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动变革 学生积极真学
2017-08-07庞四喜
庞四喜
(江苏省宿豫中学 223800)
不少教师有这样的困惑:自己认真备课、上课,仔细批改作业,课余认真辅导,学生的成绩却不太理想,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为何?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存在假学习现象。纵观他们的课堂表现可以发现,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貌似认真学习,其实不少人思维停滞,不愿动脑想;行动迟缓,不愿动笔写、更不愿动嘴说。还有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讲解,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好像课堂上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更有甚者身在课堂心在外,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真学习发生,教师必须做出改变。
1 改变作业批改方式,促进学生相互研究、合作学习
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几乎是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每天全部工作。学生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自我评估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作业怎么改更有效?全批全改便于掌握学情,需要耗用教师大量的时间。有没有更好一点的方法,让教师改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方法:作业不全批。这样可让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作业的部分批改,促进学生相互研究、合作学习,促进真学习的发生。
图1 学习的金字塔理论
笔者之所以对作业批改形式进行了变革,完全是受学习金字塔理论(图1)的启发。对于学生作业,只批改同桌两人中的一份,而后让他们讨论、研究,由做对的学生讲解给同桌听,教他人。也可以请教前后左右的同学。平时的作业、讲义、试卷,个人先独立完成,而后同桌两人互相对答案,如果结果不一致,说明至少有一人做错,甚至两人都错。对结果不一致的习题,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或请教他人,形成定论后同桌两人只需上交一份作业,如果最终还是各持己见,就把该题的两个答案都写上。这样教师只需批改全班一半人数的作业,通过批阅,找到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讲解。课前把批阅好的试卷和答案分发给学生,课上他们先结合答案,相互讨论,自我评析,此时教师加强巡视,个别指导,最后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每个学生都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桌间会相互督促,学习主动性增强,积极性提高。同桌两人,只批改一人,这样做淡化个体,突出小组,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精神,还有利于促进他们主动讨论,把知识教给同伴,在提高同伴的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收获双赢。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通过这样的处理,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消除了假学习现象,学生的精神面貌好转。
2 改变实验的示范时机,促进学生做中学、错中学
绝大部分教师实验教学的模式为:教师先讲述、示范,交待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而后学生照壶画瓢进行实验。这样处理可让实验课按照教师的课前预设有序进行,便于掌控,但会导致学生亦步亦趋,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思考,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操作模仿式的实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做与不做区别不大。
为了促进学生真实验,增加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动手前教师不再示范。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自由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中学、错中学。实验所需的仪器、材料、用具等,学生自己准备。开始时学生不适应,认为老师太懒。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收获却是巨大的。
例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个实验,教师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课上用自己带来的材料进行观察。学生热情高涨,带来的材料也多种多样,如校园植物类(葫芦藓,黑藻,柳树、梧桐、女贞、桃树、梨树、香樟、雪松等植物的叶,月季、菊花、凌霄等花瓣),蔬菜类(小青菜、丝瓜、萝卜、大豆、辣椒、茄子、洋葱等)、盆景类叶片(文竹、绿萝、吊兰、苏铁、白掌、富贵竹、散尾葵、发财树、铁线蕨、鸭脚木等)、其他(一片牛肉、一根头发等)。
学生自主实验时会提出各种问题,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思考:你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自己想想办法等。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的知识一定比老师告诉他记忆深刻。这样的实验课,让他们在做中学、错中学,学生收获巨大。
3 改变课堂时空布局,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要想让学生主动真学习,教师必须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点,融入到学生之中。教师要设法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以促进真学习的发生。
3.1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要改变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一言堂现象,要引导学生自学,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一堂美国学校的生物观摩课,当学生到讲台前领取蚯蚓时,由于蚯蚓太滑,不少学生不得不爬到桌下或地上,费了好大周折。老师并没有流露出半点不快。……这位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似乎很差,但整节课学生收获却很大,每个学生都亲自感触到了蚯蚓粘滑的体表及蠕动,有的学生还勇敢地品尝了蚯蚓是什么味道。这些在我国的生物学课堂里是很少见到的。试想:如果教师一味讲解,全部包办,不放手给学生,课堂秩序肯定会好起来,学生也不会出“乱子”,其效果却大相径庭。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必讲述过多。
3.2 问题导学,促进深度思考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教学中可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之中。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质和量。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难易适中,太简单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过难的问题会使他们感到高不可攀。所提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思维内驱力,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状态。这样才能让学生走上真学习的轨道。
例如,在复习“群落的结构”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种间关系与种内关系,可让学生思考:大鱼吃小鱼,体现了生物间怎样的关系?有的同学认为:体现了捕食关系,也有人不同意该观点。此时教师可稍加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讨论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翻阅教材,查找资料,最后达成共识:如果大鱼和小鱼属于同种生物,大鱼吃小鱼,体现的是种内斗争,如果大鱼和小鱼属于不同种生物,体现的是捕食关系。课堂上可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促进真学习的发生。
3.3 限时讲授,促进学生交流展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专注程度一般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10分钟后,如果所专注的事没有变化,人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因此,教师每次连续示范、讲解绝对不能超过10分钟。要因课制宜,对不同知识点采用不同的处理策略。有些内容难度不大,可让学生先讨论、研究,而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自我展示。变教师讲述为学生展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在种间关系的内容教学中,可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而后组织讨论: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哪些?为什么“草盛豆苗稀”?而后组织把讲台让给学生,变“师教生”为“生教生”。“小先生”为了在展示时把某个知识点讲清楚,自己会主动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与同学讨论,请教老师。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大部分知识点离不开教师的分析讲述。教师要有选择地讲解,要限时讲授,学生才可能有机会交流展示,真学习的发生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