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创新机制研究
——以易县为例

2017-08-07佟新阳安彤张玲贾哲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易县旅游发展

佟新阳,安彤,张玲,贾哲

(1河北农业大学 园林与旅游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 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精准扶贫视角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创新机制研究
——以易县为例

佟新阳1,安彤1,张玲2,贾哲1

(1河北农业大学 园林与旅游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 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为了促进扶贫开发,以易县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为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扶贫实践中,实施的各种扶贫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扶贫是效果最明显、脱贫效果最稳定的一种扶贫模式。因此,提出充分保障贫困人口利益,倡导PPT旅游;旅游业发展初期由政府主导;发展全域旅游,树立鲜明形象;开展旅游业教育培训及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等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以期推动我国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

精准扶贫;易县;旅游产业;SWOT分析;机制创新

当前,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产业关联带动性很强,在就业机会的创造与经济增长的促进方面具有优势,是精准扶贫中重要的扶贫模式之一。据统计,全国有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部分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可见,发展旅游业对脱贫攻坚意义重大。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方法。对易县太行山区贫困村而言,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搞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旅游扶贫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拟以易县为案例,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从精准扶贫的视角,对旅游扶贫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总结,探索旅游扶贫的创新机制,以期为河北省旅游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易县乡村旅游SWOT分析

1.1 易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1.1.1 旅游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易县历史悠久,战国时期燕国在此建立燕下都;秦朝时,易地分属上谷郡、广阳郡;隋朝开皇年间,置易州。几千年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境内有3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有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西陵、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燕下都。易县主要旅游资源单体分类见表1。

表1 易县主要旅游资源单体分类Table 1 List of major tourism resources in Yixian county

自然和人文景观良好。易县地处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倾斜地带,70%为山地,植被良好,景色秀丽;山体多为剥蚀、侵蚀、岩溶地貌,景观造型丰富;地势由西向东明显下降,流水落差大,多瀑布。著名景点有狼牙山、易水湖、云蒙山、千佛山森林公园等,还有2016年新建的狼牙山第二百花园,占地80 hm2,引用现代景观设计,充分体现百花特色。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沿线两侧建筑外立面改造与廊道绿化、美化工程的同步实施,建成了“净、美、新”的“千头椿大道”,形成了“绿树、白墙、灰瓦、盝顶、红格窗”的太行古朴民居风格。

1.1.2 交通条件优越 京昆、张石、荣乌3条高速横贯全境,全长111 km,内与国道、省道、县道相连,外与京石、津保、保沧等高速公路相通,大大拉近了与京、津、石、保等大中城市的距离,形成了易县与外界联系沟通的高速通道。京赞、宝平、良顺、易定4条省道,里程158 km,成为县域交通的主动脉。易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导、国省干道为支撑、县乡公路和旅游公路为基础”的外联内通网络格局。

1.1.3 区位优势好,距京津等大客源市场近 易县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距北京120 km、天津190 km、保定60 km,区位优势良好。易县国内客源市场以京津为绝对主体,约占65%的市场份额,其次为河北省内游客,约占30%。京津城市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大,那些久居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大、向往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人是乡村旅游业目标人群。

1.1.4 政策帮扶优势 近年来,易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培育打造“旅游产品、旅游经营、旅游务工、旅游分红”四位一体的旅游扶贫业态。2016年,易县人民政府会议审议通过了一个突破性政策:《关于鼓励支持特色小镇建设运营发展的意见》,为推动易县特色小镇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加快易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相关部门领导先后到古北水镇、滦州古镇、西塘、乌镇等著名特色小镇调研参观,学习成功经验;同时,反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做到了上下结合,内外借鉴。为解决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易县出台了针对发展旅游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1.2 易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1.2.1 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旅游产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交通、餐饮、住宿、娱乐和购物等配套设施的完备也很重要。目前,各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大幅度改善,但尚不能满足旅游规模化、旅游产业化、旅游信息化等的发展需要。有些景点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但由于配套设施陈旧落后,缺乏时尚气息,没有现代化功能,当大量游客进入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其需求,限制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2.2 市场化运作能力不强 调查发现,随着近几年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易县的旅游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首先,由于管理体制单一,融资途径受限,不少地方存在着等、要、靠现象。其次,每年县财政预算中对于旅游产业的投入较少,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另外,旅游产品种类少、品质差,对外宣传力度不足,销量不高。再次,对京津两大客源市场挖掘还不够深,市场营销方案不完善,品牌知名度不高,游客数量有限。最后,主管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视程度还不到位,存在着“重建设、轻规划,重建设、轻保护”的现象。

