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抗凝联合阿托伐他汀降血脂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效果分析
2017-08-07叶卫明
叶卫明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社区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 430100)
阿司匹林抗凝联合阿托伐他汀降血脂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效果分析
叶卫明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社区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 430100)
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抗凝联合阿托伐他汀降血脂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方法 选取且分析我院于2015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AS患者65例资料,依据医治方案不同分为2组,单纯行阿司匹林医治的作为对照组(30例),联合阿托伐他汀医治的作为治疗组(35例),比较2组医治前后血脂指标及疗效性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较之医治前,2组医治后LDL-C、TC、TG水平均下降,但对照组下降幅度比治疗组小(P<0.05);较之医治前,2组医治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厚度均降低,但对照组降低幅度比治疗组小(P<0.05)。结论 糖尿病AS行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医治可取得确切疗效,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效果
动脉粥样硬化(AS)为临床常见血管疾病,其病死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AS发病率呈显著增长趋势[1]。相关研究表明[2],2型糖尿病者更易患AS,且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调血脂、稳定斑块。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阿司匹林抗凝与阿托伐他汀降血脂联合应用有效性,就选定的糖尿病AS患者65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且分析我院于2015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AS患者65例资料,依据医治方案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年龄52~77岁,平均(58.42±3.85)岁,男女比18:12,糖尿病病程3~20 y,平均(8.87±4.21)y;治疗组(35例),年龄53~78岁,平均(59.17±4.20)岁,男女比22:13,糖尿病病程3~21 y,平均(9.02±5.11)y;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研究对照组单纯行阿司匹林肠溶片(石家庄欧意药业有限公司,H13023635)抗凝医治,每次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于此基础上辅以阿托伐他汀(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133127)医治,每次20 mg,每次1次,口服;2组均连续用药半年。
1.3 统计学方法
本数据予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2组血脂指标水平变化
较之医治前,2组医治后LDL-C、TC、TG水平均显著下降,但对照组下降幅度比治疗组小(P<0.05)。见表1。
2.2 对比2组医治前后疗效性指标变化
医治前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114±0.002)cm,斑块厚度(0.250±0.003)cm,医治后分别为(0.094±0.001)cm、(0.200±0.001)cm;对照组医治前分别为(0.111±0.001)cm、(0.251±0.003)cm,医治后分别为(0.102±0.001)cm、(0.221±0.002)cm;较之医治前,2组医治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厚度均降低,但对照组降低幅度比治疗组小(P<0.05)。
表1 对比2组血脂指标水平变化(x ±s,mmol/L)
3 讨 论
糖尿病AS发展原因主要为糖代谢异常,但脂代谢异常同样为糖尿病AS引发关键因素[3]。有效控制血糖为减少糖尿病产生并发症的关键方案之一,但由于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均处于高氧化应激状态,从而加大其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故临床于积极控制血糖同时,给予有效的抗氧化治疗同样重要。
阿司匹林肠应用于治疗心绞痛及预防血栓的形成,其药理机制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具抗感染效果,能够通过抑制AS相关抗糖基化终末产物达到抵抗动脉粥样斑块目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促使内皮细胞血管的舒缩功能得以改善,并抑制平滑肌细胞迁徙与增殖。此外,其可提高内皮细胞的溶解纤维蛋白能力,并对血小板功能予以调解,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增强抗感染及免疫作用,达到延缓AS进展目的。本研究治疗组采取的阿托伐他汀是临床较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其调控血脂作用较强,可有效抑制HMG-COA及胆固醇生物合成,促使LDL及血浆胆固醇浓度下降。此外,阿托伐他汀具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及保护神经功能,且间接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总结上文,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医治糖尿病AS,不仅能够降低其血脂水平,而且有效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文 敏,赵力敏,刘宋芳.抗凝联合降血脂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08):116-118.
[2] 许文敏.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6,22(06):638-641.
[3] 李苗苗,安莲华,张红梅,等.脂肪因子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5):4388-4390.
本文编辑:吴宏艳
R543.5;R587.2
B
ISSN.2095-6681.2017.07.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