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因素分析
——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
2017-08-08李常洪
李常洪,张 宁,周 众
(1.山西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因素分析
——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
李常洪1,张 宁1,周 众2
(1.山西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文章从制度逻辑的视角出发界定了异质性知识。系统的总结了制度逻辑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得出其研究方法和相关结论,结合异质性知识的特点,提出了制度逻辑视角下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因素的研究框架,并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来研究其演化轨迹。研究发现,制度逻辑视角下主体之间的四种关系(即:冲突、竞争、合作和独立)都会对异质性知识传播产生不同的影响。冲突会导致知识冲突;竞争会导致知识传播方规避传播知识;合作时,只有在制度逻辑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博弈双方会趋向于传播知识和接受知识的演化稳定策略;而独立会造成知识闲置。同时也发现制度逻辑的特征也是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重要因素。
制度逻辑;异质性知识;演化博弈;演化稳定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异质性的知识(Heterogeneous knowledge, HK)是构成组合创新的基础[1],而知识传播是知识获得、学习和创新的重要途径。Davenport等人认为知识传播过程包含着发送和吸收两方面的活动[2],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效率低下,甚至产生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在涉及不同身份、信念、政治、宗教等不同场域的制度逻辑的异质性知识时,在其传播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如国家、政府或组织所制定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上意下不达”、“阳奉阴违”等现象,个人或组织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往往并不能对知识的接受者产生影响,双方甚至会产生冲突和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制度逻辑的角度出发,在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得出制度逻辑视角下主体之间的四种关系(即冲突、竞争、合作和独立),并结合制度逻辑的相关特征,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对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文章进一步丰富了分析知识传播影响因素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基础,同时也为制度逻辑在知识传播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
一 相关研究基础
(一)制度逻辑的概念
Alford和Friedland在1985年提出了制度逻辑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西方社会宏观层次的制度和实践[3],随后,他们又将其应用于个体、组织和社会相互关系等微观层次的研究中。Thornton和Ocasio等学者又对制度逻辑展开了更加深入、持久的研究[4,5],将制度逻辑的概念定义为一系列物质实践和标志性的组织结构原则,详尽地阐述了组织和个人的价值、信念和规则等,并能够在社会层面的文化、信仰和规则上,塑造主体的认知及行为[5]。制度逻辑的理论概念为宏观结构层面的制度和微观层面个体或组织的行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
(二)制度逻辑与异质性知识
由于异质性知识在企业、政府、高校等组织的成长与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因此对它具有较为广泛的研究。对以往文献分析和总结中发现,异质性知识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在对其的表述上也不尽相同。如孙凯等人认为异质性知识是个体拥有的多样性知识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知识背景、认知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6]。也有人从具体的角度来对异质性知识进行定义,如,曹勇等人从技术角度对异质性知识进行定义[1],而Jehn等人从信息的角度将知识异质性等同于信息异质性[7]等。结合异质性知识的特点和制度逻辑的概念可以看出,异质性知识和制度逻辑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而制度逻辑作为一种分析视角,可以更加透彻地了解到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因素。
从制度逻辑的视角来思考,本文所研究的异质性知识具有多层内涵:(1)异质性知识的形态主要包含显性与隐性异质性。显性异质性知识主要指在各自场域中所能接触和了解到的个人或组织的宗旨、使命、目标等,同时也包括像政策、措施等相关知识。而隐性知识的特点就是高度个人化,主要是通过个人体验习得、根植于知识拥有者的情绪、感情和心智模式[8],因此,隐性异质性知识包含个人或组织知识多样化的背景、认知惯例、心智模式等所形成的知识方面的差异。(2)异质性知识的层次主要包含个体、组织内部以及组织间的知识异质性。个体知识异质性主要指个人拥有知识的差异程度如教育背景、职能背景、工作经历、行业经验以及组织地位等差异;组织内部知识异质性主要指组织内各种知识的异质性,包括组织内部不同部门的目标、宗旨、理念等的知识差异;组织间知识异质性主要指各类组织(如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家庭等)在各自场域之中所形成的知识差异程度。(3)异质性知识的异质标准主要强调共同知识与特殊知识出现的频率。共同知识很容易被主体获取,为大众所共同拥有和熟知,并不受任何特殊场域的约束;特殊知识游离于大众情景中,被少数个体所掌握或个人、组织等在不同的场域内所形成与其制度逻辑相符合的信念、目标、宗旨等知识。
(三)制度逻辑相关研究综述
