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面条侃大山
2017-08-08董岩
董岩
吃面条侃大山
董岩
三伏天,好不容易有个闲在的周末,却被同学叫着出去吃面,她神秘地说终于找到了那家开了十几年的打卤面馆。“上次咱们去不是拆迁了吗,这面馆搬了新址,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她颇有些自豪地说,跟着她走进西城区大觉胡同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小门脸,五六张桌子,比之前宽敞些,但还得说来这的人只为那口味。老板随便坐在一个小圆凳上,和食客唠着家常,一东北姑娘点完菜和他掰扯儿究竟苤蓝是不是东北的大头菜,有人问他墙上和他合影的人是谁,他瞥了一眼照片里的主持人阿龙说,“那是我干儿子。”说实话那口气能听出来有点谝的意思。伙计递给客人的就是一张纸的菜单,主食只有面,打卤面最为出名。
惯例,我们每次都是两碗打卤面一盘炸灌肠一个拍黄瓜。吃了几口,她还是摇头遗憾:“找不到小时候真正的手擀面了。”虽然也爱吃面,但对于吃个面条还能那么矫情的人,要不是因为太熟悉了,我还真得跟她翻白眼儿。
北京人爱吃面条,吃着面条侃大山曾经是一景。印象中住在胡同儿里的人,特别爱端碗面,在院子里或胡同口一蹲,边和街坊邻居下棋、侃大山,边吃着面条,那时候的街坊四邻觉得特亲,谁家做点好吃的,满院子都飘着香味儿,住在北屋的陶奶奶做的炸酱面最受孩子们的欢迎,每次酱香都招得满院子孩子端着小板凳乖乖坐在院子里等着开饭。陶奶奶知道孩子们馋,所以她的酱里总是多放点肉。
北京的面条其实没有山西的面食那么多花样,更没有苏州面条那么有腔调,但每每实在不知道吃什么好的时候,总是随口说出来的就是面条。而且,只有面条不会有人反对,大家都喜欢。
有人说爱吃面条的人,性格也直,还讲义气。这有关系吗?后来听高晓松个人脱口秀节目《晓说》。虽然从互联网时代开始他就站在潮头“抖包袱”、“爆小料”,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爱听他说话,每每听着他口若悬河的在那口得口得,不少人都觉得他可能有个团队在背后支撑着这些庞大的知识网络,但一些细节告诉我们他是读书人。都是读书人,为什么有人说话让人觉得酸文假醋的,到了高晓松嘴里就不招人烦。主要的还是他身上浓缩了北京大爷的神侃精髓,用最一本正经的腔调描绘最逗的段子,他把生活中那些艰涩的事儿,三言两语化作浮云。他在节目里曾经说过,为了坚持让兄弟老狼唱那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走了不少弯路,后来老狼也曾经在访谈节目里说,怕瞎折腾的高晓松以后生活没着落,给他攒了钱决定老了养着他,有这样的义气兄弟还是挺感动的。有时候,听着高晓松口得口波,脑海里总是有个画面:一身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的大爷,端着一碗跟他大脸盘子那么大的一碗面条,坐一小马扎上跟你侃大山。这大爷把你当亲人似的跟你聊着自己的过往,显摆自己的辉煌,多亲切啊!
孝顺孙女带着93岁瘫痪奶奶上大学
为了照顾瘫痪多年、无法行走的奶奶,刚刚在成都大学上完大一课程的孙女决定:开学后带着奶奶一起上大学。
93岁的时候,何必仙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村,开始了城市生活。在成都,何必仙住上了带电梯的高层公寓。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她唯一熟悉和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21岁的孙女刘琳。
相差72岁的祖孙俩
2016年8月,为了照顾瘫痪多年、无法行走的奶奶何必仙,刚刚在成都大学上完大一课程的刘琳决定:开学后带着奶奶一起上大学。祖孙俩的房间充满了少女气息。刘琳说,她最初选择租下这个房间,就是因为“墙纸很可爱”。这对年龄相差72岁的祖孙俩,很快适应了彼此的新生活。对于何必仙来说,时间流逝得依然缓慢。由于无法行走,她大部分时间只能缩在靠近飘窗的床上,不时变换着躺下和坐起两个姿势。但城市生活也让她拥有了新的乐趣,这个热闹的地方仿佛让耄耋之年的她又重新变回了孩子。
在刘琳的手机里,一大半照片都是跟奶奶和小猫“铛铛”的自拍合影。满脸皱纹、眼窝深陷的何必仙在镜头面前,也会跟孙女一起做鬼脸。她喜欢捧着孙女的笔记本电脑看电视剧《长征大会师》,也爱去广场上看人们跳广场舞,不能久坐轮椅,却总是央求孙女“再看一会儿”。几个月的时间,她几乎尝遍了成都大学北门的小吃街,最喜欢蛋包土豆、鸡蛋灌饼、皮蛋瘦肉粥和泡芙,也习惯了经常有刘琳的同学来家里一起吃饭。甚至过年都不想回到家乡,因为在这里“生活安逸些”。
何必仙喜欢在一旁看着孙女学习,也爱听孙女唱歌。刘琳嗓音清亮,奶奶来了之后,她还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英文歌曲大赛,还是K歌App里的“新晋闪亮明星”,录制了16首单曲,有109个粉丝。她经常一边唱歌一边给奶奶做饭,她喜欢《小幸运》里的歌词:“也许当时忙着微笑和哭泣,忙着追逐天空中的流星。人理所当然地忘记,是谁风里雨里一直默默守护在原地。”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节奏,就这样被命运的旋律编织在一起,却莫名地流淌出和谐与流畅。但在最初,这是个无奈的决定。
