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及蓄积估计研究

2017-08-07庄崇洋黄清麟马志波郑群瑞

林业科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阔叶林蓄积林分

庄崇洋,黄清麟*,马志波,2,郑群瑞,王 宏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1;3. 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福建 建瓯 353105)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及蓄积估计研究

庄崇洋1,黄清麟1*,马志波1,2,郑群瑞3,王 宏1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1;3. 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福建 建瓯 353105)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主要测树因子的特征,特别是各林层树高和蓄积的关系,探讨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蓄积的估计方法。[方法]通过计算各林层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各亚层株数和蓄积占全林分的比重,采用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高Hz代替林木树高H计算林分蓄积,并对结果进行相对误差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与全林分相比,分层后各亚层胸径和树高的变异系数明显变小,各亚层之间胸径的变异系数随亚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第Ⅰ、Ⅱ亚层树高的变异系数基本一致,小于第Ⅲ亚层。第Ⅰ、Ⅱ亚层的株数占全林分的20%~30%,蓄积却占全林分的90%以上。相对误差结果表明3种方法计算林分蓄积时全林分、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误差均在5%以内,第Ⅲ亚层在10%以内,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算出各林层的蓄积差异p值均大于0.05。[结论]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受光层(第Ⅰ、Ⅱ亚层)的蓄积占绝对优势,是外业调查的重点。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高Hz代替林木树高H计算林分蓄积计算方法的误差总体上符合生产实践中精度的要求,方差分析得出3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采用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高Hz代替林木树高H计算林分蓄积,可在满足精度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中亚热带;典型天然阔叶林;分层;主要测树因子;蓄积估计

林分中所有活立木材积之和称为林分蓄积[1]。蓄积是森林资源调查的重要因子,林分蓄积与林分中林木的胸径、树高、株数密切相关,准确测量林分蓄积对了解林分状况、制定营林措施、预测生长收获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蓄积的测算主要有标准木[2-3]、数表法[4-6]、模型法(包括单木模型和全林分模型)[7-9]、遥感方法[10-12]、3S技术方法[13],蓄积估算的重点在于林木树高的确定,现有的蓄积估算方法对于树高的确定较为繁琐,如何快速、准确的测定天然林蓄积一直是林业调查的重点和难点,分林层研究天然林各林层特征的文献较少[14],本文在分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的基础上,讨论主要测树因子的特征,特别是各林层树高和蓄积的关系,探讨划分林层对林分树高测量和蓄积估计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调查

根据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理想结构的标准[15],在全面踏查基础上,在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较平坦的地段中选择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作为试验林分,共设置5块50 m×50 m的样地。对样地内胸径≥5.0 cm的林木进行定位并调查林木的树种、胸径、树高和林层归属等因子[16]。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划分林层的最大受光面法(Maximum Light Receiving Plane,MLRP),计算各林层的平均胸径,平均高、胸径和树高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测树因子,选择亚层平均高和亚层中值高代替林木树高计算林分蓄积,并采用相对误差和方差分析验证新蓄积求法是否可行。

1.2.1 最大受光面 采用最大受光面法(MLRP)进行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划分,确定林分所有林木所属林层,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林层特征分析[16]。

1.2.2 其他指标 林木蓄积由福建省主要树种的二元材积表计算得到,平均胸径为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为断面积加权平均高。

胸径和树高的标准差公式为

(1)

变异系数,公式为

(2)

Shannon-Winener指数:

(3)

上式中,SW表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表示物种数量,ni表示某一物种的个体数,N表示全部物种的个数,Pi表示第i个种个体数量的百分数。

2 结果分析

2.1 各林层主要测树因子

计算全林分及各亚层胸径和树高的变动系数,各林层占全林分的株数比例和蓄积比例,结果如表1,2,3所示。

表1 各林层平均胸径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标准地全林分平均胸径的差距较小,2号标准地最大为26.1 cm,1号标准地最小为21.3 cm,相差不超过5 cm;标准地全林分平均胸径的标准差在15.0~19.9 cm之间,彼此相差较小,说明各标准地胸径的波动情况也较为接近;标准地全林分胸径的变异系数均在70%以上,这说明在复层混交林中,胸径跨度较大,离散程度较高。