1.2.3 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会极大地影响游客的满意度。据调查,易县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较低,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有些景点和旅行社工作人员没有旅游专业教育背景,在职期间缺乏职业培训,影响了景区整体形象和文化魅力的发挥。

1.3 易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O)

1.3.1 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涞易涞”休闲旅游聚集区的发展,以及易县紧邻环首都经济圈的京南新城建设,使之拥有数量庞大的京津冀消费者。闲暇之时,去易县旅游是他们不错的选择。近几年来,易县游客数量增长,市场需求扩大。

1.3.2 低碳理念的普及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与日俱增的雾霾指数,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恶劣影响,使身心受到伤害,也使人们更加期盼碧水蓝天。而保定作为首批“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之一,成功建立了“保定模式”,“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为易县打造生态旅游城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3.3 人员流动带来资金、技术 保定拥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有人才优势,在技术、旅游管理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到位。且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政策使保定与京、津保持着大量高频的人口流动,加之津保高铁在2015年通车,更促进了易县的引资引智和人才的交流。

1.4 易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

1.4.1 与周边景区竞争激烈 虽然易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的淳朴风土民情,但易县周边景点众多,如十渡、野三坡、白石山等。这些同类景区近年发展迅速,分流了大批游客。这对易县旅游扶贫产业发展造成严重挑战。

1.4.2 宣传不到位,文化主题不鲜明 因资金或其他原因,广告宣传力度不够,且边际效应递减,游客大部分集中在保定及周边各市的高校等地,易县客流量较少。此外,尽管保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但存在燕赵文化、边城文化等不同文化特征,且主打品牌不明确,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主打模式,易县更是如此。这又是易县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挑战。

1.4.3 旅游开发破坏生态的风险较大 开发生态旅游的宗旨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使其对资源的运用更加合理,秉承“就近取材”的理念,同时促进当地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延续,打造易县旅游服务品牌,建设优美、洁净、安全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但旅游开发特别是宾馆、度假村等旅游设施的开发,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消极影响。

1.4.4 消费者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伴随着游客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和消费决策日益理性,以及国内旅游的社会化、大众化发展,游客对旅游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易县旅游业仍然以低层次、粗放型的方式发展。这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 易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

2.1 旅游产业现状

易县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旅游”的理念,并根据全县的旅游资源实际,确立了“一城五区两带”的空间布局。“一城”,即建设旅游县城,打造环首都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卫星城;“五区”,即重点建设狼牙山红色文化、清西陵皇家文化、易水湖山水度假、洪崖山祈福养生、紫荆关避暑休闲5个重点旅游区;“两带”,即打造“112线”和“京赞线”2条旅游景观带。

2016年,易县县委、县政府依据当地优势,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全力以赴,建设全景易州,争创“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带动了全县旅游的大发展。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亿元,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0%。据调查,截至目前,易县共培育和发展上千家旅游示范户,打造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收入大幅度提升。2016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共接待游客约7万人次,全县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44.31万元,与2015年相比,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46%和166%。另外,易县将旅游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初见成效。据统计,当地贫困群众从事旅游产业的人员已达12 000余人,他们通过在景点打工,做餐饮、销售旅游产品等服务项目,增加了收入,已有6 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