孙女心目中的责任和义务
年轻时能上山下河、一手把6个儿孙拉扯大的何必仙,在前些年一次摔伤造成尾骨粉碎性骨折之后,就再也没法走路了。她最小的儿子、刘琳的父亲常年生病,在2016年去世后,她的3个孩子已经全部离她而去。而刘琳的母亲,又在一次意外中手部骨折。孝顺的两个孙辈都远在成都,刘琳在成都上大学,而刘琳的弟弟在成都打工。家中已经没有人能够照顾她这个瘫痪在床的老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刚刚考上大学的刘琳经历着像被硬生生割裂一般的日子。在学校,她像所有的大一新生一样,正在开始自己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她好学、努力,在5000人中被选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基地“张澜学院”,并担任班干部。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在数百名观众面前放声歌唱。未来在她眼前,明亮而欢快。然而另一端,家庭境遇的黯淡,却时刻把她拉回现实,让她不得不一次次从学校回到家乡,帮忙照料家中的病人。在决定将奶奶接到成都之前,刘琳也有过顾虑。“毕竟我还在上学,怕忙不过来,两边都不能兼顾”,但是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奶奶把我抚养长大,我不能不管她,这是作为晚辈的责任和义务。”
刘琳很早就跟奶奶学会了做饭。她小的时候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她和弟弟是奶奶带大的。看不懂钟表的奶奶,总能在孩子们放学的时候,“神奇”地把饭菜准时端上桌。而现在,做饭的人变成了刘琳。每天中午下课后,她都会先去买菜,然后赶回家做饭。大多时候是茄子一类绵软的食物。晚上还要准备第二天的早餐,经常凌晨一两点还在包抄手和饺子。这个学期,她几乎拒绝了所有跟同学和老师聚餐的机会,也没有时间逛街。
照顾奶奶以后,刘琳不再有时间去做兼职,她跟奶奶的生活费用,全部依靠在超市做搬运工的弟弟。这个比刘琳小一岁多的男孩,每月从自己2000元的收入中拿出1500元给姐姐和奶奶。刘琳用其中的600元来付房屋租金。刘琳这学期最大的一笔开销,是她在淘宝上为奶奶买的那张护理床,加上运费一共500元。
因为照顾奶奶,刘琳的业余时间被大大压缩,但她也尽量让自己能够享受年轻人的精彩与活力。在辅导员游家忆的印象中,刘琳的身上从来没有“苦情”的标签,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也有追求幸福的憧憬。像所有这个年纪的女孩一样,她也有一颗“少女心”。她最喜欢的颜色是粉色,粉色的手机壳已经有点旧了,粉色的大衣只有重要场合才会穿。这个爱笑爱闹爱自拍的女孩,对世界似乎不抱有任何防备。一次刘琳出门给奶奶买药,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个买了一大包东西的女生,她一路帮忙提进了电梯,而她自己那个时候脚也扭伤了。家庭情况已经十分困难的时候,在微信上遇到求助买火车票的“学长”,她还是好心地转给他300块钱,后来才知道那是个骗子。在刘琳对未来男朋友模糊的幻想中,是否有爱心是最先设定的标准之一。“看他喜不喜欢小动物,会不会做公益。”
无论以后走到哪里,都要把奶奶带在身边
很多同学从来不记得刘琳有难过的时候。在人们面前,她总是阳光开朗的样子。但私底下她有时也会感到疲惫、无助和孤独,她的心里装着太多心事。圣诞节的时候,她在朋友圈写下:圣诞心愿吗?有人跟我说:“走,我带你去吃火锅。”然后告诉我一切都好。本来刘琳以为没人会在意,结果第二天,真的有老师和同学来叫她一起吃了顿火锅。她的情况在学院里传开了,2017年1月初,学院的老师组织了一次捐款,一晚上的时间,就有70多位老师参与,总共捐了3000多元。现在,学校决定将一套为博士教职人员留的单身公寓免费提供给刘琳和奶奶住,并且在下学期为刘琳安排了在后勤处综合管理岗勤工助学的实习机会。
刘琳感受到了无数陌生人的善意。面对向她伸出的援手,她坦然承认自己的不幸,并心怀感激地握住了它们。“这些都是别人的好意,如果我碰到一个像我这样的女孩,也会伸手帮助她的。”但她却也始终保持着与年龄不符的克制和冷静。在得到足够支撑自己和奶奶生活的捐款之后,刘琳就决定不再接受捐助。对于外界对自己孝心的渲染,刘琳有些迷惑不解:“我照顾自己的奶奶,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在她看来,“孝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是人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
让班主任李焰印象最深刻的是刘琳的笑容。李焰曾经问刘琳“看过了这么多生死和变故,对人生有什么看法”,她笑着回答:“我只想把现在的日子过好。”刘琳说,自己有时也会自卑,但并未因此而被留困在生活的深渊。刘琳说,“我并不刻意追求任何一种人生。”
大二上学期结束,刘琳准备跟奶奶一起搬到新的住处。但在搬家之前,她还想好好布置一下。她买了一台二手洗衣机,也早已在网上选好了粉色的窗帘和壁纸。关于未来,刘琳心中已经有了模糊的计划。她想毕业后找一份离家近的工作,“从没想过出省”。然后无论走到哪,她都要把奶奶带在身边。
据《百姓生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