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农”中央一号文件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8-08云南邹永发
云南 邹永发
关注“三农”中央一号文件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云南 邹永发
一、热点背景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二、相关知识链接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奴隶制社会土地所有制
性质:井田制是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①屯田制
目的:戍边和保证军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田。
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的成分。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
时间: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
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二)近现代中国的土地纲领
1.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①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产品分配实行圣库制度。
(2)评价: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没有真正实行过。
2.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1931年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革命政策: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
4.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5.解放区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使解放区的一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调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1958年)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正确总结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试题精练
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2.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个表明孙中山 ( )
A.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B.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
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为此,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 ( )
A.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C.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D.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了“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的“两个不许”。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决定》则把“两个不许”改为“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要包产到户”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这说明 ( )
A.中共开始启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历程艰难
C.十一届四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有所后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可
5.“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这里描述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
表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这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
2.C 在1905年的旧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只提出“平均地权”而不具体;在1924年的新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将之具体为“耕者有其田”,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涉及。
3.D 据材料“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D项正确;1950年,中共在土地改革中提出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故错误;1946年中共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4.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包产到户为特征,而从1978年的“两个不许”到1979年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说明“左”倾思想束缚依然很严重,故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经启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材料是对1978、1979年两个时间点进行比较,故A项错误;从“不许包产到户”到“不要包产到户”,表明中共对包产到户的认识略有提高,不是倒退,故C项错误;从“不许分田单干”“不要包产到户”可以看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得到党的一致认可,故D项错误。
5.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只是获得对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因此排除A项;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把农村的个体经济变成集体经济,B项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没有截然分开,故排除C项。
6.B 表格反映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高于城市,结合时间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干表格时间,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是在1984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为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反映不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故D项错误。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