制度逻辑在组织理论中已经成为发展最迅速的知识领域之一。制度逻辑理论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目前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的研究中,其文献主要从宏观层次的制度和微观层次的个体和组织来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制度逻辑在新制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制度特征和逻辑特征,对组织各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框架。在实证研究中围绕着存在一种主导逻辑[9]和多元逻辑共存[10,11]的两个焦点,制度逻辑之间存在着对立和兼容互补的关系,各个主体之间大致存在着冲突[10,12](不同制度逻辑间的主体产生了相互抗衡的力量便带来了冲突的关系)、竞争[10](各主体之间相互竞争以获得核心地位而产生了竞争关系)、合作[10,12](不同制度逻辑间的主体基于共同利益、需求等而展开合作)和独立[14](各种制度逻辑的主体之间并不都会产生交互关系,因此往往存在着多元制度逻辑共存,而主体之间却保持相互独立的关系)等复杂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制度逻辑视角下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因素的研究框架
国内外学者在制度逻辑影响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方面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Thornton等人指出,制度逻辑能够引导个人和组织行为[4]。Christiane等人提出了制度逻辑影响组织行为的框架,得出了制度逻辑能够影响个人和组织的行为选择[13]。Anne-Claire Pache等人研究了在组织内存在竞争和冲突的制度逻辑的情况下个人所采取的行动的分析框架[14]。王凯和邹晓东从制度逻辑的视角出发,对大学和产业知识生产模式的异质性与融合性进行了研究,认识到知识生产模式的异质性和融合性,对形成科学、合理的产学合作政策,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产学协同创新起着重要作用[11]等等。在分析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制度逻辑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代表各个制度逻辑的个人和组织的行为选择,进而可以得出制度逻辑影响异质性知识的传播和分享,但是发现学者们均未将其作为专门的研究内容来进行深入剖析,从制度逻辑的角度分析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因素,据此来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四)演化博弈
演化博弈理论来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R. C. Lewontin用进化博弈理论来解释生态现象,J. M. Smith等提出进化稳定策略(ESS)。进化博弈理论结合了博弈理论及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并以有限理性的参与人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分析方法把影响参与人行为的各种因素纳入其模型之中,并利用进化稳定均衡来预测参与人的群体行为。进化博弈论更加强调经济决策者的个人有限理性,强调通过规则、机制和制度的设计和优化在个人理性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达到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一致。目前进化博弈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知识传播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选择使用进化博弈的方法来分析不同制度逻辑下的知识传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文章通过总结现有相关研究结果,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从主导逻辑和多元逻辑共存的两个角度,得出主体之间大致存在冲突、竞争、合作和独立四种关系,据此并结合制度逻辑的特征,提出了制度逻辑视角下异质性知识传播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框架(图1)。通过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知识传播方和知识接受方的非对称演化博弈的情况,并运用Matlab进行数字仿真,进而分析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因素,根据相应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二 动态非对称演化博弈
根据Davenport等的研究结论,认为知识传播过程包含着发送和吸收两方面的活动[2],因此,本文将博弈双方设定为知识传播方和知识接受方。由于制度逻辑视角下的异质性知识传播方和接受方是有限理性的群体,并且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和得益情况是非对称的,所以采用非对称动态复制演化博弈的方法进行分析。将知识传播群体和知识接受群体看成是决策的主体,每个知识传播方可以选择知识传播或知识不传播,每个知识接受方可以选择接受异质性知识或不接受。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以下将讨论两个主体(知识传播方和知识接受方)之间的博弈来建立模型。
(一)基本符号和假设
1 基本符号及含义
(1)πi(i=1,2)为博弈双方在各自不传播、不接受状态下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带来的收益。
(2)ki(i=1,2)为知识主体间异质性知识的传播量,体现了知识传播方的传播愿望和传播量。
(3)ri(i=1,2)为知识接受方的接受系数,表示知识接受方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愿望。
(4)pi(i=1,2)为知识创新系数,当知识接受方接收到异质知识后可以利用接受到的知识进行创新,则pirikj(i,j=1,2)为知识创新带来的收益。
(5)ci(i=1,2)转移成本系数,表示在知识传播和接收过程中存在的转移成本的系数。
(6)mi(i=1,2)制度逻辑成本,表示双方制度逻辑差异给知识传播和接受所带来的成本。
(7)qi(i=1,2)机会成本,异质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qi表示知识在进行传播时会带来一定收益的情况下而未能成功传播所带来成本。
2 基本假设
(1)假设博弈双方所传播的知识是异质性知识,并且知识接收方在接受到知识传播方的异质知识后能够带来创新收益,即,pirikj(i,j=1,2)为知识创新带来的价值,假设博弈双方获得的创新收益相等,并且将知识接受方所获得的异质性知识视为收益的一部分,即r2k1,则知识传播方收益为:π1+p2r2k1,而知识接受方的收益为:π2+r2k1+p2r2k1。
