APP下载

陈天桥夫妇向加州理工捐赠1亿美元

2017-08-08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陈天桥夫妇慈善

2016年12月7日,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夫妇宣布成立10亿美元基金支持脑科学研究。首批将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捐赠1.15亿美元用于大脑研究,以帮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探索大脑基础层面的运作机理,以及由于疾病和衰老而导致大脑运作失灵的原理。陈天桥表示,选择加州理工学院,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愿景,“我并不是说自己有多么高尚,而是要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这让我感到兴奋和快乐”。

与潘石屹夫妇给哈佛捐款一样,该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争议。有人说,陈天桥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贡献私人财产,这种做法值得赞赏。也有人说,在中国科研经费紧张的时候,陈天桥夫妇却把钱捐给了并不差钱的美国人,有失意义。

多维解读

陈天桥捐款为何舍近求远

任何捐助背后,必然有着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事实上,陈天桥此前曾考察国内外科研院所至少有3年之久。换言之,“捐外未捐内”是经过审慎权衡的结果。就陈天桥而言,捐助额度已确定,在捐给谁的问题上,当然就会优先考虑哪种社会背景中获得的捐助激励更多、操作更便利、效果更好等因素。

陈天桥这次捐助的是脑科学这样的前沿科学研究,除了社会大背景中的慈善环境问题,他考虑更多的想必还是科研项目的前景等问题。当前中国的脑科学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捐给国内的科学家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但相较而言,由于美国相关科研机构的基础更强、实力更雄厚,最终捐助所能带来的成果,不确定性无疑会更少。

除了科研实力,科研机构与捐助方的对接问题,则成了最现实的影响因素。在美国,科研机构长期接受社会捐助,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沟通、管理机制,包括后续科研经费的分配、投入等,都有成熟的制度方案可供参考。相对来说,我国的科研机构由于大多处于国家财政拨款的状态,既在争取外界捐助上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也在客观上缺少经验与配套制度安排。加之科研经费的使用透明度和效率不高,也难免影响到捐助者的意愿。

贏得陈天桥捐助的为何不是我们?面对这一疑问,人们心中并非不清楚答案。这次事件再次为中国社会敲响警钟:改善社会慈善捐助的政策环境,优化激励机制,提升慈善机构公信力,打破私人捐助进入科研领域的制度壁垒,让科研机构真正重视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做好了这些,何愁不会赢得捐助者的青睐?

中国大学接受捐款要习惯做乙方

从宏大的价值观念上看,教育与科研是人类脱离蒙昧,建立文明的途径,不管捐赠给哪个国家的学校,都符合广义的人类共同价值。而除此之外,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可能是,西方国家高校对捐赠更加尊重。这种尊重源于传统,诸如耶鲁、哈佛、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等,都是经由捐助所建立。这种尊重也源于现实,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它是受美国社会捐赠最多的大学,在2010至2011年度,它接受了77524名捐赠者共7亿美元的捐款,这些捐款中36%是毕业校友捐赠的。除了校友,在非校友个人、基金会和公司中,也有浓厚的捐赠大学的风气。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美国高校有一套完善的捐赠制度,来规范接受的捐赠。

反观中国,很多中国人对大学的期望,还停留在“大学不应向金钱低头”的观念中,可以给大学捐赠,但不能附带任何条件。比如,陈天桥曾经要捐赠给某大学一笔资金,对方开始很高兴,但陈天桥表示希望得到一个报告,但结果校方并不愿意出具这个报告。问题出在哪?陈天桥认为,他们还是不缺钱,没必要和他打报告做乙方。某种程度上,中国慈善捐赠存在的问题,在于是以管理为主,而不是激励规范为主。这其实也足以令中国高校反思,陈天桥那高达1.15亿美元的捐款,为何最终还是流向了加州理工?

时评佳作

陈天桥夫妇的钱该往哪儿捐

文/陶 凤

几乎被互联网遗忘的陈天桥,因为一次捐款又回到了舆论中心。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身为“中国互联网游戏先驱”的一对亿万富豪夫妇,向加州理工学院捐赠1.15亿美元用于大脑研究。

这对被称做“先驱”的夫妇,就是昔日中国首富、盛大集团董事长陈天桥和他的夫人雒芊芊。他们表示,捐款将全部用于大脑研究,具体方向将由校方决定。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国内科学界甚至炸开了锅。为什么不捐给中国大学?有钱为什么不支援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把从中国人口袋里赚的钱捐给美国像话吗?

这一幕似曾相识。在此之前,潘石屹等一些中国富豪向美国名校捐款时,也被扣上各种帽子,被网民们如此诘问。还有声音说,这是变相支持美国,最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过时的“冷战思维”,使早该打破地域限制的慈善还是难逃刻薄的道德绑架。

据悉,陈天桥夫妇的捐款旨在帮助科研人员进行深入大脑的研究,探索大脑基础层面的运作机理,以及由于疾病和衰老而导致大脑运作失灵的原理。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潜力、能使全人类获益的课题。

不过,慈善的公益性和中立性,并不能保证将慈善诉诸于行动的人一定受到好评。道德绑架总是存在于无形之中,企业家成了一个个活靶子。他们被特有的舆论场盯上,稍有不慎就成为争议的焦点。

道德绑架意味着企业家做慈善时一不留神就成了好心办坏事。简单的捐款,捐了错在捐多捐少、捐助对象可能有问题;不捐错在没有善心,财富“取之于民”却不懂得回报社会。

然而,请把慈善的交给慈善,道德的还给道德。在慈善的语境中,必须要厘清这道围墙。如果把道德强加给慈善,这把沉重的精神枷锁只能让所有慈善行为望而却步。

企业家做慈善不应该特别被苛求。他们的社会存在价值就是运用其资本、智慧和管理才能,重新配置闲置的社会和自然资源,通过重构,创造出公众更能普遍接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这些生产和服务,以及由此产生的税收和就业岗位,事实上已经是企业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捐款是私人行为,与其追问陈天桥夫妇为中国慈善做了什么,不如先问问中国的慈善捐助制度为陈天桥等企业家提供了什么。美国公立大学接受私人捐助有非常成熟的模式,这是国外的优势。而国内一直没有建立起合适的捐助体制和组织形式,比如怎么吸引富人来和科学家沟通,这都是问题。

陈天桥夫妇的这些钱可以捐到国内,但是如何保障这笔钱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制度缺陷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至少现在的中国捐助制度还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倒不如让陈天桥夫妇的捐款事件成为一个引子,一个反思中国慈善制度的多面镜,为中国健全国内的捐助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提供契机。

——摘自《北京商报》

点 评

文章以一个疑问句作为题目,吸引读者通过阅读去寻求答案,也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但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论点从始至终都很明确——慈善具有公益性和中立性,企业家做慈善不该被苛求。从慈善应该打破地域限制,到企业家慈善行为不该被绑上道德枷锁;从道德不该被强加给慈善,到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并不体现在捐款上;从捐款是私人行为,到我国的慈善捐助制度更该自我反思,作者不断抛出各种分论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文章观点鲜明、无懈可击。

猜你喜欢

陈天桥夫妇慈善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两地分居夫妇春节备孕、避孕有讲究
慈善义卖
陈天桥:有两个月我几乎每晚死一次
陈天桥:有两个月我几乎每晚死一次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陈天桥的“沉住气,成大器”
贵州遵义新蒲杨价夫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