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我国档案价值鉴定研究进展

2017-08-08刘晓菲李孟秋李晶伟

兰台世界 2017年13期
关键词:价值理论工作

刘晓菲李孟秋 李晶伟 何 芮

(1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00 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21世纪以来我国档案价值鉴定研究进展

刘晓菲1李孟秋2李晶伟2何 芮2

(1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00 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2000年以来,档案价值鉴定在我国成为研究热点。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新世纪以来,我国档案价值鉴定研究主要关注档案价值鉴定必要性、档案价值鉴定基础理论、档案价值鉴定困境与对策、档案保管期限表、电子文件价值鉴定、专门档案价值鉴定六个方面。当前,我国档案价值鉴定基础理论研究较薄弱,研究视角、方法单一,亟待档案界继续探索,推动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档案价值 档案鉴定 档案保管期限表

档案鉴定工作是档案管理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其重要性愈发突出。档案价值鉴定作为鉴定工作的核心,由其来决定文档去留,并赋予有价值的文档一定的保管期限。然而“档案价值鉴定”这一词汇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人们思考档案价值鉴定是否有必要、档案价值鉴定有什么原则或标准、如何避免鉴定的主观性、电子文件又如何鉴定等问题,争议的本身恰好体现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关注。研究21世纪以来我国档案价值鉴定研究情况,将有利于理论结合实践,发现新问题,也将探索理论的成熟之路,以期解决现实问题。

笔者主要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来源检索库,以“档案价值”“档案鉴定”“保管期限”为“篇名”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时间限制为2000—2017年,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时间为2017年4月8日,共检索到667篇文献。经过二次筛选,重点分析有效文献175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新世纪以来,我国对档案价值鉴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价值鉴定必要性、档案价值鉴定基础理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困境与对策、档案保管期限表、电子档案价值鉴定、专门档案价值鉴定六个方面。

一、主要研究成果

1.档案价值鉴定必要性。对于是否有必要进行档案价值鉴定,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档案具有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特定需求的满足,因此有必要进行档案价值鉴定。如陈兆祦指出,“挑选文件,也就是对档案保存价值的鉴定,是决定档案命运和档案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从鉴定正在陆续产生着的档案做起,这是刻不容缓的”[1]。王治才和常连福认为,“开展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有利于对重点档案的保管,提升各级各类档案馆室藏档案的质量,实现人、财、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档案馆室服务水平”[2]。

当然,随着档案价值鉴定认识的深化,这一观点也受到挑战。特别是有些学者指出档案价值鉴定存在悖论、相对性等问题,引发学界深思。刘东斌指出,“目前的档案价值鉴定存在悖论,体现在鉴定主体与素质要求、鉴定者的选择与社会需求、今人鉴定与后人需求、准确鉴定与档案价值的模糊、剔除与保持完整齐全、预测与验证之间。在诸多悖论阴影笼罩下的档案价值鉴定,实际上是一种勉为其难的“缘木求鱼”工作”[3]。在此基础上,又指出“档案价值是可知的,但这是对于整个人类的认识过程而说的,而不是针对现代人来说的。档案价值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不可知的’一面”[4]。史香芝也认为,档案价值鉴定有极强的悖论色彩,表现在价值由“潜在状态”到“真正实现”受若干极为复杂多变的相关因素的制约,二者并不具有必然的关系,即潜在状态的价值未必都能在现实中实现[4]。更有学者提出要弱化档案价值鉴定,如周林兴指出,“当前档案学术并未能揭示档案本质,档案实践并未达标,可弱化档案价值鉴定”[5]。“弱化档案价值鉴定”观点一经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界引起强烈争议。徐欣云和张震雄[6]认为,“弱化档案鉴定”的提出,并不是档案鉴定理论的升华,在如今信息社会档案鉴定更必不可少。孙大东[7]也表示,在大数据时代档案价值鉴定更不应该被弱化。

无论是推崇抑或是反对,争论点都围绕在“人们能不能正确地认识档案的价值”。笔者认为,将精神和自然、意念和物质割裂开来,属于科学上的唯理性主义者,否定了人类对事物认识的可知性。事实上,人类思想可以指导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尽可能尊重来源,维护其客观性,而不加鉴定选择的“档案”违背了“档案”自身定义。另外,档案价值鉴定的必要性存在争议,也说明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不够完备,期待更多学者各抒己见,促进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档案价值鉴定基础理论。档案价值鉴定基础理论直接影响鉴定方法的选择和最终的鉴定效果。总体来说,国内学者较少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价值鉴定基础理论,多以翻译、学习国外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为主。