(2)假设无论是知识的传播方还是知识的转移方都存在知识的转移成本,即对知识的传播方为c1k1,对知识接受方为接受知识k1的成本,即c2k1。
(3)假设博弈双方存在制度逻辑差异,并且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制度逻辑的协调或者无论对方接受与否都会对双方产生制度逻辑成本即mi(i=1,2)。也就是说,知识传播方传播知识时,无论对方接受与否都会对双方产生制度逻辑成本。
(4)当博弈双方选择(不传播,不接受)时,则将其视为知识没有传播的价值,或者所带来的收益不足以传播知识等因此博弈双方的收益分别为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所带来的收益,即为(π1,π2)。
(二)模型建立、求解与分析
1 模型建立
综上所述,得到异质性知识传播过程中博弈双方的得益矩阵(表1):
表1 博弈双方得益矩阵
2 模型求解
本文采用复制动态机制来分析模型。因此可假设x为知识传播方选择传播异质性知识的比例,则(1-x)就是选择不传播的比例;同样的,设y为知识接受方选择接受异质性知识的比例,(1-y)表示选不接受的比例。根据复制动态机制可得出以下求解过程:
知识传播方选择传播的收益:
u1s=y(π1+p2r2k1-c1k1-m1)+(1-y)(π1-c1k1-m1-q1)
知识传播方选择不传播的收益:
u1n=y(π1-q1)+(1-y)π1
知识传播方的平均收益
知识传播方的动态复制进化方程
同理也可得:
知识接受方选择接受的收益:
u2s=x(π2+r2k1+p2r2k1-c2k1-m2)+(1-x)(π2-m2-q2)
知识接受方选择不接受的收益:
u2n=x(π2-q2)+(1-x)π2
知识接受方的平均收益
知识接受方的动态复制进化方程
于是,知识传播方和知识接受方的演化博弈可以用式子F(x)和G(y)组成的系统来描述。通过令F(x)=G(y)=0,则可得到系统的5个局部平衡点分别是:O(0,0)、A(0,1)、B(1,1)、C(1,0)、D(x*,y*),其中,
3 模型分析
按照Friedman提出的方法,对于一个由微分方程系统描述的动态群体,其平衡点的稳定性可由该系统的雅可比矩阵(Jacobian Matrix)进行局部稳定进分析,得到其博弈双方长期反复博弈所形成的演化稳定策略(ESS)。因此可以得到上述系统的雅可比矩阵:
用det(J)和tr(J)分别表示矩阵J的行列式和迹。然后运用动力系统局部稳定性的判定方法进行判别,也即是说,当某一平衡点使得det(J)>0且tr(J)<0时,则该点就处于局部稳定状态,经计算可以得出(表2):
表2 局部渐进稳定性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雅可比矩阵的det(J)和tr(J)得出进化博弈模型中有5个局部平衡点,其中A点、C点是不稳定平衡点,D点是鞍点,对于点O(0,0)满足det(J)>0且tr(J)<0,则O点为演化稳定策略(ESS)。根据动态复制方程,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对变量进行数字赋值:
(1)当不满足m1+m2+c1k1+c2k1 m1=4,m2=4,c1=0.5,c2=0.6,k1=5,k2=5,r2=0.8,p2=0.8,q1=1,q2=1,则只有点O(不传播,不接受)是进化稳定策略(ESS),如图2所示。 (2)当m1+m2+c1k1+c2k1 m1=0.5,m2=0.5,c1=0.5,c2=0.6,k1=5,k2=5,r2=0.8,p2=0.8,q1=0.5,q2=0.5,满足det(J)>0且tr(J)<0,则点O(不传播,不接受)和点B(传播,接受)是进化稳定策略(ESS),如图3所示。 图2 图3 通过图1的研究框架,文章将结合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及Matlab数字仿真的相关结果,从制度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因素。 (一)异质性知识本身传播较难 从本文制度逻辑的视角界定的异质性知识来看,知识本身在传播过程中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其转移成本ciki较大,甚至有学者认为异质性知识由于容易产生冲突和难以转移、吸收,对创新具有负面效应,如果从制度逻辑的角度来思考,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首先,由于处在不同场域的个体和组织拥有着属于自己相应制度逻辑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本身就具有隐性知识的特征;其次,异质性知识重点在异质,不同个体之间知识的相关性、复杂性也不完全相同,这也给知识的传播带来较大的难度。所以异质性知识本身传播起来就具有较大的难度。 通过结合博弈模型和运用Matlab仿真分析可知,当知识传播方的c1k1和知识接受方的c2k1越大,会导致鞍点D(x*,y*)上移,使得四边形ADCO的面积变大,则点落在此区域的概率也会变大,导致博弈双方选择点O(不传播,不接受)的进化稳定策略的概率也变大。 (二)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冲突关系导致知识冲突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多重制度逻辑冲突持续共存的情况事实上非常普遍,某种制度逻辑并不能完全统领整个场域[10,12]。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博弈模型并运用仿真分析可知,当制度逻辑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制度逻辑成本mi较大,使得鞍点D(x*,y*)上移,导致四边形ADCO面积变大,因此鞍点落在此区域的概率也逐渐增大,导致博弈双方选择O(不传播,不接受)的进化稳定策略的概率也增大。Anne-Claire Pache等人总结出个人或组织在对待冲突性制度逻辑的情况下有五种不同的行为方式[14]。因此可以得知,在制度逻辑冲突和矛盾的情况下,不同的知识接受方对待知识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弱化冲突和矛盾,降低逻辑成本,如何提高知识的接受率,显得十分重要。持续的制度逻辑冲突给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峻挑战,甚至会导致制度变革,甚至有学者认为知识冲突是制度变迁的基础和根本原因,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知识寻求新的平衡的过程。 2 竞争关系导致知识垄断 竞争的制度逻辑对于异质性知识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经常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个人或组织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例如担心将自己掌握而他人缺乏的知识完全的共享以后,会导致自身地位的降低等因素,而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同样的,个人或者组织所拥有的异质性知识本身在获取的过程中就具有较高的成本,如金钱投资、时间投资、个人实践经验等,一旦知识共享,个人所拥有的素质和能力优势就将无法体现。