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能力培养下的高三历史复习
——以人教版必修1《解放战争》为例
2017-08-08新疆陈世杰
新疆 陈世杰
基于“历史解释”能力培养下的高三历史复习
——以人教版必修1《解放战争》为例
新疆 陈世杰
历史既是历史事实,也包含了作为其描述的历史——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因此,“历史解释”能力是衡量高三学生高考能力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现以本人的“下水”课,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所上“基于单元架构及学科素养”的期末复习研讨课《解放战争》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一、感知历史现象与历史解释
在公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历史”“3.描述和阐释事物”中,要求学生能“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能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并能够说明历史解释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1.由高考真题入手
例(2010·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使用真题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并有一种亲临现场实战的感受。
2.举一反三,形成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哪些历史事件的评述会有不同的观点或解释?学生很容易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事件在爆发原因、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观点,来辩证地认识和解释历史事件。从而让学生明白:对同一历史现象,由于解释者的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评判标准不同等种种原因,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这是一种常见现象。
二、利用比较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比较法是对学生形成历史认识及“历史解释”的常用策略,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有效性等特点。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是充分利用人教版与台湾三民版(以下简称三民版)高中教材进行细致入微的比较,让学生体味历史的“描述”与“解释”。
1.章节内容的比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3章 战后复员与国共战争第2节 国共战争一、内战的爆发 一、战火点燃(一)形势逆转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二)三大战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南京陷落(意义) 二、战场失败的因素三民版高中教材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 解放战争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表格中的课题及子目录,两套教材在1946—1949年这段历史关于名称、内容及结果表述方面的异同一目了然。虽然描述不同,但相互印证,相得益彰,由此可帮助学生论证出“内战”的真实性。
2.关于战争爆发原因的再“解释”
材料1 1946年3月苏军从东北撤离,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派遣国军精锐部队前去接收,国共战火正式点燃,并扩及全国各地。
——(三民版)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第三册
材料2 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学生不难得出结论,教科书编撰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叙述和解释。
3.“先论后史”——演绎法:关于淮海战役胜败再认识
材料1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2 中共在徐蚌会战的指挥官粟裕曾说,中共之所以能够获胜,理由有二:一是农民的小推车,二是大连的炮弹。
——(三民版)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第三册
设问:两则材料反映出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中共获胜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教师让学生利用人教版“学思之窗”栏目通过农民“参军”“出征”等数据说明,在此也能够体现出“计量学”的实证方法。
教师追问: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立刻联系到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从土地改革中得到答案。
教师继续追问:不同点又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战役的称谓不同;三民版还突出了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武器上拥有的对抗性。战争也是实力的较量,通过细节描述,学生能够辩证地分析出淮海战役中国共产党以少胜多并最终战胜国民党的原因。
4.“论从史出”——归纳法:关于国民党战场失败因素的再探究
材料1 自金圆券发行以来,中下级人民皆以其所藏金银外钞依法兑券,表示其爱国与拥护政府之真诚,不料军事着着失败,经济每况愈下,物资枯竭,物价高涨,金圆贬值,于是人民怨声载道,对政府之信用全失……失败主义者弥漫,实为从来所未有也。
——《蒋介石日记》,1948年11月3日
材料2 政府以金圆券取代急剧贬值的法币,父亲对此并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以前已经吃过一次大亏。当1934年,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后,家中捡出几百银币,遵从政府法令,送至银行换取钞票。……此时父亲看到报载政府将收黄金为国有,他对母亲说:“现在又收黄金为国有,连我也不愿意再做傻子了。”
——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
设问:材料1和材料2对金圆券发行状况的说法有何不同?反映出导致国民党“战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蒋介石认为“金圆券发行”得到“中下级人民”的支持,但因“军事”失利造成金圆券贬值;历史学家顾颉刚的回忆则认为“金圆券发行”是对人民的又一次搜刮,反映出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最后,得出国民党“战场失败”的因素之一:“货币改革失败”。此处,还能帮助学生回忆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关于货币贬值、通货急剧膨胀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3 军事失败的近因,乃是由于我们战略的错误,我们政府误信马歇尔的调处,将最精良的国军开到东北,以致内地空虚,各战场上都感到兵力单薄,战略上一经犯了错误,那在战术上是无法补救的,何况我们一般将领对于战术又毫无修养,对于剿匪战术上又未能深切的研究,如此当然失败的更快。
——《蒋介石总统档案·事略稿本》,1949年12月检讨
学生阅读完材料3,得出国民党“失败”的因素之二:军事战略失败。
材料4 中共有廉洁和奋斗形象,而国民党有浓厚官僚气,抗战中后期腐败严重,很多人转而钦慕中共;中共有民主形象,特别是新民主主义一改苏俄式的色彩,国民党“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引起许多人的反感,中共反而有强大吸引力;中共有平民形象,在根据地实施了一些社会改革,获得很高的声望,满足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同情、关怀底层的民粹情绪。
——高华《论国民党大陆失败之主要原因》
学生阅读完材料4,据此即可得出国民党“失败”的因素之三:党建失败及政治腐败。
最后,给出三民版教材关于国民党“失败”的因素的总结:
1.轻忽对手,尤其对中共的战术运用与作战执行能力过于陌生,欠缺应付中共“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方法。2.财政经济崩溃,民怨四起。3.政府贪污腐化,失去民心。4.社会人心动荡不安。
教科书上的历史,主要体现了编写者对于客观历史的一种理解和诠释。在很大程度上与认识者的立场和角度有关。经过分析论证,关于国民党“失败”的因素三民版教材从军事、经济、政治、社会等四个层面的描述和解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和完整的。
三、对史料及历史解释的再认识
历史学科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的人和事的论述,是一门推理的学问。所以,解释历史需要史料,“历史解释”能力就是以史料为依据,关注史料的证据价值,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根据高考能力要求,在让学生对比完两套教材并理解历史不同“解释”的基础上,将本节课用到过的史料出处制成表格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关于历史认识和解释
这样,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史料的属性及相对信度,从而引发学生又一次热烈的辩论。孤证不立,历史的叙事及解释是相对的,只能接近历史真实,而不能代表历史真实,这也是需要让学生明白的。
四、从教材整合复习的角度进行历史解释
课堂探究: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请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在梳理整合出必修一、二、三发生的重大事件后,不难得出结论,并进一步作出原因的分析;而若从革命史范式、近代化范式、全球化范式的角度,反观中国近代史,又会有不同的剪影、演绎、归纳和解释,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可见,复习课中应高度重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形成“历史解释”的能力。一旦能力形成内在的心理品质,离核心素养的要求就不会远了。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