张斌[8]、吴江华[9]、王传宇[10]、王仁秋和邹吉辉[11]、李响[12]等人总结了西方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发展脉络:德国学者迈斯奈尔(Meszner)的“年龄鉴定标准”——希拉里·詹金逊(Hilary Jenkinson)提出的“行政官员决定论”——波兰学者卡林斯基(Kalinsky)提出的“职能鉴定理论”——美国档案学家西奥多·谢伦伯格(Theodore R. Schellenberg)提出的“双重价值鉴定理论”——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Terry Cook)提出的“宏观鉴定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张斌[8]等人对我国档案学者陈兆祦、和宝荣提出的档案相对价值鉴定标准进行了总结。

在总结档案价值鉴定的发展脉络之外,不少学者从哲学角度探索了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发展规律。王仁秋和邹吉辉认为,“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呈现出阶段性与联系性”[11]。邹吉辉指出,“‘回溯’与‘预测’创新性在实践和理论上具有继承发展的历史联系,档案利用实践要求档案鉴定应该坚持回溯和预测辩证统一的科学观”[13]。周晓林和高颖认为,“档案价值坚定的阶段性及历史价值的差异性,决定了鉴定原则的动态特性。档案价值鉴定不仅具有不同的阶段性,而且每一阶段所对应的鉴定对历史价值的判断也有着明显的区别”[14]。

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工作,有不少学者表达了对宏观鉴定理论的青睐之情。赵丽认为,“宏观鉴定理论具有极大的优势,丰富了档案鉴定的理论体系,很好地适应了电子时代文件批量处理的迫切需求”[15]。任宝兴提出,“宏观鉴定理论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档案鉴定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并对宏观鉴定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实施进行了论述”[16]。学者们认为采取宏观鉴定的方法,有利于适应电子文件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对文件进行批处理,提高工作效率,体现了社会档案认知模式,有助于更好地构造人类记忆宫殿。与此同时,学者们也认识到宏观鉴定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并不能完全取代内容鉴定标准和其他鉴定标准。刘越男[17]、徐拥军[18]都认为,职能鉴定法和内容鉴定法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可以同时运用到档案价值的鉴定中来。正确的鉴定方法应是职能鉴定法和内容鉴定法相结合,以职能鉴定法为基础,以内容鉴定法为补充。

河叫葛东河,在泗阳县城的东边,正好在我家旁边,天时地利啊。河坡上有很多砂礓,被雨水冲刷,有不少已经裸露在外面。

总体来说,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其自身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态势。随着电子文件的产生,学者们也将越来越关注如何将理论量化为方法,实现自动化鉴定。

3.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困境与对策。有学者从宏观层面剖析了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邹华[19]、王治才和常连福[2]、张进思[20]、邢月娟[21]、魏静[22]、周晓林和李真[23]、王玉林[24]等人认为,我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困境:一是思想认识方面,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主观畏难情绪,认为丰富馆藏即是不采取鉴定工作;二是理论制度方面,现有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滞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制度标准不健全,包括客观上某些政策导向出现偏差(如以馆藏定编);三是硬件支持层面,档案馆室档案资源配置不合理,档案馆藏数量急剧增加,档案库房紧张。

针对以上问题,学者们提出一些解决对策,这些对策主要包括:一是要求档案鉴定人员提高对鉴定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制定全面的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加强理论标准研究;三是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完善档案鉴定工作的规章制度,严格实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程序;四是成立档案价值鉴定的专门机构。

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困境与对策研究现状,说明学者们已经深刻认识到阻碍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发展的因素,但对于档案价值鉴定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还处在较浅的层次,如何提升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水平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4.档案保管期限表。2000年之后,国家档案局先后发布《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以下简称8号令)、《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国家档案局第9号令)、《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第10号令,以下简称10号令)指导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制定工作。作为档案价值鉴定的工具,档案保管期限表成为新世纪研究热点。