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在竞争的制度逻辑下,与对手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是很难实现的[10]。 在主体之间是竞争的制度逻辑的情况下,结合博弈模型及数字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知识传播方本身就不愿意将知识传播,而知识获取方却渴望获得知识,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可能带来一定的收益,此时知识的传播就存在着机会成本qi,当机会成本较小时,鞍点D(x*,y*)将上移,使得选择进化策略O的概率增大。当机会成本qi增大时,直到p2r2k1 3 合作关系引起知识合作 创新往往依赖异质性知识的合作,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知识合作的收益p2r2k1增大时,运用仿真分析并结合图3中看出鞍点D(x*,y*)下移,使得点落在ADCB区域内的概率增大,博弈双方趋向于选择策略B(传播,接受)的进化稳定策略。同时,不同制度逻辑之间的合作依赖于共同利益,但是这种合作关系具有不稳定性[12]。首先,当博弈双方的制度逻辑成本mi较大时,各自双方的成本变大,使得鞍点D上移,其次,当博弈双方所涉及的制度逻辑差距较大时,会使得知识传播过程中的转移成本ciki变大,也会使得鞍点D上移。当p2r2k1 4 独立关系导致知识闲置 许多研究都表明,组织中长时间多种制度逻辑持续并存的情况经常发生[12],组织内部的个人或组织本身就存在相应的主导逻辑,而多元逻辑共存并不代表各自主体完全接受其他制度逻辑和其所代表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独立于本职工作之外,在接触到这样的知识的时候难免会毫无接受的兴趣,即使被迫接受,也总是敷衍了事。 在多元制度逻辑独立共存的情况下,结合博弈模型及图3可以看出,当知识传播方在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转移成本ciki,此外,基于制度逻辑的异质性知识的传播可能对博弈双方带来制度逻辑的成本mi,异质性知识的传播是创新的重要来源,因此存在着机会成本qi,而知识接受方则存在着制度逻辑成本mi和机会成本qi。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机会成本qi较小,而制度逻辑成本mi较大时,则鞍点D向上移动,则四边形ADCO的面积变大,则点落在此区域的概率也会变大,导致博弈双方趋向于选择点O(不传播,不接受)的进化稳定策略。 (三)制度逻辑特征的角度分析 1 制度特征的角度 根据Scott 提出的制度三大特征:规则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来研究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无论是在组织内还是组织间,制度逻辑的特征也是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重要因素。 如规则性,所有的学者都承认制度会制约、规制、调节行为,按照迪马吉奥和鲍威尔在影响个人与组织行动的制度性机制中的分类来看,这些建立规则与追求利益的行动者所使用的基本控制机制就是强制机制。因此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在选择知识传播的途径上,还是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几乎不考虑主体对于知识接受的态度。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可知,当传播的方式不恰当时,会造成接受者的接受成本ciki增大,当传播的知识与接受者之间构成冲突关系时也会造成制度逻辑成本mi变大,当所传播知识对接受者来说机会成本qi较小时,接受者也不会选择接受知识,这些都会导致鞍点D上移,使得选择进化稳定策略O的概率变大。规范性,体现出制度具有约束性和激励性,确定了目标和追求这些目标的方式,所处在场域的规范的制度结构和激励制度同样会影响知识在此传播的效果,如个人或组织所处的场域中对传播者所传播的知识的激励度较小也即接受新知识所带来的机会成本qi较小时,接受者也不会选择接受知识。文化-认知性,体现了制度是一种凝结的文化、意义的沉淀,在多数情景中,人们会遵守文化-认知性制度,是因为理所当然地认为那些惯例是“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恰当方式,这些文化底蕴和惯性思维恰恰给异质性知识的传播和接受带来了挑战,使得自我封闭,不愿意去尝试接受新知识,同时也不能正确评估展开异质性知识的合作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2 逻辑特征的角度 对于制度逻辑中逻辑特征的理解,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逻辑存在于一定的场域之内,是由一定场域内的组织团体或个人所承载,能够组织和规范集体的行为,并且不能只从单个成员来理解。其次,逻辑也具有连接社会结构和实践的意义,如通过文化价值观连接成员之间的身份和行为价值观。 人的因素对知识传播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制度逻辑中的逻辑特征规约着个人的行为选择,不同的个人或组织在各自不同的场域中形成了各自鲜明的逻辑特征,无论是对知识传播还是接受别人传播的知识的态度、动机及行为都是不相同的。组织中各个个体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都会存在区别,是否愿意将知识进行传播和当接触到别人传播的知识时是否接受,不仅受到各主体的个人逻辑意愿而定,而且逻辑的差距也深刻地影响着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结合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逻辑之间的差距较大时,博弈双方的转移成本ciki都会变大,使得鞍点D(x*,y*)上移,导致选择进化策略O(不传播,不接受)的趋势变大,当r2k1+p2r2k1<-q2+c2k2时,知识接受方将选择不接受知识传播方所传播的知识。同时,逻辑差异也影响着知识的吸收效率ri和知识的创新能力系数pi,进而影响鞍点D的移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宣传在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中可以得到很好地吸收,而在农村等区域却完全不能展开,为什么在宣传“三个代表”思想的时候,农民会问为什么只来了两个代表的笑话了。 通过建立上述演化博弈模型,从制度逻辑的相关视角来分析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因素,可以得出异质性知识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受到异质性知识本身和主体之间的制度逻辑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制度逻辑本身的特征的影响。