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引火汤联合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27例
2017-08-08罗晓光曾萍萍黎德育廖康汉
罗晓光 曾萍萍 黎德育 廖康汉
1.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广东 深圳 518052;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西药引火汤联合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27例
罗晓光1曾萍萍2黎德育1廖康汉1
1.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广东 深圳 518052;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目的:观察引火汤治疗阴虚津亏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口服强的松、硫酸羟氯喹片;治疗组2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引火汤口服。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类风湿因子(RF)变化及中医症候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有效降低ESR、RF及IgG水平(P<0.05),且治疗组在降低RF及IgG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火汤治疗阴虚津亏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口干眼干主观症状,值得推广运用。
原发性干燥综合症;引火汤;强的松;硫酸羟氯喹片;阴虚津亏型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口眼干燥为特征,以外分泌腺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其诸多临床疾病中,口干、眼干是其常见症状,也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且急需改善的症状[1]。有鉴于此,笔者以引火汤治疗阴虚津亏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27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25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中医风湿科病区患者,共收集符合SS诊断标准的患者52例,均为女性,采用随机方法,把病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5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6.60±13.219)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6.34±3.493)年。治疗组27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6.41±12.989)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35±2.983)年。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分类)标准(欧洲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年龄20~60岁之间且病程<10年,未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或使用但已停药3个月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合并心、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精神病患者;⑤过敏体质者;⑥颈、头面部放疗史、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淋巴瘤、艾滋病、结节病、应用抗乙酞胆碱药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强的松(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规格5mg)10mg/次,1次/d+硫酸羟氯喹(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63,规格0.1g)0.2g/次,2次/d,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引火汤治疗,药物组成:熟地30g,巴戟天15g,茯苓10g,麦冬15g,五味子5g。水煎服,每天2次,每次100mL,2个月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类风湿因子(RF),实验室检查于实验开始后0、2个月诊查,共诊查2次。
1.5 疗效评价[4]中医症候:主症:口干VAS(0~10分,口干症状由轻到重依次表现为轻度口干,饮水频率正常→重度口干,需频频饮水→口干难忍,主食需用水送),眼干VAS(0~10分,眼干症状由轻到重依次表现为眼燥干涩不爽→眼干涩痛,滴眼药水可缓解→眼干灼痛,滴眼药水不能缓解);次症:纳呆、发热、发颐、干咳、胸闷憋气、手足心热、乏力、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夜尿频数、肢体瘀斑、大便干结、皮肤干燥、舌苔(区分轻、中、重度三级,各按1、2、3分进行计分),并进行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的比较研究。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患者治疗前后两次的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积分减少≥70%;有效:患者治疗前后两次的积分减少≥50%;改善:患者治疗前后两次的积分减少≥20%;无效:患者治疗前后两次的积分减少<2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沉及免疫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ESR、RF及Ig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F、Ig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R、RF及IgG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沉及免疫学变化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2.2 两组中医症候临床疗效相比 在改善中医症候治疗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遗传、免疫、病毒、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相关[1]。目前SS的主要治疗方法有[5]:人工泪液、人工唾液及非甾体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免疫吸附、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但上述治疗方法存在费用昂贵、不良反应、疗效不明确等问题。新近的Meta分析显示[6]: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SS的临床症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证”范畴。《黄帝内经》云“燥胜则干”,《素问玄机原病式》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说明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是阴虚内燥。SS患者素体肝肾阴虚,津液干枯,清窍失于濡养,则口咽干燥、鼻干、目涩、齿松脱落;阴虚津枯,筋脉失于濡润,致骨节、肌肉酸痛,活动不利等。姜迎萍[7]通过收集28首治疗燥证的基本方,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从高到低分别为:麦冬、生地、石斛、沙参、玄参、黄芪、天冬、山药、熟地、玉竹、天花粉、茯苓、芍药、当归、五味子等,以滋阴类药物为主。吕光耀[8]对通过分析137首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剂共230余味中药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对为生地-麦冬、麦冬-沙参、生地-当归、生地-玄参、麦冬-玄参、麦冬-石斛等。陈琴[9]对62首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处方进行分析,发现使用频次最高的3味中药为生地、麦冬和北沙参。由此可见养阴生津确为治疗燥证之法。
然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目前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养阴润燥方药大多为壅滞之品,易阻碍脾气升发,不利脾脏输布津液,从而无法有效缓解口干眼干症状,故阴阳并补方为治疗大法。赵振兴等[10]曾报告引火汤加味治疗干燥综合征15例临床有效。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据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入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即散化为水。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用引火汤:熟地三两,巴戟、麦冬一两,北味二钱,茯苓五钱”。陈士铎认为“水得火之气,则水尤易生”。方中以三两熟地为君,大补肾水;巴戟天作臣,温肾助阳,两药相和,一阴一阳,共安肾宅,令亢阳得以潜藏;佐以麦冬,滋阴润肺,更有金水相生之妙;佐五味子,一可助君药补肾中之阴,二可助臣药收敛浮散之阳;佐以茯苓,通利水道,有协调上下阴阳之功效。
本研究显示:引火汤联合西药不仅能够降低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和免疫球蛋白G等实验室客观指标,也可改善患者主观口干眼干症状。总之,引火汤是治疗SS的有效方药,值得进一步研究。
[1]刘瑞林,周全,李纪高.自拟增液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症32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6,31(16):2346-2347.
[2]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57.
[3]王承德,沈不安,胡萌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88-190.
[5]胡建国,邹卫兵,谭振胜,等.芍梅化阴汤治疗干燥综合征60例临床观察[J].中成药,2016,38(10):2309.
[6]马晴,薛鸾.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的文献Meta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125-128.
[7]姜迎萍,刘浩.干燥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浅识[J].中医药学刊,2002,20(5):654.
[8]吕光耀,周铭心.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方药的分析及病因探讨[J].新疆中医药,2004,22(2):1-2.
[9]陈琴,李盟麟,杨娟.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方药的聚类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601-2603.
[10]赵振兴,侯绍敏.加味引火汤治疗干燥综合征1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1998,20(4):226-227.
罗晓光(1984-),男,汉族,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病。E-mail:273324474@qq.com
R255.9
A
1007-8517(2017)13-0113-03
2017-05-06 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