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分析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2017-08-07陕西张银翠
陕西 张银翠
用思维导图分析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陕西 张银翠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三复习的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又是难中之难。有的教师在逐一讲解完各种表现手法后,没有办法让学生答准,只能教给学生“套套子”“戴帽子”(硬往诗句上扣术语)“堆砌式”(将能想起的手法悉数罗列)等方法,导致许多学生答题时答案边缘化、朦胧化、庞杂化。
诗歌鉴赏的对象是诗歌本身,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是突破难点的依托,但在规定时间内,能全面、深刻、透彻地分析清楚者为数不多。面对困境,不妨用思维导图来突破。
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已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它能以思维的放射性、思辨的严密性、各节点的网络性、各分支的关联性,使丰富而庞杂的语文知识系统化。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分析亦可用此法。
此图中,主题是“诗歌鉴赏”,第一层级是诗歌鉴赏的四个考查点,第二层级是“内容”和“形象”“表现手法”的细化。箭头指向是分析“表现手法”的角度,箭头上的文字是分析的侧重点,因为大多数诗歌离不开“景”与“情”二端,综合分析此二者孰轻孰重,能恰当分析出表现手法。此图中不涉及从事物形象来分析表现手法的方法,因为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常用手法是托物言志。亦不涉及从句子来分析表现手法的方法,因为内容分析即由句意入手。下面用具体例子来阐述。
一、从中心词入手
中心词是作者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点睛之笔,既是作者传达内容的承载者,亦是读者品读鉴赏、产生共鸣的交汇点。抓住中心词,就能“以意逆志”,明白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创作的。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问题: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
分析:有相当多的学生是这样答题的——蝶在花枝舞,蛛在屋添丝,疏帘邀来月影,假寐听着溪流水声;动静结合,渲染了一幅清静悠闲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及平静的内心。此答案中“动静结合”表现手法有误,究其原因,是对“嘈嘈虚枕纳溪声”理解不准确。诗围绕“清”字来写,设题已很明确“表现环境的‘清’”,因而后面所描写的画面,就是为写“清”、衬“清”的。“清”是环境之清静、清幽、清雅、清和,是心境之清闲。“虚枕纳溪声”,“虚枕”是空的枕头,枕头里塞的是什么呢?是溪水流动之声,如此,就可以分析出其所用表现手法是化抽象为具体了。诗人头下之枕,填充的竟是溪水潺湲之声,不免让人联想起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孙子荆之言“漱石枕流”,不过,那只是枕着流水而已,张耒竟将流水之声装于枕中,更甚矣!设想一下,张耒梦里全是溪水潺湲之声,人不俗,心不躁,心境如溪水般清澈、干净、轻悠、自如、随性。那是怎样的一种洒脱呀。
二、从诗歌整体内容入手
理解诗歌大意是赏析诗歌的基本要求,诗句意思弄懂了,就把握了作者写诗时所描写之景、所叙述之事、所抒发之情,亦能分析出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了解诗歌大意即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更进一层,抓住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能准确分析出表现手法。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作许多情。
问题: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做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分析:第一问无多分歧,抓住意象“霁霞”“晓月”“残星”“山径”“啼鸟”,写出“早”;用画面“山径人稀”写出早行人之少。
第二问出现了以下几种答案:
(1)“啼鸟”是听觉,“翠萝”是视觉。
(2)“山径”到“深处”“两三声啼鸟”由近及远。
(3)以声衬静(以动衬静)。
要答出最准确的一种手法,只能答第三种。上阕主要写早行,突出静寂,因而描写手法是以声衬静(以动衬静)。
三、从人物形象描写角度分析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人物形象的题不多,但所选的叙事诗却不少。仅以2016年高考诗歌题为例,八套试卷中就有全国新课标Ⅱ卷、江苏卷、浙江卷三套都暗考了表现手法。全国新课标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从结构方面的铺垫考查,江苏卷《八声甘州》从表达思想情感时的人物对比、寓情于景来考查,浙江卷《北来人二首》从赏析句子及叙事上的特色考查。下面就以浙江卷为例来分析。
例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北来人二首
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问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做简要分析。
此题可以等同为:这两首诗塑造了北来人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试做简要分析。
分析:暗考写人叙事时的表现手法。北来人颠沛流离,家破人散,生活悲苦凄凉,晚景孤独,虽然心系故国,但在企盼中彻底失望。①运用对比手法。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写出了北来人对当权者的痛心、失望;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遇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从人物形象描写角度分析表现手法,也有细节描写,如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细节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奈、失落、怅惘之情。
四、从主要思想情感入手
古诗以其含蓄而增内蕴。表达思想情感比较直白的表现手法仅“直抒胸臆”,大多数古诗表达情感时委婉、含蓄,表现手法多用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若从思想感情的表达逆向思考,亦可以由情感分析出手法,如咏怀、怀古诗多用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的手法,写景抒情诗多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咏物诗多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此处所言,是在诗歌鉴赏时,根据内容,分析出诗歌的主要思想情感,由此分析出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而不是牵一情而带全“法”。
例4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2016年天津卷)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问题: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凝结于颔联“闲”字上。鸟儿在树梢斜晖中上下翻飞,溶金落日悠悠坠向西山;秋天的原野一目千里,空旷寂寥。这佳景却没有在诗人心中驻足,它在人心之外,不受惊扰,没有牵挂,更显悠闲。无闲静之心,何赏悠闲之景?与其说是景闲、景静,不如说是赏景的人心境安闲、心境悠然。
此处设题时问“哪些表现手法”,可从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两个层面作答——①动静结合,②寓情于景。若将问题换为“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那就只能答“寓情于景”了,因为颔联写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只能围绕“情”来作答。
五、从对景与情的侧重来分析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大多数古诗或写景,或抒情。景与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王国维先生曾将景与情高度概括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乃情为主,情着景上;“无我之境”乃以景为主,一切景语皆情语,情着景上而不见抒情之人,人已隐去,与物化而为一,物物皆着情。此处暂不讨论景与情之区别,只看是侧重于景,还是侧重于情,以此来恰当地分析表现手法。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渡 江
陈与义①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
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
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
[注]①南宋高宗绍兴元年,陈与义在广南奉召,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居郎。此诗为诗人次年渡钱塘江时所作。
问题:颔联历称佳妙,请赏析。
分析:大多数学生答为——“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江岸远处的树本是静态,却好像向船奔来。衬托了诗人被任用时的喜悦、愉快、欣喜之情”。为何在赏析颔联时艺术手法答成“化静为动”不恰当呢?此诗颔联为叙“摇楫渡江”之事,写“岸边树”之景。“迎人树欲来”主要为了抒发被授官后的欣喜之情,将喜悦之情附着于江边之树,而不是侧重写景,更有“迎人”一词,为叙事方式。因而艺术手法须答“寓情于景”或“拟人”。
此句分析亦可用“主旨”法,这首诗主要写诗人被任用后意气风发之感,因而艺术手法答“寓情于景”或“拟人”。
无独有偶,2012年安徽卷诗歌鉴赏题就有所不同。
例6
最爱东山晴后雪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问题: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分析:“软”字以触觉写视觉,以想象之笔写出了夕阳余晖的柔和温暖,可感可触;“涌”字既运用比拟的手法,也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之景象。因为诗句主要写所“爱”之“雪”,以写景为主,所以表现手法就是化静为动。
(作者单位:陕西省法门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