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打造节水之城巡礼
2017-08-07曹宇
武汉打造节水之城巡礼
大江,大湖,大武汉。武汉拥有两江、百湖的水资源宝库,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安全是武汉决策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打造节水之城,创造水宁、水净、水美的水环境,成为武汉全体市民的共同期盼。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节水工作快速推进,节水水平已位居南方城市前列,2009年被授予“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13年,武汉的节水工作以更高的标准再次起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强化城市节水管理和水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四年来,武汉市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获批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入选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节水体系 全面建立
近年来,武汉市先后出台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湖泊保护等方面的14部地方性涉水法规规章,组织编制了《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武汉市节约用水“十三五”规划》等专业规划,引领城市节水工作方向;武汉市委市政府将节水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绩效考核,构建市、区各职能部门协作的组织体系。
武汉市长期坚持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管理,将全市16000多非居民用水户全部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建立重点用水户监控名录,推行精细化节水管理模式。依法征收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
武汉市积极开展了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等领域的节水技术规范研究工作,使先进节水技术在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2013年以来武汉市对13个重点行业的取水定额进行了修订,多数定额值显著下降。
用水效率 稳步提升
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使武汉呈现高耗水行业相对集中的特点,其取水量约占全市工业取水总量的90%。但由于长期坚持开展节水工作,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用水工艺,促进高效用水,节水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9.2%,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韩化工、通用汽车武汉公司等知名企业按照“三同时”的要求,投产的同时建成了节水循环系统,一批高耗水企业基本实现用水零排放,成为行业节水的典范。
在城市供水管网控漏方面,各供水企业加大了工作力度,通过改造老旧管网、探查暗漏、开发漏耗分析系统、推进智能水表物联网技术应用、开展分区治漏等手段,进行综合系统性治漏,供水管网漏损率逐年下降。
武汉以节水示范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模式。2013年以来,全市节水技术改造资金投入超过1.57亿元,纳入重点指导和扶持的节水技措项目有120余个,新增节水能力近千万立方米。
水体整治 综合利用
针对丰水城市的特点,武汉市将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非常规水利用作为城市节水减排的重要工作。
两江四岸建设、湖泊生态修复、水网连通等方面多管齐下。武汉江滩总面积超过53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罕有、国内最大的滨水空间,“大东湖”水网东湖、沙湖连通渠建成,湖泊综合治理力度空前,中心城区基本杜绝污水入湖,湖泊保护出现历史“拐点”。黑臭水体的整治成为武汉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计划在2017年基本消除城市19处黑臭水体。
2015年,武汉市获得了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资格,将投入102亿元,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升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变“以排为主”为“综合治理”,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大力推动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至2016年,武汉市已建成污水集中处理厂21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4%。在集中式再生水利用方面,对三金潭、落步嘴等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回用,主要用于绿化、道路冲洗及生态补水。
在分散式再生水利用方面,武汉华侨城欢乐谷、中国银行武汉灾备中心、武汉万达瑞华酒店等100多家单位配套建设了中水回用或雨水利用示范项目。在居民小区组织1000余户居民家庭因地制宜开展雨水利用,年利用雨水10万立方米。2016年,全市非常规水年利用量达到2.55亿立方米。
公众参与 全民节水
截至2016年底,武汉市节水型企业(单位)总数已达到379家、节水型小区111个、节水示范家庭1400余户。
公众的广泛参与成为武汉节水的最大亮点。关注水才能珍惜水,“居民小区节水行”“大学生爱水节水公益行动”等活动,将社会的目光集中在家庭节水点滴和城市水生态上,万人参加的“爱我百湖”志愿者活动,形成保护湖泊的强大合力。新建的武汉节水科技馆于2016年开放,将“水知识、水文化、水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全国节水教育基地。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节水型城市建设持续发力,全市人民将共享治水发展成果,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
策划:曹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