马小彬认为,“8号令发布意义重大,是我国档案工作发展的历史必然,体现了我国档案学理论最新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应用结合”[25]。张晓指出,“实施保管期限定量改革之后,造成的结果依然是‘两头小中间大’,原来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另外对于某份文件保管期限的划分,会存在判定结果不一致的现象”[26]。而魏玉玲从8号令的编制目的入手,指出“当前一些对保管期限表的认识偏离了8号令的立法目的,不仅不能解决档案价值鉴定、优化馆藏问题,而且本来需要规范的归档鉴定也不能很好完成”[27]。这些建议将有助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8号令展开修订工作。

此外,为更好地指导各企业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10号令,做好管理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管理类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工作,蔡盈芳发表系列文章,介绍了企业管理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管理类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方法[28],职责分析法在10号令实施中的运用[29],如何细化保管期限表条目内容[30],编制企业管理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应参考的依据[31],若干档案保管期限的设置调整、若干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补充及10号令附件结构的说明[32]等,为广大企业档案工作者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有些学者通过对比研究,对我国保管期限表制定提出建议。王英玮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向先进国家学习,通过设立专门机构、配置专门人员编制保管期限表,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知识库,进行知识化管理,形成档案鉴定工作手册”[33]。郑仁淑[34]对比中美档案保管期限表,分析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实然环境与应然环境,指出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论述了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的优化策略。还有学者将其他学科思想引入保管期限表制定工作中,富有新意。如宗培岭[35]建议引入ABC管理法则作为保管期限表的评价标准,在机构全部案卷中永久保存案卷约占10%,长期保存卷约占20%—25%,短期保存卷约占65%左右,为划定不同保管期限档案的比例提供理论指导。

5.电子文件价值鉴定。对于电子文件的价值鉴定主要围绕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展开。

在理论认识层面,冯惠玲在一系列专著中[36][37][38][39]进行了论述。她认为,广义的电子文件鉴定包含所有与电子文件保存价值相关的判断性、检测性工作。除了文件保管期限的判定之外,电子文件的鉴定还包括电子文件的识别、文件的可用性判断以及电子文件保管能力的鉴定。在对电子文件鉴定进行定义的基础之上,刘越男[17]又对电子文件鉴定的三要素(为谁鉴定,由谁鉴定,如何鉴定)进行论述,即为社会公众进行鉴定,由文件形成者、档案工作者、领导等多元主体进行鉴定,以职能鉴定法为基础、内容鉴定法为补充进行鉴定,进一步深化了对电子文件鉴定的认识。

在实践操作层面,刘越男认为,在基本鉴定方法方面,电子文件的鉴定与其他载体文件鉴定没有太大区别,但在方法的实施方面,两者就有了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鉴定的自动化程度、收文鉴定、鉴定时间和鉴定对象等几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鉴定自动化[17]。李雯在自动化鉴定的基础上提出智能鉴定,分析了电子文件价值鉴定的特点及其实现智能鉴定的可行性,在对智能鉴定进行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又以电子公文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业务知识库,借助信息雷达、文本挖掘等信息技术实现电子文件智能分析的鉴定模式,为提高电子文件鉴定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支持[40]。

总体而言,学者认为电子文件与其他载体的档案在性质、作用等层面存在共性,因此其鉴定方法总体是类似的。但由于电子文件依附载体、运行技术基础的特殊性,其鉴定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与其他载体档案截然不同的特点,实现鉴定自动化、智能化是电子文件价值鉴定的最终目标。

6.专门档案价值鉴定。基于不同类型的专门档案,刘月君[41]、李怡[42]、小倪[43]、张冶伟[44]、张丽娟[45]、连颖[46]、卢森林[47]、朱亚鹏和卜鉴民[48]、方松和赵红萍[49]分别针对其价值鉴定性质、意义、鉴定原则方法等进行了论述,具体研究内容如表1所示。

表1:专门档案价值鉴定研究内容

张桂兰、李洪梅[50]在对北京地区36所高校档案价值鉴定情况进行调查之后,总结出高校档案价值鉴定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做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除了建立健全档案鉴定工作规章制度,还要保证档案鉴定人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鉴定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并创新档案鉴定理念。海淀区档案局(馆)课题组[51]就珍贵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开展情况及相应保管保护措施对社会大众进行了调查,调查指出在鉴定馆藏珍贵档案时,可参考对珍贵档案价值达成的共识,侧重评判档案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政治价值、学术价值等。