从亚层角度看,标准地在分层之后各亚层的平均胸径与亚层高度成正比,第Ⅰ亚层的高度最高,其平均直径也最大,不同标准地第Ⅰ亚层平均胸径的差异较大,最大的2号标准地和最小的1号标准地之间的差距超过20 cm,说明虽然整体平均胸径差不多的林分优势木差异还是很显著的;第Ⅰ亚层平均胸径的标准差数值与全林分相对变化不大,但由于第Ⅰ亚层平均胸径较大所以其变异系数相对全林分是较小的,处于27%~34%之间,说明第Ⅰ亚层的胸径变化范围较小。

第Ⅱ亚层的高度次高,其平均直径也仅低于第Ⅰ亚层,第Ⅱ亚层平均胸径的差距较小,最大的3号标准地与最小的1号标准地之间相差10 cm。第Ⅱ亚层的平均胸径与林分整体平均胸径较为接近,最大差距同样为10 cm(3号标准地),最小差距为0.6 cm(1号标准地)。第Ⅱ亚层平均胸径标准差在6.3~12.1 cm之间,其变异系数在29%~46%之间。虽然第Ⅱ亚层的平均直径与全林分差不多,但第Ⅱ亚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显著小于全林分,总体上略大于第Ⅰ亚层,说明第Ⅱ亚层的胸径相对集中,但与第Ⅰ亚层比离散较高。

第Ⅲ亚层的树高最低,平均胸径较小,各标准地间的差距较小,最大的11.0 cm(2号标准地)与最小的9.4 cm(1号标准地和5号标准地)相差为1.6 cm。其标准差在3.2~5.2 cm之间,变异系数在34%~48%之间。第Ⅲ亚层的变异系数较全林分小,比第Ⅰ亚层大,也略大于第Ⅱ亚层,是所有亚层中林木胸径分化最大的林层。

在典型的天然阔叶林中,全林分的平均胸径的变异系数要远大于各个亚层,各个亚层的变异系数随平均胸径的降低有增大的趋势,但相邻亚层间的增加不明显。同一标准地内3个亚层的胸径变异系数差别不是很大,这是因为林层的划分基础是树高,而在复层异龄林中树种数量较多,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树种的生长策略不同,可能出现有的林木有较小的胸径却有较高的树高、有的林木有较大的胸径却有较小树高的情况。

表2 各林层平均高

从2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标准地间的平均树高具有一定差异,最高的是2号标准地(28.06 m),最低的是3号标准地(24.10 m),两者之间相差不到4 m;标准地全林分平均树高的标准差在12.62~15.94 cm之间(最小的是3号标准地,最大的是2号标准地),标准地全林分平均树高的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上,这说明在复层混交林中,树高离散程度较高,在同一标准地内,较大树高的差异是划分林层的基础。

从亚层角度看,不同标准地第Ⅰ亚层平均树高的差异较大,最大的2号标准地达到33.68 m,最小的4号标准地只有27.91 m;第Ⅰ亚层平均树高的标准差数值与全林分平均树高比显著减小,处于3.97~4.12 m之间,其变异系数相对全林分是显著减小,处于10%~12%之间,说明第Ⅰ亚层的林木树高高度相对集中,变化范围较小。

第Ⅱ亚层中平均树高处于19.06~21.56 m之间,最大的是5号标准地与最小的1号标准地之间相差2.5 m。第Ⅱ亚层平均树高标准差在1.37~2.60 m之间,变异系数在7%~12%之间,第Ⅱ亚层和第Ⅰ亚层平均树高的变异系数基本相同,说明第Ⅱ亚层林木树高高度与第Ⅰ亚层一样相对集中。

第Ⅲ亚层的树高最低,各标准地间的差距较小,最大的12.39 m(3号标准地和4号标准地)与最小的11.28 m(5号标准地)相差为1.11 m。其标准差在3.43~4.02 m之间,变异系数在30%~32%之间,其变异系数较全林分小,比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大。第Ⅲ亚层是所有亚层中林木树高分化最大的林层。