2.2 发展模式

2.2.1 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

(1)政府主导景区建设,贫困户参与。易县从强化组织领导、提升规划设计、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帮扶帮建、重视督导考核5方面着手,筛选试点项目带动发展,循序渐进,逐渐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示范性强、效益良好的“点、线、片”建设模式,着力建设“生态、绿色、环保、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易县以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等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经过对全县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有机整合,成功打造了示范园区10个、示范村100个、示范户1 000家。

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县政府结合全县贫困村的空间分布和特色旅游资源,划定了6个文化生态旅游扶贫片区,包括狼牙山红色文化、紫荆关长城文化、清西陵满族文化、易水湖、洪崖山道教文化和蔡家峪等,覆盖全县大约55 600余名贫困人口。在此基础上,易县采取了旅游经营、旅游务工、旅游产品和旅游分红等4种旅游扶贫措施。首先,通过开办农家乐或乡村旅馆,让贫困户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成为第三产业的经营业主,增加非农劳动收入。其次,让贫困人员通过在景区、景点或乡村旅游中参与接待服务,挣取劳务收入。三是让他们通过销售杂粮、柴鸡蛋、药材等旅游产品提高收益。另外,通过雕刻、砚台、鞋垫、清宫刺绣等传统手工业产品制作,创建易县旅游商品品牌。四是成立旅游扶贫合作社,让贫困户以劳动力、资金或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并进行分红。全县先后成立了18个旅游扶贫合作社,引领和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目前已吸纳918户贫困群众入股,并已实现第1期分红。

(2)政府与企业、贫困村合作开发。在景区开发建设上,实行了“清西陵管委会+融蓝集团”“狼牙山管委会+中凯集团”“易水湖管委会+三利集团”等合作开发模式。在乡村旅游环境提升上,动员县内重点企业参与旅游发展,实行“村企联手、企业帮建”模式,全县旅游投入已达7.8亿元,其中,县财政整合专项资金1.8亿元,撬动社会投入资金6亿元。到2016年底,全县有近8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5.8%下降到9.0%。

2.2.2 旅游产业与特色项目结合的模式

(1)“旅游+特色乡村”。近两年,易县推进乡村旅游“十百千万工程”,涌现出50多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如凤凰台满族风情村、安各庄长寿风情村、东西水红色风情村等,使39个村有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旅游专业村,搭上脱贫致富的快车。

(2)“旅游+文化”。随着燕都古城一期工程的顺利完工,一个文化旅游商贸综合体初显雏形。铜雕的古风神韵、剪纸的棱角刀锋、易水砚的厚重、绞胎陶瓷的典雅,形成了各种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据了解,该县有5 000余户贫困群众通过制作、销售各种旅游产品,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实现了脱贫致富,奔走在小康路上。

(3)“旅游+山区综合开发”。易县打造了不同经营模式、不同经营业务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如百泉生态园、小苹果休闲农庄、松山采摘园等,结合旅游项目的发展,推动了山区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调查走访的安各庄村,全村共有农家院30余家,有较高标准的农家民宿18家,能接待3 000余人就餐、1 000余人住宿,以野生鱼虾、有机蔬菜、“长寿宴”等为特色的农家餐饮年吸引游客达6万人次,综合收益达600万元。

(4)“旅游+招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易县知名度不断扩大,带动了招商引资的迅速扩大,从合作建设经济开发区、抽水蓄能发电、清西陵至紫荆关旅游综合开发等百亿元以上项目,到国网新源控股、云南城投集团、东旭集团等战略投资商落户易县,展现了易县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3 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思路

