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南宁市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2017-08-07覃素娇罗颖华罗珍玉杨敏刘艳谈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骨量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覃素娇 罗颖华 罗珍玉 杨敏 刘艳 谈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由于绝经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合并多种原因所致的,以骨强度受损、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是绝经后女性骨骼疼痛、骨折以及因骨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1-2]。控制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早期防治,因此了解骨密度降低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有效预防或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提高绝经后女性人群的生活质量。故本课题对广西南宁市区绝经后女性人群骨质疏松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为后期进行唤醒式健康教育模式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到我院行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在广西南宁居住满3年及以上的城区居民;②年龄40岁以上且停经年限超过1年;③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等可影响骨骼代谢的疾病患者;②近半年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降钙素等可能影响骨代谢的药物;③近半年发生过骨折;④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者;⑤患有癫痫、精神疾病等不能合作的患者。本次研究共有216名妇女入选,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58.42±6.29)岁;身高139~170 cm,平均身高(154.13±5.978)cm;体重33~86 kg,平均体重(55.06±9.07)kg;初潮年龄10~20岁,平均初潮年龄(15.36±2.04)岁;绝经年龄39~57岁,平均绝经年龄(49.22±3.23)岁。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采用统一问卷调查,问卷由经过专业骨质疏松相关培训的调查组人员根据近5年骨质疏松症研究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并通过骨质疏松专家审查通过。要求调查组人员一对一向研究对象解释调查问卷的各项内容及要求,在研究对象完全理解后完成问卷填写,并当场收回。骨密度一般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学历、职业、收入)、家族史、现病史、用药史、月经及生育史(初潮年龄、绝经年龄、足月妊娠次数)、饮食习惯(口味是否偏咸、饮牛奶、摄入钙制剂)、运动(户外运动次数、锻炼方式)及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饮用咖啡或浓茶)等。

1.2.2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iscovery A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研究对象的髋部及第1~4腰椎进行骨密度测定。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制定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3],骨量正常指骨密度值与同种族、同性别健康成人的骨峰值比较,降低程度不足1个标准差,即T值≥-1.0;骨量减少指降低1~2.5个标准差,即-2.5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将检验标准设为α=0.05,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16份,全部收回且有效,有效率100%。216名绝经妇女中,骨质疏松者84名,占38.89%;骨量减少者93名,占43.06%;骨量正常者39名,占18.05%。将研究对象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4组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9.09%、32.58%、44.45%、63.64%。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上升(χ2=17.56,P=0.000),见表1。

表1 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revalence of osteopenia and osteoporosis between each age group

2.2 各组人群基本情况比较

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及骨量正常3组人群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绝经年限、足月妊娠次数、户外活动次数、每次运动时间、活动程度、奶制品摄入及钙剂摄入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2。

表2 3组人群基本情况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basic situa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2.3 骨质疏松症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对以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绝经年限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高、运动次数多、钙剂摄入及饮牛奶是其保护因素。见表3。

表3 骨质疏松症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3 讨论

3.1 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

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围绝经期妇女达1.3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60岁以上妇女达8500万人,专家预测我国60岁以上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约为30%~35%[4]。但因地区、测量骨密度的部位、仪器及研究人群等不同,报道的患病率存在很大差异。本次调查显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8.89%,这与杨华等[5]研究的广西地区绝经后女性患病率(35.3%)相近。同时骨量减少者占43.06%,仅18.05%的人群骨量正常。

3.2 主要影响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分析

3.2.1年龄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年龄是导致骨质疏松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国外学者对200例45岁以上的女性做了调查,结果显示低骨量患病率达53%,骨量正常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骨量减少组(P<0.05),年龄与骨量丢失呈正相关[6]。国内众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显示,高龄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本文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其中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4个年龄段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9.09%、32.58%、44.45%、63.64%,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上升,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的增长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OR=3.419,P=0.000),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相符。人自出生以后,体内骨矿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在30~39岁时达到骨峰值[7],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降低,而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加速了骨密度的丢失过程,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3.2.2BMI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中,骨质疏松组BMI值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高BMI值是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OR=0.517,P=0.000),这一结果与国内多项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表明[8],骨质疏松与肌肉力量强度成呈负相关,体重作为机械负荷因素,超重或肥胖者承受的负荷大,骨骼负重转化为机械应力刺激成骨和破骨细胞表面的机械应力感受器,使肌肉力量增大,从而抑制骨吸收、刺激成骨细胞生长,增加骨密度值,从而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

3.2.3绝经年限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有研究显示[1],随着绝经年限的增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绝经年限超过20年的女性几乎都发生了骨质疏松。本研究结果中,骨质疏松组平均绝经年限明显较其他两组长,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绝经年限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2.569,P=0.016)。正常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分泌丰富,但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的萎缩及功能衰退,导致体内雌激素分泌大量减少,骨钙素介导及骨溶解活动增强,而骨形成作用相对减弱,同时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也大大降低,体内骨吸收呈现反跳式增强,骨吸收速度远远高于骨形成的速度,导致骨代谢失去平衡,骨量丢失增加[9]。另一方面,绝经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降低,体内钙吸收减少,骨量减少,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10]。

3.2.4运动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人体在静止或运动时对骨骼肌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体育锻炼产生的机械应力伴随着全身骨骼肌收缩,对骨骼的强机械刺激,加快成骨细胞的增殖,增加机体骨密度[11]。同时,户外活动可增加机体晒太阳的时间,使维生素D生成增加,促进钙的吸收,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每周户外运动次数少于另外两组,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多运动是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OR=0.684,P=0.024)。

3.2.5摄入钙剂及牛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缺钙是骨质疏松患者骨矿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12],主要是由于绝经后女性身体各器官逐渐老化,钙吸收功能下降,维生素D的生成能力下降,同时由于我国人民大多没有喝牛奶或者吃钙片的习惯,钙的主要来源多以膳食为主,但膳食中含钙量较少,从而导致机体缺钙。本研究结果中,坚持每天饮用牛奶250 mL以上的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8.43%,而未饮用牛奶或应用量较少者患病率为4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摄入钙剂的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3.33%,明显高于未摄入钙剂或摄入较少的人群(50%,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摄入牛奶和钙剂是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OR=0.589,P=0.021;OR=0.266,P=0.000)

4 小结

综上所述,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病人群,BMI增高、运动次数多、钙制品及奶制品的摄入是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但本次调查的绝经人群中,仅小部分人坚持每天运动、饮奶及补充钙剂。因此,以后笔者将根据以上相关因素,对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人群采取唤醒式健康教育模式,即通过闹钟式的唤醒服务督促其坚持进行日常的健康保健,唤醒其对健康的信念、增强其对骨质疏松知识的认知和预防保健行为的形成,最终达到早期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的目的。

猜你喜欢

骨量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分析蒙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我国高血压人群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