本次林层划分是以树高为基础进行的,从5块标准地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树高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可以看出,各林层平均值差异显著,分层后各亚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相较于全林分有显著的降低,特别是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分层后这两个亚层的树高变动系数只有全林分的1/5,第Ⅲ亚层的变动系数虽然较第Ⅰ、Ⅱ亚层高,但也明显低于全林分的变动系数。第Ⅲ亚层平均树高变异系数较高的原因是第Ⅲ亚层林木数量较多,分化相对第Ⅰ、Ⅱ亚层更为严重。

表3 各林层株数和蓄积

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有标准地的第Ⅰ亚层的株数占全林分的比例为9%~20%(最小的是3号标准地,最大的是4号标准地),而蓄积却占全林分的62%~83%(最小的是3号标准地,最大的是4号标准地);第Ⅱ亚层株数占全林分的9%~21%(最小的是4号标准地,最大的是2号标准地),蓄积最小的4号标准地只有9%,最大的3号标准地达到28%,这与各亚层中林木基本情况相一致,4号标准地第Ⅱ亚层的株数只占全林分的7%,而3号标准地虽然株数所占的比例不是最大,但平均胸径达到31.9 cm,说明该标准地内第Ⅱ亚层的林木较大。第Ⅰ亚层与第Ⅱ亚层的蓄积之和占到全林分的90%以上,株数只占全林分的30%不到,而第Ⅲ亚层的株数占全林分的70%左右,蓄积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下(如图1所示)。因此,在测定林分蓄积量时,应把重心放到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准确测定这两个亚层的蓄积量是准确测定全林分蓄积量的关键。

2.2 林分蓄积估算和树高测量探讨

通过对标准地中各亚层林层特征的分析可知,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的树高变动系数较小,树高相对集中,株数较少,而蓄积量总和占到全林分的90%,所以准确测定这两个亚层的蓄积是准确测定全林分蓄积的关键。根据这两个亚层树高变异较小的特点,本研究尝试采用亚层平均高Hs代替单株木树高计算每株林木的单木材积,进而求出全林分蓄积。即对于每个亚层采用Hs代替林木树高与胸径采用二元材积式计算每个亚层内单株木的材积,然后以亚层为单位进行统计得到每个亚层的蓄积量,最后汇总为全林分的蓄积量。用Hs和林木的胸径采用二元材积公式计算各亚层蓄积的结果如表4所示。

图1 受光层和非受光层株数、蓄积比例Fig.1 The Proportion of Stems and Volume of Light Stratum and Non-light Stratum

表4 亚层平均高(Hs)计算的各亚层蓄积

从表4中可以看出,由Hs得出的蓄积Vs与由H得出的蓄积V间的差异很小,假设V为真值,Vs为测量值,其相对误差均为5%,满足林业相关调查的精度要求。在外业中,在林层划分后可根据各个亚层的实地情况选择标准木,准确测定其树高后推算各亚层的平均高,然后推算各亚层的蓄积。

通过对林分优势高,各亚层下限值的分析发现,第Ⅰ亚层的平均高HⅠs与林分优势高Hd(林分最高林木的高度)和第Ⅰ亚层下限HⅠL的算术平均值接近,第Ⅱ亚层的平均高HⅡs与第Ⅰ亚层下限值HⅠL和第Ⅱ亚层下限值HⅡL(最大受光面高度)的算术平均值接近,第Ⅲ亚层的平均值是第Ⅱ亚层下限值HⅡL的2/3很接近。通过采用亚层中值高代替林木树高计算亚层蓄积发现其第Ⅰ亚层第Ⅱ亚层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第Ⅲ亚层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结果见表5。这便于外业中的经验判断,在得出林分中各个亚层的分界线后,可以用这个经验判断大致了解林分的蓄积状况。

任何一种历史事件的精神凝练都是基于对历史本来的精准概括与还原,从该事件的历史定位、历史缘起、历史遗存去衡量,放到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中去分析。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争史上有名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奋战65天,以60万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胜80万装备精良、号称“王牌”的国民党军,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2]381。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共同称为伟大的“三大”战略决胜战役。