3.1 充分保障贫困人口利益,倡导PPT旅游

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 “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ro-poor tourism,PPT )”的旅游新理念。PPT旅游与传统的可持续旅游和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不同,其特点是一种能够为贫困人口带来最大经济利益的旅游战略。PPT旅游的目标明确定位是致力于贫困人口发展机会的开发,使贫困人口经济利益最大化。实施思路是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尽量多地使用当地贫困劳动力、当地资源,并不断扩大并密切其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构建一个准确的景区穷人需求的规划程式与政策框架,使贫困人口受益。

3.2 旅游业发展初期最好由政府主导

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是资源配置的2种手段。在旅游业发展初期,资源配置会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政府在一开始进行全面规划。贫困村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形象的宣传。当有政策支持、政府主导时,贫困人口才能对旅游项目有信心,积极配合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这一时期,政府要对旅游扶贫给予大力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资方向。等到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兴旺时,政府再逐步放手,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

3.3 发展全域旅游,树立鲜明形象

易县旅游规划已将该县定位为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3]。目前,很多封闭的景点景区规划、建设、经营与社会、市场、资源是割裂的,甚至是冲突的,造成景区内外“两重天”,影响了区域整体规划和发展。全域旅游则会改变这种“两重天”的格局,将一个区域作为整体进行系统规划、建设和运营,实现景区内外一体化,人与自然、经济和谐发展,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3.4 开展旅游业教育培训

在开展扶贫旅游开发的地区,也要开展旅游事业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当地人口素质和从业水平。在有条件时,通过职业培训,重点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等职业经理队伍建设。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实施旅游企业家引入项目,引进一批旅游开发、管理、策划、营销和导游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3.5 充分挖掘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不在于是否“高大上”,关键是要有所说道,有故事可讲。景观不一定必须突出美学价值,其他的科研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也都是可以的。既要着眼于区域内旅游景观的整体性,对本区域内景观有一个整体定位,又要明确区域内何为主体性旅游资源,打造当地特色。安排好导游讲解,充分向游客灌输自己旅游资源的“故事”。

3.6 保护民俗和人文自然环境

旅游地要保持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提高舒适度。尤其是城郊地区,最好能够开展度假休闲活动,以吸引更多的甚至是固定的人口来消费。不能顾此失彼,要统筹兼顾,保留民俗。乡村旅游地不能因为要扶贫就破坏乡风、乡情、乡味,要保留一份乡愁,保护好传统民居和民俗。

3.7积极开展活动,吸引游客

旅游地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口参加。结合类似于淘宝“双十一”大促、京东的“618促销”等大型活动,和旅行社、旅游网站进行合作,宣传旅游信息,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和旅游热情度。

[1]龙江智,段浩然.旅游扶贫的优势、困境和策略[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4): 364-369.

[2]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2016-01-29].http://www.cnta.gov.cn

[3]马忠玉.论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J].中国软科学,2001(1):31-36.

[4]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21.

[5]刘向明,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经济地理,2002(2):241-244.

(编辑 郭丽娟)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Taking Yixian county as an example

TONG Xinyang1, AN Tong1, ZHANG Ling2, JIA Zhe1

(1CollegeofLandscapeandTourism,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Baoding071000,China; 2CollegeofBusiness,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Baoding071000,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taking the tourism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Yixian county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s of empirical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tatu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igorously carrying out the tas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s.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stable model.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o fully protect the interest of people in poverty, PPT tourism should be promoted; at the initi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ag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lead to develop holistic tourism and establish a distinctive image; the touris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need to be carried out, and the tourism resources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need to be fully explored to promote China's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tas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Yixian county; tourism industry; SWOT analysis; innovation mechanism

2017-04-05;

2017-04-25

佟新阳(1995-),男,河北承德人,本科,主要从事园林与旅游等方面研究工作。

张玲(1971-),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精准扶贫及农村劳动力研究。

1007 - 4961(2017)02 - 0179 - 05

10.13320/j.cnki.hjfor.2017.0033

F 592.7

A

猜你喜欢

易县旅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地区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河北省易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易县“十二项”扶贫攻坚模式成效分析
河北省山区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