因此,在不断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博弈双方根据转移成本、制度逻辑成本、机会成本、创新收益等因素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在本文研究的范畴中,转移成本受到逻辑差异、制度特性、逻辑特性等方面的影响,制度逻辑成本受到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机会成本和创新收益受到博弈双方合作所取得的收益的影响等等,因此为了减少异质性知识传播的阻力,根据文章的研究内容,并结合相关的文献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对于异质性知识本身传播较难的情况,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来降低知识模糊性、复杂性、专业性,这将更加有利于知识接受者接受本不属于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如国家、政府、企业等组织,管理者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宣传相关知识的时候,尽量降低知识的复杂程度和专业术语的使用,使知识接受者更容易理解到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降低知识传播和接受的转移成本。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发展协作关系,同时降低双方的制度逻辑成本,可以推动知识传播方的传播意愿和接受方的接受所传播的知识。如Reay等人(2009)研究发现可以通过保持身份的独立性而发展合作关系,可以有效地实现制度逻辑冲突管理[10]。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每个人或组织都有各自的制度逻辑,充分考虑接受者的身份、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尽量不要与其核心利益、主导逻辑发生冲突。在冲突的情况下,建立信任关系,找出其合作的基础,有效的进行冲突管理,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在竞争的情况下,恶性竞争会带来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壁垒,无论是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都应该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来促进知识合作,提高和促进知识传播方对异质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的积极性。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加强组织之间的接触与沟通,提高异质性知识的接触率,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兴趣等方式来提高知识的接受率。 在组织层面,也可以通过建立新型混合组织来实现组织之间在制度逻辑上的平衡,从而在制度逻辑上形成合作的关系,促进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在对待不同的、可能存在冲突和竞争的制度逻辑时,积极去探索制度逻辑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合作的基础,实现制度逻辑的选择性耦合,将其整合到混合型实践中,从而实现混合组织的制度逻辑可持续发展,进而减少知识传播和接受的成本,促进异质性知识的传播。在许多学者眼中,制度逻辑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性约束力量,更是一种制度性战略资源[5]。 从制度逻辑特征的角度来思考,在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知识接受者所在场域的制度逻辑特征,选择合理的、多渠道的、高效的异质性知识传播方式,从而减少制度逻辑冲突所带来的阻碍。同时,也应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文化修养,提高知识的创新能力,降低个体之间的逻辑差异,进而降低知识传播和接受方的转移成本,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分享效率。 [1]曹 勇,孙合林,蒋振宇,熊素莹.异质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理论述评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6(02):168-171+178. [2]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3]Friedland R,Alford R. Bringing society back in: Symbols,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M]∥Powell W W & DiMaggio P J.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232-263. [4]Thornton P H,Ocasio W.Institutional logics[M]∥Greenwood C,et al. 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London: Sage,2008: 99-129. [5]Thornton P H, et al. The institutional logics perspective: A new approach to culture, structure, and proces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6]孙 凯,柳艳婷,刘晓婷.研发团队知识异质性对知识共享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2016(02):59-64. [7]Jehn K A, Northcraft G B,Neale M A.Why Differences Make a Difference: A Field Study of Diversity, Conflict, and Performance in Workgroup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4):741-763. [8]Small C T,Sage A P.