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到世界,看东盟的影响力
2017-08-07路易戴恩莫塞德
□ 文/路易·戴恩·C·莫塞德
从区域到世界,看东盟的影响力
□ 文/路易·戴恩·C·莫塞德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五个国家的代表相聚曼谷,成立了一个以促进经贸、社会合作为宗旨的组织,那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东盟自成立以来便取得了长足发展。东盟从最初一个松散、非正式的联盟组织发展成为一个由10国组成的,政治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独特的共同体,形成特有的地区特征。一路走来,东盟经受了不少挑战,如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1997~1998年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爆发的非典等等,体现了东盟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2017年,正值东盟成立5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东盟在过去50年创下的辉煌成就。
2017年4月29日,第30届东盟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闭幕
细数东盟三大成就
首先,东盟所取得的第一大成就是东盟地区内总体上已消除武装冲突。许多学者认为,东盟政治体系复杂、文化多样、因历史原因而造成的双边局势紧张,领土、海事纠纷等问题仍悬而未决,但能做到总体上消除大规模武装冲突,已经是东盟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作出的最大贡献。东盟各国一直遵守1976年签订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承诺,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主权、坚决放弃使用威胁及武力手段,维持和平。东盟各国通过和平协商、建立共识,坚决维护这些原则不动摇,从而形成独特的“东盟模式”。
尽管东盟被指出在处理地区内各国之间关系等问题效率不高,各成员国不愿意利用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积极有效处理问题,但东盟能够通过敦促和约束等方式来化解冲突。一旦危及各自在地区内的地位,东盟国家还是非常担心的,因而在追求国家的目标时会选择约束手段。因此,东盟即使没起到调解调和的作用,但也能够通过非正式和非法律手段来控制局面。
正是因为东南亚的和平环境,东盟才能发挥促进国家乃至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这算是东盟第二大成就。良好的政治秩序为东盟赢得经济援助、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环境。东盟扩大吸收老挝、缅甸、柬埔寨和越南为成员国,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给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带来了发展。在全球经济贸易不景气的背景下,东盟推动经济共同体成立,致力于商品、服务以及人才的自由流动,使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更具竞争力和弹性。
东盟取得的第三大成就是发挥了促进区域对话、甚至亚太地区合作的作用。由中小型国家组成的东盟,立志要与所有经济大国一起竞争,立志要成为区域发展的推动力,或以东盟为中心,要成为区域包容、法治的组织。东盟发起了许多不同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包括对话伙伴关系机制、“东盟10+3”、东盟区域论坛、东亚峰会以及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等。这些机制平台主要通过建立自信与对话,讨论并解决传统安全、经贸、功能区等问题。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东盟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石,东盟也鼓励其他国家遵守《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与规范。事实上,想要成为东盟对话伙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一项基本要求。虽然在早年间,东盟曾宣布其立场中立,并试图不参与大国竞争,但东盟渐渐认识到,与大国的合作对维护区域安全起到关键作用。
依然面临挑战
数十年来,东盟虽然已经适应了区域发展的步伐,但目前面临的挑战要求东盟必须成为一个更具主动性、响应性的组织。
东盟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变化多端的区域安全环境。东盟成立50周年,在应对区域安全问题上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体现了东盟在处理长期存在的争端时的领导能力。
东盟面临的第二大挑战是非传统、跨国安全问题,包括各大灾害、气候变化、极端暴力主义、海盗、毒品交易、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难民潮。尽管东盟已经建立多个合作机制,并设立相关部门机构协调制定政策,以促合作,但一味强调互不干涉和达成共识原则是一把“双刃剑”,会导致东盟不能及时作决策,甚至决策遭到限制。每个东盟国家面临的问题因国家、区域政策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问题在于缺少一个从国家层面上来执行的机制。安全忧患的影响是普遍的、无关国界的,东盟各国应更加积极地互相帮助,共同应对挑战。即使一些措施曾经利于东盟一体化,但在新安全挑战应对上可能已经失效,需要重新进行评估。
东盟面临的第三大挑战就是成员国之间仍有悬而未决的矛盾。尽管东盟将各国聚在一起,但并不意味着已化解了所有敏感事件,每当发生外交危机或是起冲突,东盟都有积极出面调解。在东盟巩固共同体建设进程中,发展地区特性,成员国应该在缓解双边关系上有所作为,加深相互信任与自信。尽管许多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但各成员国应该积极寻求外交策略、合法及长效的解决方案, 包括《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东盟宪章》以及国际法律中提供的解决途径。
展望未来50年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尽管东盟存在诸多不足,但的确为东南亚和国际和平与稳定作了重要贡献。东盟是历史与时势的产物,曾多次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东盟可以一直处于消极的被动状态,相反,应该勇于挑战,不断成长。前东盟秘书长素林·比素万(Surin Pitsuwan)曾说:“东盟不应再陶醉于自己头顶上那顶桂冠,要跟上世界潮流。”
《东盟2025:携手前行》 愿景文件将东盟定位为一个“外向型地区”。在应对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问题上,东盟各国要团结一致、反应灵敏;要坚持东盟的中心主导地位,形成独特的地域性特征。要实现这一愿景,必须保证东盟在国际上有高度的团结性与公信力,促进各成员国的持续发展。
路易·戴恩·C·莫塞德(Louie Dane C. Merced)系菲律宾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战略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trategic Studies of th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高级外交事务研究专家。该文章原刊登在菲律宾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战略研究中心的刊物CIRSS Commentaries上。
·毛誉晔 编译
·来源: www.eurasiarevie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