就如何加强专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学者们倾向于建立专门的档案鉴定机构。针对区县档案鉴定工作的现状,李福君[52]提议建立区县档案鉴定机构,并详细分析了区县档案鉴定机构的职责、人员组成、工作程序与建立区县档案鉴定机构的意义。吴晓兰、王全乐、韩军强[53]建议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尽快设置专门的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机构,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确立合理的鉴定模式,服务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各级档案局(馆)应建立专门的档案价值鉴定机构,各专业主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应成立常设的价值鉴定组织。

虽然针对专门档案的价值鉴定学术界形成了一定的讨论,但整体上而言“有专门之名,无专门之实”。论述对象从表面上看是对专门档案价值鉴定的讨论分析,但实际上是对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生搬硬套,其理论内核与一般性档案价值鉴定文章并无二致,缺乏对专门档案特殊性的分析,更缺乏针对加强专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对策研究。此外,对专门档案价值鉴定的研究没有意识到档案产生于广阔的社会领域,这也就决定了档案价值的多样性。没有从广阔的社会领域来认识专门档案的价值,造成了专门档案价值鉴定研究缺乏独特性与创新性。

二、总结与展望

第一,档案价值鉴定研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基于20世纪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价值鉴定研究基础,2000年之后的档案工作者不仅关注档案价值鉴定的基础理论,还与实践紧密结合,利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发现实践中档案价值鉴定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档案工作者也开始认识到档案价值定性分析的局限性,提出了ABC法则、德尔菲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以期使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更具可操作性。而且随着电子文件的发展,引发了学界对电子文件价值鉴定的思考,并有学者提出了自动化鉴定、智能鉴定等创新性提议。

第二,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很少有国内学者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档案价值鉴定基础理论。学者对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探索多以介绍、翻译他国理论为主,“拿来主义”倾向较为明显。基础理论研究不仅关乎对实践的指导,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期望越来越多的学者敢于啃硬骨头,踊跃投入到档案基础理论研究中,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打好基础。

第三,多学科视角可为档案价值鉴定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径。目前,档案价值鉴定研究视角、方法较为单一,使得现有研究进入瓶颈期。比如,目前我们对于电子文件的自动化鉴定研究还停留在构想阶段,没有借鉴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模型构建、系统架构、编程等学科知识、方法,深入研究其实现机理。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复合型人才加入到档案价值鉴定研究队伍中,基于多学科视角,通过思想碰撞提出更多新思路、新方法。

第四,立足广阔的社会领域,实现档案社会价值的再发现。档案产生于广阔的社会领域,社会中的每个主体都享有形成档案、鉴定档案价值的权利。档案价值鉴定也将随着档案自身变化以及人们对整个社会认知的提升而变化。档案工作者一方面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充分思考并尊重每份档案背后形成主体的情感倾向与社会话语权,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实现档案价值的再发现。

[1]陈兆祦.谈加强档案保存价值鉴定工作的若干问题[J].山西档案,2004(6).

[2]王治才,常连福.浅谈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几个问题[J].档案学研究,2000(1).

[3]刘东斌.档案价值鉴定的悖论[J].档案管理,2004(4).

[4]刘东斌.论档案价值的可知与不可知[J].档案管理,2005(2).

[5]周林兴.重申弱化档案价值鉴定的合理性存在[J].档案学通讯,2016(2).

[6]徐欣云,张震雄.不能弱化档案鉴定:与《错误的价值判定应该被纠正》一文作者商榷[J].档案学通讯,2015(4).

[7]孙大东.档案鉴定的历史和现实视域考量:与周林兴、邓晋芝二位作者商榷[J].档案学通讯,2015(5).

[8]张斌.论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J].中国档案,2000(4).

[9]吴江华.中外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形成及其研究现状[J].档案,2001(1).

[10]王传宇.关于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与实践(三):价值鉴定与全面、辩证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1(3).

[11]王仁秋,邹吉辉.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发展阶段与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9).

[12]李响.从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发展谈科技档案鉴定原则[J].兰台世界,2011(10).

[13]邹吉辉.论档案价值鉴定“回溯”与“预测”的辩证统一[J].浙江档案,2003(10).

[14]周晓林,高颖.关于档案价值鉴定原则动态性的思考[J].档案与建设,2002(7).

