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入境
——李岩水墨人物画简析
2017-08-07支英琦
文/支英琦
由心入境
——李岩水墨人物画简析
文/支英琦
李岩 路上系列 68cm×136cm 2017年
李岩是我相熟已久的小友,最早,得缘于他小学时代的一次画展。那时的李岩满脸稚气,笔墨作品却少年老成、妙趣天然,在济南和烟台的展览中广获嘉许。10岁的小小少年办个展,李岩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了。当时我对他的父亲——也是我志同道合的兄长李连生说:这家伙,将来一定行!
李岩确实不负众望。20多年后的今天,他已经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英武峻拔的军人,在艺术之路上更是入古出新、寄情寓意,渐成自家气象,是一位被寄予厚望的青年画家。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水墨实践中寻找着情志、文思、意趣与玄理的契合,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写实与写意诸方面融会贯通。观其画作,既有严谨的学院精神,又有文人画的散逸旨趣,透出一种畅神达意的蕴藉。
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意境、格调和气韵。作为一名从少时即浸淫水墨,后来又在军艺精研多年、得到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先生等言传身教的画家,李岩对于绘画精髓的理解可谓深刻而独到。他作画力求笔墨简洁,线条随意,而在构图与造境上不遗余力。同时,他注重内在的修养,其清净洒脱的笔法隐含着乐观超迈的文化精神,足以让欣赏者在看画之余又得画外妙悟。这种文化的颖悟和技艺的历练,也使李岩的作品充盈着与年龄并不吻合的成熟特质。
作为一名部队画家,表现军旅生活的宏大场面应该是必须的“作业”,李岩也不例外。与众多画家路径不同的是,李岩不去渲染既往的恢宏壮阔的战争场景,更多地把视角聚焦在人性与人生,透过特定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映现内心情感,折射当代军旅岁月的豪迈与精彩。比如他的《和平年代》,选取的场景是城市街头,一位银发军人坐在轮椅上,由穿着军装的护士推着缓缓前行。她的身边,是衣着艳丽的青春女子,如同蝴蝶翩然在阳光下。老人回望的目光是让人难忘的,里面有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又有对和平年代的欣慰,似乎还有对于未来的隐忧和期待——在《我们的班长》《最可爱的人》等作品里,我们同样看到的是绿色军营里的青春洋溢,军训的艰辛、青春的迷茫、军营的肃穆,交汇在那一张张阳光灿烂的面庞上,神秘的军旅因为有了这样的青春而魅力无限。
不独军旅题材,李岩的绘画,始终注重画面境界的营造,这和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是契合的。境界的创造,是中国画家绘画艺术追逐的对象。好的画家作画,不是画外在之景,而是画一种心灵体验的境界,并非单纯强调欣赏外在美的对象,而是期望表现灵魂的轻歌。这种写实造境的努力,在他关注城市外乡人的系列绘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岁月无声》取材于一处废品收购站,芜杂的棚屋里,堆满了废旧的电视机、汽车发动机及林林总总的生活废弃物。收废品的老人坐在城市的阴影里,双目微合,一缕烟气缭绕上升,他似乎满足于一天的收获。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满是岁月流逝的痕迹。
这样的画面是感人至深的,它引领我们透过画面看到了许多曾被忽视的群体存在。在李岩的笔下,街角的水果摊、报刊亭、修理工,古玩市场的保安以及看车处的老人,一律栩栩如生在我们面前,他们的生存状态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现实状态。而李岩在描摹这些人物时,并不刻意表现人物的困顿和环境的局促,而是通过场景烘托人物,用人物肢体的细节语言展现内心情感,这样,画面的语境就深入了。中国画的造境,是为了在看画人和画家之间实现精神上的交汇,即使是写实,也要讲究虚实相映,以实写虚,留给看画者更多的空间驰骋想象,实现艺术的再创造,使画面内涵得以延展和深入。恽南田就曾经说,作画要“于境上求之”,就是超越具体的存在,表现心灵的真实。他还强调艺术要“诗罢有余地”,要有“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的精神。所以,他们笔墨中不单单是高山流水的闲逸、花前月下的抒情,而是更倾心于表达一种矛盾的、复合的、多元的、不确定的感受。比如他的《秘境》:一位身着性感旗袍的簪花女子,略施粉黛,仪态安详,纤纤手指试探地伸展开,似乎要探触些什么?她的身后,是历经千年沧桑的石窟壁画,慈颜的佛像微笑不语,翩若惊鸿的飞天轻舞若羽。
李岩 路上系列 68cm×136cm 2017年
这样的画面,充满隐喻性的暗示,引领观者深入画面背后的秘境。试图用既有的方式解读这样的画面是困难的,他画的与其说是一幅画面,不如说是一种情境,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意识流动,是一种个体性的审美感受。再比如他标注为花鸟画的《逝》之一,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三被黝黑的墨色涂抹,那些或浓或淡的墨色中有可辨的庄稼的茎秆如同剑戟般强悍地向上伸展,裸出天际的穗子,又好像郁郁的火焰,在漫漫时空间恣意燃烧。这是天高云淡的好季节,一只叫不出名字的大鸟,在天地之间猝然掠过,它的翅膀掀动的气浪,漾起庄稼的涟漪,也漾起人们思维的涟漪……而在他的“《逝》之二”中,画面全部被一棵落光了叶子的大树占满,画家以简劲线条写出枝桠,穿插盘曲恰如鸟巢。以仰视的角度看去,一只大鸟正努力地飞向无言的寥廓——它是要飞出既有的温暖的园囿,飞向未知却充满诱惑的新天地?
李岩 路上系列 68cm×136cm 2017年
其实,李岩何尝不是那只凌空飞掠的大鸟?他不满足于既有的绘画程式和经验,在绘画形态和语境上不断扬弃自我,这种不懈的努力是值得颔首赞许的。包括在人物绘画的学术探索上,他也以锐气和颖慧屡有心得。比如, 西画的素描写实造型和民族传统的线描造型之间的矛盾,是从事中国画创作的前辈艺术家们一直探讨的学术问题,李岩的人物画既重视写实造型,又巧妙地将西画素描结构与白描的平面性融为一体,同时恰当地运用西画的光影和色彩,以加强、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从而使他的绘画艺术呈现独特的面貌。。
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曾言“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意思是说,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前进一步便接触到了“道”——即自然规律,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了。以此高妙之境作为追求,李岩的丹青之旅还很漫长。墨海无涯,我们期待年轻的李岩以坚实的脚步走出自己新的精彩。
支英琦,齐鲁晚报总编辑。
李岩 早春 68cm×136cm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