表5 亚层中值(Hz)算出的各亚层蓄积和相对误差

为进一步说明这3种方法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种方法得出的各林层蓄积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6。

表6 方差齐性检验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给定显著度α=0.05的前提条件下,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显著度p为0.996,0.991,0.987,0.817,均大于显著度0.05,说明分析对象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可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

从表7中可以看出,3种方法计算的蓄积的组间误差非常小,主要来源为组内误差,说明这3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很小,从显著度来看,在给定显著水平α=0.05的条件下,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的显著性p为1,0.999,1,0.761,均大于0.05,故结果接受原假设,说明这3种计算的蓄积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表7 单因素方差分析

3 讨论

全林分平均胸径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比较大,划分林层之后,各亚层平均胸径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有显著的降低。各亚层之间随着亚层平均直径的降低,其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略有增加,但差异不大,这是因为分层的基础是树高的差异,在天然阔叶林中,树种较多,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学特性,树高胸径关系远比同龄林复杂。全林分平均高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同样显著大于各亚层,而在划分亚层后,第Ⅰ、Ⅱ亚层平均树高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并且小于第Ⅲ亚层。

在天然林中,由于树高关系远比同龄林复杂,在实践中如果采用径阶平均高法来绘制树高曲线,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从而导致对林分蓄积估计的较大误差。在划分林层后,采用各亚层平均高或中值高的方法来计算蓄积,则可以回避天然林中的树高曲线关系,提高林分蓄积测量精度。同时又因受光层中林木数量较少,树高变异系数较低,可较为快速的确定各亚层的平均高和中值高,在满足调查精度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从测算蓄积的角度讲,亚层平均高可以很好地代替树高曲线的功能,树高曲线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便是估算林分的蓄积,而在天然阔叶林中,第Ⅰ、Ⅱ亚层树高直径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很难用模型来推算不同胸径林木的树高,在划分亚层后,第Ⅰ、Ⅱ亚层树高的变异系数较小,说明这两个亚层的树高相对集中,通过误差分析和方差检验证明采用林层平均高和亚层中值高代替林木高求蓄积是可行的。因此,作为一种选择,可采用亚层平均高来代替树高曲线求天然阔叶林的蓄积,这样即可简化天然阔叶林中树高的调查和林分蓄积的测算。

采用各亚层平均高和中值高估计林分蓄积的在结果上与采用二元材积法得出的结果是没有差异的,采用亚层平均高或亚层中值代替林木平均高计算单木材积进而求全林分的蓄积是可行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天然阔叶林蓄积的调查,天然阔叶林蓄积的调查是一个难点,原因在于天然阔叶林不仅树种多,而且结构复杂,难以获得树高的准确值,对林分蓄积的估计有较大的影响,而在划分亚层后,由于上层林木树高变动系数较小,株数较少,蓄积占比较大,如果这部分的蓄积能够准确测定,那么全林分的蓄积精度就能达到要求。

4 结论

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受光层(包括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的蓄积占全林分的大部分,是全林分蓄积的重点,且株数较少,变异系数较小,是测算全林分蓄积的重点。非受光层(第Ⅲ亚层)中树高变异系数较大,林木株数较多,但蓄积比例较低,对全林分蓄积的影响较小。

本研究尝试采用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Hz代替林木树高H测算林分蓄积,得出的林分蓄积相对误差上(以林木高的蓄积为真值)都较小,且总体上满足外业调查的精度需求,说明采用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Hz代替林木树高H测算林分蓄积的方法是可行的,可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1] 孟宪宇. 测树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 吴友贵,许大明.天然阔叶林蓄积量调查的误差分析与控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30(2):31-35.

[3] 吕 勇,刘 辉,王才喜.杉木林分蓄积量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21(4):50-53.

[4] 曾伟生.杉木相容性立木材积表系列模型研建[J]林业科学研究,2014,27(1):6-10.

[5] 刘恩斌.广东二元立木材积表的编制与改进方法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6] 曾伟生.论一元立木材积模型的研建方法[J].林业资源管理,2004,(1):21-23.

[7] 张雄清,张建国,段爱国.基于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杉木兼容性林分蓄积量模型[J].林业科学,2014,50(1):82-87

[8] 李希菲,王明亮.全林蓄积模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3):265-270.

