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并文献复习
2017-08-07柴艺轩涂江龙
柴艺轩 涂江龙
·短 篇·
1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并文献复习
柴艺轩 涂江龙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iectasia,VBD)是一种以椎动脉颅内段和/或基底动脉显著扩张、延长、迂曲为特征,临床少见的脑血管变异病。该病尚处于临床研究和探索阶段,本研究现报道本院收治1例VBD及引发相关思考并文献复习。
1 病 例
患者,男,39岁,因“眩晕伴恶心、呕吐3 h”于2016年5月10日入院。患者当日约6点半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体位改变无关,伴频繁恶心、呕吐,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全身乏力、行走不稳,症状持续2 h无明显好转,无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既往有右耳耳鸣伴听力下降病史1年余,未诊治,渐加重。否认其他疾病史及烟酒嗜好。查体:双眼自发向左眼震,双耳听力粗测下降,右耳较左耳明显,双侧指鼻试验,快速轮替运动均阴性,Romberg征可疑阳性,余阴性。辅助检查:甘油三酯2.9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7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5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5.9%,余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纯音听阈:右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左耳听阈4KHZ下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提示中枢性损害。颈动脉彩超+TCD:颈动脉内膜不均增厚伴斑块形成(单发);左椎动脉未探及肯定性血流信号。颅脑CT(2016年5月10日):左侧颞叶、基底节陈旧性腔隙性梗死,基底节增粗(图1)。颅脑CTA(2016年5月13日):巨长椎基底动脉伴基底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图2)。颅脑MRI+MRA(2016年5月13日):右侧小脑多发急性腔隙性梗死;左侧基底节多发陈旧性腔隙性梗死,双侧额叶少许缺血灶;左侧颞极海马旁沟囊性灶;基底动脉增宽(图3)。入院后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改善循环及对症治疗,治疗10 d后出院时无眩晕,稍感头部昏沉,耳鸣仍存在。
2 讨 论
VBD是一种不可逆的颅内血管病变,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先天病理基础与后天危险因素共同致病。Ubogu等对VBD患者与年龄、性别匹配对照组比较发现,在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上2组较均衡,且证实儿童VBD患者存在基因异常,均提示VBD可能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病变。与导致内弹力层和/或平滑肌层缺失、萎缩有关,可见合并常染色体遗传多囊性肾病、Fabry病、PHACES综合征、镰状细胞病等先天性疾病。亦见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延长的VBD,推测其可能是系统性血管扩张性疾病的一部分。后天因素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有关,如男性、高龄、高血压病、肥胖、糖尿病、长期吸烟等,以上危险因素加重血管弹性纤维损害,促进疾病进展。该患者为中年男性,无“肥胖、高血压病、吸烟”等,仅有脂代谢异常属于AS危险因素,故该病例更支持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在病因中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
该患者颅内见多发陈旧腔隙性梗死灶,这在该年龄组中并不多见,在缺乏相关危险因素情况下是否与VBD有关?有研究表明VBD的脑卒中患者更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Brisset等也发现基底动脉扩张影响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二者独立相关。有研究指出可能与金属蛋白酶代谢紊乱有关,因二者均主要通过该代谢途径累及动脉中膜。且VBD动脉基层和弹力板缺陷、载体动脉扭曲可致穿支动脉开口狭窄或闭塞,最终导致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和微出血等脑小血管病表现。国内报道过1例VBD合并脑小血管病,故应建议VBD患者定期复查颅脑MRI,警惕脑小血管病的发生。
图1 颅脑CT示脑桥腹侧条索样粗大血管影,脑干受压,增粗的基底动脉直径约1.2cm
图2 颅脑CTA示右椎动脉末端及基底动脉粗大,基底动脉管径约7.9mm,局部管壁粥样硬化伴腔内附壁充盈缺损
VBD临床表现多样,以后循环缺血最常见,还可出现脑干或颅神经压迫、脑积水、脑出血等。(1)缺血性脑卒中。Wloter等进行的Meta分析发现,VBD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5年发病率远高于其他相关症状。VBD作为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从多方面致病:①血流动力学异常,后循环前向血流减少和血流速度下降;②原位血栓形成,血管狭窄或闭塞;③血管变形造成穿支动脉病变;(2)脑干及颅神经受压的症状常不明显,但亚临床异常多见,可能与压迫缓慢进展有关,也有以多组颅神经损害(V-IX)为首发症状的病例报道。以面神经、三叉神经受压最多见,致偏侧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3)脑积水。VBD压迫第三脑室底或中脑、第四脑室时可致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4)脑出血。发生概率并不低,可能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的程度、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药物等有关。Pico等发现出血性脑卒中与基底动脉直径呈正相关,大于4.3 mm是高危因素。最近研究发现VBD可增加颅内微出血的风险,进而导致脑出血。对临床表现的分析主要影响治疗侧重点,若症状由缺血性脑卒中引起,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或者抗凝治疗,可相应增加脑出血风险。症状若由颅神经受压引起,可能需要外科手段。该患者有明确的脑梗死症状及磁共振表现,故治疗上以脑梗死二级预防为主,压迫造成的耳鸣当前暂无特殊处理。
图3 颅脑MRI检查,A为脑桥左外侧缘可见扩张血管流空影,脑干受压,增宽的基底动脉直径约8mm;B为右侧小脑内见多发点状DWI高信号;C为左侧基底节、双侧额叶白质内见点状长T2信号
诊断:CT/CTA和MRI/MRA是目前诊断VBD的主要手段,两者准确性基本一致。较具体的诊断标准有Ubogu等提出的MRA参数:基底动脉或椎动脉直径>4.5 mm,或侧方移位>10 mm,且基底动脉全长>29.5 mm或基底动脉颅内段长度>23.5 mm。治疗:目前对于VBD治疗无论是药物还是介入或手术,均无系统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仅能针对产生的症状进行治疗。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年龄、病变血管严重程度及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血管畸形程度加剧时病死率较高,最常见死亡原因为脑卒中。
临床中对不典型症状起病患者应予以重视,及时完善颅内血管检查以明确,防止漏诊。对VBD及其进展相关危险因素、治疗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2016-06-27收稿)
330006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柴艺轩 涂江龙(通信作者)]
R743
A
1007-0478(2017)01-0059-03
10.3969/j.issn.1007-0478.2017.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