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sharing: a review[J]. Information, Knowledge, Systems Management, 2006,5(3):153-169. [9]Goodrick E,Reay T.Constellations of institutional logics: Changes in the professional work of pharmacists. Work and Occupations, 2011,38(3):372-416. [10]Reay T,Hinings C R. Managing the Rivalry of Competing Institutional Logics[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9,30(6): 629-652. [11]王 凯,邹晓东.大学和产业知识生产模式的异质性与融合性研究——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01):110-115. [12]Waldorff S B,Reay T,Goodrick E. A tale of two countries: How different constellations of logics impact action[M]∥Lounsbury M & Boxenbaum E. Institutional Logics in Action, PartB: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Bingley, UK: Emerald,2013,39(a):99-129. [13]Christiansen L J H,Lounsbury M.Strange Brew: Bridging logics via institutional bricolage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M]∥Lounsbury M &Boxenbaum E.Institutional Logics in Action, Part B: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Bingley, UK: Emerald,2013,39(b):199-232. [14]Anne-Claire P,Filipe S.Embedded in Hybrid Contexts: How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 Respond to Competing Institutional Logics[M]∥Lounsbury M, & Boxenbaum E.Institutional Logics in Action, Part B: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3,39(b):3-35. (责任编辑 耿晔强) An Analysis of Factors in Affec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Heterogeneous Knowled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Logics LI Chang-hong1,ZHANG Ning1,ZHOU Zhong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2.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Shanxi,Jinzhong030619,China) This paper defines the heterogeneous knowled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logics.Besides,it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the institutional logics and finding its research methods and drawing the relevont conclusions.In addition,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terogeneous knowledge, it proposes a framework of influencing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logics,and constructs an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to study its evolution trail.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relationship among actors in the prerspective of the institutional logics,namely,conflict,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independence,and all of them have effect on the transmission of heterogeneous knowledge.Conflict will lead to knowledge conflict;competition will lead to knowledge disseminator’s avoidance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and cooperation, only in the case of lower institutional logic costs,will make gaming parties choose the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of spreading knowledge and accepting the knowledge; and independence will leave knowledge unused.At the same time,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stitutional logics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heterogeneous knowledge. institutional logics;heterogeneous knowledge;evolutionary game theory;ESS 2017-01-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JC630090) 李常洪(1973-),男,山西洪洞人,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组织生态管理、合作与竞争等研究。 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7.04.015 F019.8 A 1000-5935(2017)04-0112-08三 制度逻辑视角下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因素分析
四 管理启示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