[9] 付 甜,朱建华,肖文发,等.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类型的林分蓄积生长预测[J].林业科学研究,2014,27(3):429-43.

[10] 赵宪文,包盈智.应用航天遥感资料估测森林蓄积量的一个新方法[J].林业科学研究,1988,1(2):14-152.

[11] 张 超,彭道黎,涂云燕,等.利用TM影像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估测三峡库区森林蓄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5(3):11-17.

[12] 王 佳,尹华丽,王晓莹,等.基于资源三号影像的森林蓄积量估测遥感因子选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2):29-33.

[13] 李亦秋,冯仲科,邓 欧,等.基于3S技术的山东省森林蓄积量估测[J].林业科学,2009,45(9):85-93.

[14] 黄清麟,罗发潘,郑群瑞.闽北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5,15(1):17-21.

[15] 黄清麟,李志明,郑群瑞.福建中亚带天然阔叶林理想结构探讨[J].山地学报, 2003,21(1):116-120.

[16] 庄崇洋,黄清麟,马志波,等.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树高胸径关系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7,30(3):

(责任编辑:彭南轩)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Volume Estimation in Each Stratum of Typical Natural Broadleaved Forest in Mid-subtropics

ZHUANGChong-yang1,HUANGQing-lin1,MAZhi-bo1,2,ZHENGQun-rui3,WANGHong1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 Resource Information Techniques,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ry Remote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3.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Wanmulin Nature Reserve, Jian'ou 353100, Fujian,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key stand-description factors in strata (including the whole stand and each stratum) of typical natural broadleaved forest in mid-subtropics. [Method] The meanDBH, meanH, standard deviation (SD),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in each stratum were used to calculate, and the proportion of stems and volumes in each stratum were also analyzed. The mean height (Hs) and the median height (Hz) of stratum were used to replace the individual height (H) to estimate the volume, and the variance analysis and relative error were implemented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Result]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CVof whole stand was bigger than stratumⅠ, Ⅱ, and Ⅲ, theCVof each stratum increased with the height of stratum decrease, theCVof stratumⅠ and Ⅱ were coincident approximately and smaller than theCVof stratum Ⅲ. The stem proportion of stratumⅠ and Ⅱ was between 20% and 30%, but the volume proportion more than 90%. The result of the relative error suggested that the errors of the whole stand, stratumⅠ and stratumⅡ were less than 5%, and the error of stratum Ⅲ was less than 10% in each sample plot, corresponding to the accuracy of productive practice in general. The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value of stand volume (p) calculated in the three methods all bigger than 0.05. [Conclusion] At the typical natural broadleaved forest in mid-subtropics, the volume of light receiving stratum (including stratumⅠand stratumⅡ) is absolutely superior so it is the key point i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relative error among these methods in mean height (Hs) and the median height (Hz) of stratum and the individual height (H) conform to the accuracy requirement in the practices. The result of variance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nd volumes calculated by the three methods, which means that the mean height and the median height of stratum could be used to replace the individual height to estimate the volume in typical natural broadleaved forest in mid-subtropics and meet the accuracy requirement and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simultaneously.

mid-subtropics; typical natural broadleaved forest; stratification; key stand description factors; volume estimation

10.13275/j.cnki.lykxyj.2017.04.004

2016-06-20

2016-1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研究(31370633)

庄崇洋(1986—),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森林可持续经营,E-mail:zhuangchongyang@126.com

* 通讯作者:黄清麟(1967—),男(汉族),福建莆田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E-mail:huangql@caf.ac.cn

S718.54

A

1001-1498(2017)04-0559-07

猜你喜欢

阔叶林蓄积林分
抚育间伐对油松林下灌木多样性的影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世界之窗 钱江源,探路国家公园
4种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4种阔叶混交林的持水特性研究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阔叶林培育及保护对策
用固定样地法监测银瓶山阔叶林物种多样性
浅谈藏医“疾病蓄积”与健康养生
坚持创新 蓄积行业永续发展动能
亚热带地区典型林分氮保留能力的差异及δ15N空间垂直分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