[15]赵丽.再议宏观鉴定战略[J].兰台世界,2011(21).

[16]任宝兴.鉴定思路与方式的重要转变:析档案宏观鉴定方法[J].档案学研究,2002(4).

[17]刘越男.关于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与实践(五):对电子文件鉴定问题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1(5).

[18]徐拥军.馆藏档案价值鉴定原则与方法[J].兰台世界,2002(6).

[19]邹华.从“剔除档案”的鉴定谈档案馆的档案价值鉴定工作[J].档案与建设,2000(10).

[20]张进思.关于加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两点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1(6).

[21]邢月娟.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三段式程序看如何做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J].档案学研究,2001(5).

[22]魏静.馆藏档案鉴定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四川档案,2002(6).

[23]周晓林,李真.试析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的误区[J].档案,2003(5).

[24]王玉林.档案馆鉴定工作滞后原因与对策[J].山西档案,2004(2).

[25]马小彬.学习《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几点体会[J].四川档案,2007(2).

[26]张晓.对《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2(26).

[27]魏玉玲.也谈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优化:兼与刘淑妮、石慧敏老师商榷[J].档案学研究,2014(4).

[28]蔡盈芳.编制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管理类档案保管期限表(一)[J].中国档案,2015(3).

[29]蔡盈芳.编制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管理类档案保管期限表(二)[J].中国档案,2015(4).

[30]蔡盈芳.编制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管理类档案保管期限表(三)[J].中国档案,2015(5).

[31]蔡盈芳.编制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管理类档案保管期限表(四)[J].中国档案,2015(6).

[32]蔡盈芳.编制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管理类档案保管期限表(五)[J].中国档案,2015(7).

[33]王英玮.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实践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北京档案,2007(5).

[34]郑仁淑.基于环境分析的我国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优化策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5).

[35]宗培岭.档案保管期限表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2(5).

[36]冯惠玲.电子文件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7]冯惠玲.中国电子文件管理: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8]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9]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100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0]李雯.电子文件价值智能鉴定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1(6).

[41]刘月君.切实做好城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J].兰台世界,2005(12).

[43]李怡.关于珍贵档案价值鉴定问题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7(2).

[44]小倪.文书档案的价值鉴定[J].北京档案,2011(1).

[45]张冶伟.浅谈文书档案鉴定工作[J].山西档案,2013(S1).

[46]张丽娟.对企业技术档案三阶段价值鉴定的粗浅认识[J].兰台世界,2012(S3).

[47]连颖.试论声像档案价值鉴定[J].档案学通讯,2012(1).

[47]卢森林.基于数字化声像档案的鉴定优化馆藏[J].中国档案,2013(3).

[48]朱亚鹏,卜鉴民.国有集体改制企业会计档案价值鉴定问题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3(1).

[49]方松,赵红萍.基建档案管理研究与对策建议[J].北京档案,2014(3).

[50]张桂兰,李洪梅.高校档案价值鉴定研究:北京地区高校档案价值鉴定情况调查[J].档案学研究,2010(3).

[51]海淀区档案局(馆)课题组.有关界定馆藏珍贵档案的问卷调查分析及启示[J].北京档案,2015(4).

[52]李福君.应建立区县档案鉴定工作机构[J].中国档案,2006(10).

[53]吴晓兰,王全乐,韩军强.成立常设档案价值鉴定机构刻不容缓[J].档案,2007(4).

Research Review on the Archival Value Appraisal in China Since the 21st Century

Liu Xiaofei1,Li Mengqiu2,Li Jingwei2,He Rui2
(1.China National Aero-Technology Import&Export Corporation,Beijing 100101,China;
2.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Schoo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Since 2000,archival value appraisal has been a research hotspot in our country.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f archival value appraisal in China since the new century ha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necessity of archival value appraisal,the basic theory of archival value appraisal,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rchival value appraisal,the archives retention schedule,the value appraisal of electronic records,the value appraisal of special archives.At present,the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y of archival value appraisal in our country is relatively weak,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method are simple.Therefore,it is urgent for the archival circle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chival value appraisal.

archival value;archival appraisal;archives retention schedule

刘晓菲,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机要文档室档案管理员;李孟秋、李晶伟、何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G270

A

2017-04-14

猜你喜欢

价值理论工作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不工作,爽飞了?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选工作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