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素质
2017-08-08苏凤玲
苏凤玲
(高要区文化馆 广东 肇庆 526100)
文化遗产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素质
苏凤玲
(高要区文化馆 广东 肇庆 526100)
几千年的文化,不仅留下有形文化遗产,也留下民俗活动、礼仪、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厚重的文化资源,对于民族传承、弘扬中华文明起到基础和奠基作用,非遗产保护工作者责任重大,因此在工作中必须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素质
中华文明延绵几千年,积淀和形成的文化非常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急迫的现实需要,自《非遗法》实施以来,非遗保护工作按照“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先行试点;科学管理,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从上到下形成了“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的完整的工作格局,而人员保障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素质关系到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素质的培养,着力提高人员的素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信息发达,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各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由最初的不甚了解到逐渐深入,有赖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氛围,归功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素质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作者的素质在非遗保护中起示范导向的作用,工作人员要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是非遗挖掘的“伯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非遗的普查调查中能否捕捉到真实的非遗线索,是否采集到关键的材料,做到不漏不错,要靠非遗工作者的慧眼。据调查,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大多不是专业的人才,但是只要工作者抱着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学习,积极研究,实践中摸索前行,在非遗工作中就会驾轻就熟,逐渐步入专业人员的行列。譬如,笔者从2006年调进高要区文化馆作为一个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开始接触非遗,并对全区开展地毯式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搜集工作。笔者摸着石头过河,踏遍17个乡镇开展项目普查、调查和走访工作,收集到资源普查线索606条,走访民间老艺人20多人。2009年,《金渡花席编织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实现了高要省级非遗项目零的突破,经过不断挖掘,2013年,新项目《高要春社》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这些非遗得以挖掘,都依靠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的敏锐的触觉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是非遗宣传的“先锋”
刚开始,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不高,尚不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物,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知,有赖于非遗工作者对非遗的宣传,宣传工作是否到位,对非遗工作是否渗透到各家各户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高要区非常重视非遗的宣传,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者充分发挥宣传的先锋作用。
(1)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微信等平台对非遗进行宣传,同时在免费开放中展示辖区内的非遗项目,非遗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多种渠道让群众了解非遗,消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感,更多的了解相关知识。
(2)让群众在活动中认识非遗、保护非遗。注重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举办有关非遗知识讲座及非遗图片展;出版《高要春社图片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专刊》等图文并茂的书刊;根据非遗项目编导节目、开展活动,如:举行金渡花席编织比赛,创作粤曲《金利赛龙舟》、舞蹈《编花帽》、歌曲《河台开耕喜洋洋》参与下乡演出,让非遗工作走进基层中,在群众文化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
(3)利用每年“文化遗产日”,宣传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全民的保护意识,推进高要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全民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必须依靠群众,因为只有群众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才能主动配合搞好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要善于引领群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来,如:笔者下乡采集《高要春社》资料,对各村的社稷坛进行登记,遇到个别不甚了解非遗的村民对非遗工作有误解,有点情绪,这就需要非遗工作者去沟通去宣传。笔者耐心地为村民补上什么是非遗这一课,告诉他们登记社坛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了解了非遗就乐意配合我们的工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要利用下乡调查的机会,加强非遗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群众为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保护它。
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民族传承和文明弘扬,非遗工作者要着实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新的高度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要爱岗敬业,有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是非遗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素质,“干一行,爱一行”热爱就有兴趣,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才会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才会逐步培养热爱自己从事的非遗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据了解,很多的基层的非遗工作者并不是专业人员,大多是由非遗工作的“新手”逐步过渡到工作的“熟手”。这由“生”到“熟”是一个历练的过程,体现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爱岗敬业的执着信念以及奉献精神,正是这种奉献精神,驱使着这些基层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不怕艰辛,默默地走在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线。作为基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笔者深有体会,非遗下乡普查、调查、采集等,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为取得一手资料,经常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如:广东省级非遗名录《高要春社》,肇庆市级非遗名录《加冠命字》、《金利龙舟习俗》等项目资料的调查采集,都是非遗工作者不辞劳苦而获得的,但采集到珍贵的资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掘保护传承下来,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那种荣誉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要自信乐观,有团队精神
自信乐观就是要对自己工作充满热情,努力工作,相信通过努力能把非遗工作干好。非遗工作仅靠个人是不行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在非遗工作中,与所有的工作一样,要有团队精神,各施所长,只有分工合作,团结合作,才能更好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如笔者所在的非遗保护中心,就有专门的“非遗工作组”,虽然只有5个工作人员,但工作组里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但分工不分家,大家团结一致,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工作。经过努力,到今年止,我区列入省级非遗项目有2个,市级的有9个,县(市、区)级的有13个。非遗保护中心在工作上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是因为每一个非遗工作者都自信乐观,善于学习,不断自我增值,更因为有这样一个通力合作,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工作素养的团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要尽职尽责,敢于担当
履行尽责,贵在勇于担当。有多少担当就有多少成就,要取得成绩,就要敢于干,敢于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作为非遗保护工作者要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责任,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踏踏实实办实事。如:笔者初接触非遗是在非遗的普查阶段,对全辖区范围的非遗普查摸底,范围广,工作量大,虽然责任重大,但笔者对非遗普查非常感兴趣,觉得能参与非遗普查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于是克服重重困难,尽职尽责把普查工作做细做好。我们非遗组工作人员,个个能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尽职尽责,承担起责任,起早摸黑,不辞劳苦,上山下乡、爬山涉水,对高要辖区范围内大普查,共搜索到线索606条。非遗普查的成功,是高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开端。一路走来,在非遗项目的调查申报、保护与传承上更是尽职尽责,对广大群众负责。
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有形文化遗产,同时也遗留下各种民俗活动、礼仪、传统手工艺等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厚重的文化资源。为了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同时,应具备传承、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质,以自身特有的优势,调动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认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王延春.对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素质的几点看法.群文天地,2012(15):P 109-111;
〔2〕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08-5-5。
苏凤玲 (1972--),女,本科,群文馆员,现任职肇庆市高要区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