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活”环境,享“真”游戏
2017-08-07章玉婷
章玉婷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幼儿的各种能力都是在游戏中获得提高的,要充分发挥自主性游戏对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作用,让游戏自主化,就需要创设与幼儿积极互动的良好环境,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游戏”,正说明了幼儿自主游戏的重要性。那么,创设怎样的游戏环境才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呢?
一、自主性——环境创设主体化
(一)游戏来源于幼儿
瑞吉欧教育将幼儿园的环境称为“第三位教师”,提出环境时刻刺激着幼儿的大脑并保留下来,到一定时期会发生相应的反应,好的刺激就会形成好的反应。环境是幼儿进行生活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充分重视幼儿的主体作用。自主游戏是幼儿自愿的游戏,自主游戏的主题应来自幼儿的需要,由幼儿自己提出,但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的需要,适当启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如开学初的区域创设,可以让幼儿说说喜欢玩什么游戏?这些游戏的名字叫什么?我们可以怎么玩?要增添哪些材料……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互动,创设的游戏主题更符合幼儿意愿,孩子们玩起来就更投入,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游戏来源于课程
环境创设应随课程内容、季节、节日的变化而变化,让环境始终对幼儿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使孩子经常能从环境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新发展。在课程行进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充分利用每次的主题活动来变换新添的游戏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将幼儿的兴趣继续延伸到自主游戏中来。如开展“美丽的春天”这一主题活动,教师可以投放各种纸质,引导幼儿制作春天花朵,再投放鲜花店买卖,还能流动到娃娃家做装饰。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锻炼了孩子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使各个游戏区角紧密地连接到一起。为了使幼儿能充分地享受游戏的快乐,体验成功,教师还需要用慧眼和巧手不断创新游戏环境。
二、自由性——游戏空间合理化
(一)开放的场地与隐蔽的场地要有效互补
在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布局上,不仅要考虑为幼儿设计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游戏场地,同时还要适当提供隐蔽的空间,满足幼儿独处的需要。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教室和走廊的墙面、柜子等都是游戏环境创设的空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这些空间进行环境创设,会令幼儿的自主游戏变得更加有声有色。如“区域小医院”中,“病人”需要隐私,“病房区”要相对隐蔽,而“挂号收费区”就需要开放,两者之间可以用屏障隔开,做到有机结合。如娃娃家的房间也需要相对隐蔽,可以用布悬挂下来与外面的客厅隔开。在开放的场地中有适当的隐蔽空间,有助于明确区域之间的界限。
(二)静态的区域与动态的区域要适当间隔
静态区域一般相对稳定,它固定在活动室的某个地方,不常变动,但如果活动室里的场地安排都固定不变,就会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性交往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游戏空间安排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游戏活动的开展,因此将各个区域有效划分有利于幼儿更好地进行游戏。在创设游戏环境之前,首先要观察教室和走廊,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每一个角落进行分割。如创设生活馆时,考虑到幼儿要操作,需要比较大的空间,因此可选择放置在教室独立的一边,既宽敞,又避免了干扰;图书馆需要安静地阅读,因此选择作午睡室最合适,远离了教室的喧哗。只要合理利用每一个空间,我们就能使游戏变得有条不紊。
(三)固定场地与待定场地要灵活机动
幼儿的游戏经验丰富多彩,游戏中的情节千变万化,教师虽然提供了满足幼儿兴趣和需要的环境,但有时难免会出现幼儿对已有区域不感兴趣的现象。因此,在游戏中可以开辟出一两块地方作为自由区,在活动中可以灵活运用。如主题开展过程中,当现有的区域满足不了幼儿时,我们可以利用教室的空间,拓展到教室中间的区域进行活动。如在建构区游戏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往中间的区域拓展;益智区可以用地面当作棋谱来进行游戏,还可以把棋谱搬到空的场地开展游戏。
三、发展性——游戏材料灵活化
皮亚杰曾说过:“幼儿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对幼儿来说是打开他们智慧大门的钥匙。在主题的开展中,我们要让材料为孩子的游戏添砖加瓦,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在游戏王国尽情地玩耍。
(一)可变化与可操作性
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要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教师往往过于追求玩具、材料外型的逼真,而过少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这将会大大减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也限制了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时首先应考虑到可操作性,如建构区的纸筒、纸盒、扑克牌、木条等这些低结构材料的提供,更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使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起来。
(二)层次性与趣味性
在一个新的事物出现时,不同的幼儿接受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快一些,有的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因此,在同一游戏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教师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游戏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将材料设置成不同层次,做到材料不同,难易不一,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
(三)情景性与拓展性
情景性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诱发幼儿活动的主动性,持续强化他们的活动兴趣,体验活动的快乐,使幼儿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如在“牛伯伯您好”主题中,让孩子们搭建牛棚,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搭建材料,还增添了“草坪”“篱笆”“刷毛工具”等。还有为了让幼儿感受挤奶的乐趣,我们在牛的身上装上用水灌上的气球当作牛的“奶奶”。游戏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拿着纸杯、奶粉罐等材料来挤奶。情景材料的增添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不断推动情景的互动与发展,获得更多的相关经验。
四、暗示性——隐性标志多元化
教师要将教育意图有机地渗透到环境中,通过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来达到有效指导的目的。多元化的标志能真正发挥规则标记的隐性指导作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一般有图形标志、提示标志、知识标志等。教师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引导,应更加讲求策略,善于将教育意图渗透于环境之中。
(一)规范性——规则标志
为了保证区域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规则的建立和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制定好后并以图画或者標志的形式显示出来,贴在相应的游戏区域里。如宝宝爱图书的约定是保持安静、爱护书本、放回原位等。规则提示帮助幼儿了解活动规则的意义,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幼儿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良好发展。
(二)自主性——提示标志
图示标志一般用来标示游戏中玩具材料的摆放顺序、区域内容、区域进出的规则、区域人数等。利用一些幼儿常见的、具体形象的图示标志,可以减少幼儿之间来自环境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幼儿形成自觉自律的行为。
(三)知识性——学习标志
在部分游戏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类规则,有的表示操作的顺序,提示玩法,如折纸图示等;有的表示游戏的连续性,说明游戏内容的层层递进,如叠高图示等;有的则表示游戏的互动,如医院的看病流程等。学习标志在与幼儿相互作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主动性,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获取直接经验。
在自主游戏中,“会说的标志”起着规范行为、提示规则、示意步骤、丰富情节等作用,幼儿在与小标志互动的过程中,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