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小学生正确道德观
2017-08-06钟惠霞
钟惠霞
(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摘 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学生的道德观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可塑性强,也正是培养正确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必须针对学生这一成长年龄特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倡导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德育工作也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在教师的引领下,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小学生;正确道德观;有效方法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必须符合当前社会道德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学生更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倡导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德育工作也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在教师的引领下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行为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道德观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可塑性强,也正是培养正确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必须针对学生这一成长年龄特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一、以自由辩论为载体,引起道德共鸣
冲突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生活中的、具体的冲突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分析、辩论等明白是与非、对与错,从而引起学生思想道德共鸣,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如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父母生二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庭观念,教师在班会课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让学生观看视频:某学校三年级其中一考题“你是否接受父母生二孩?”孩子的答案。然后根据学生是否赞成父母生二孩而分成赞成与不赞成两个小组展开课堂辩论。由于这是学生已经面临的问题或者是正在面临的问题,因此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都各抒己见,争相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个别学生还结合自己有姐姐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现实生活情况,说出了父母生了二孩的各种好处:有人说心里话,有人一起玩,不会做的作业有姐姐哥哥教……也有不接受不理解的学生说出了各種理由:父母不像现在这样爱我,会把爱分给弟弟妹妹;会被抢吃的抢玩的……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首先父母是否生二孩子是父母的事情,应该交给父母去决定;其次如果父母要生二孩或者已经生了二孩,要多关心,要爱护,做好兄姐或者弟妹的角色;最后不管父母生几个小孩,我们都要听父母的话,好好读书,长大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样的教育,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冲突情境,通过学生站在对立的角度去辩论、论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理解事情的本质,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二、以社会焦点为起点,促进道德发展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离开生活,离开现实情境,知识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以社会情境中的某件事作为契机,以现实社会中的某个问题作为起点,通过各种育人方法,让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在教育学生“如何与残疾人相处”时,先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然后让学生通过扮演残疾人,充分体验了残疾人的难处,从而增加关爱残疾人之情。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在情境的回顾中充分领略了作者在文中所表露的感情,学生的关爱残疾人之心、尊重残疾人之情得到更好发展。
创设生活情境仅仅是一种手段,情境教育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根据教育的内容精心设计教育过程,做到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把学生带入描绘的情境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的道德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以生活事例为指引,端正道德行为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反复的活动,必须要持之以恒。作为小学教育,最好能结合学校特定的、不同时期的活动主题和具体的生活事例,通过舆论的引导、榜样示范等对学生进行正确道德品质教育,并通过明理而达到最终目的——端正行为。如这段时间,我校开展了“伸伸手、弯弯腰”的校园保洁活动。作为教师,我不但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看到纸屑主动拣起来放进相应的垃圾箱里,还把学校里教师、学生拣垃圾的情境拍成照片、视频或者写成表扬稿,在学校里播放,在广播里表扬,还把这些照片和视频发送到各班的微信群里。学生听到广播、看到视频都在表扬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看到家长微信群里有自己做好事的照片,参加活动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看到校园里有纸屑、有树叶等都争着去拣起来放进垃圾箱里。
把教育的过程回归于生活,把教育的目的作用于生活,把教育的效果反馈于生活,让教育从生活里来,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丰富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自己的正确道德观并指导自己的言行,并把这些文明的言行反映在校园生活中,反映在家庭生活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
四、以凝练语言为渠道,实现道德升华
独特凝练的语言不但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还能为教育添几分色彩,提高几分效果。教师的教育语言在教育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育中的各种关系,把所要传递的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如在对学生进行“请伸出你的手”的助人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学生自己身边感人的事例时,教师从中指导学生如何用精准、凝练、生动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充分感悟同一个事例用不同的语言、词汇去叙述,所达到的程度上的、感情色彩上的不同效果。
五、以深入实践为目的,实现道德延伸
儿童是社会人,是离不开生活的。教育活动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机整合本学校的学生生活情况及学生的校外生活实际等资源,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校内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等各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生活经验和道德经验。这样,学生所树立的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不仅仅在课堂上、在学校内体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到生活中。如利用校本课时间组织学生前往附近的一些实地参观,感受现代农业中的科技发展,知道科学技术如何为人类造福,到南洋理工学院去参观,让学生感受大学的氛围,学生立志要用心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等。将教育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德育与生活走得更近。又如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教育时,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说说自己的美化构想,再亲身实践构想,亲手布置自己的房间。之后,拍几张照片拿到班级中展示,也可以邀请老师和同学去参观。生活自理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使学生做起来兴趣盎然。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与学生一起品味生活中的经典,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正确的道德观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大使命。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用“心”引,用“心”领,用“心”育,方能不愧使命,才能给育人这首流动的诗谱上一曲和谐的、灵动的乐章。
参考文献:
[1]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9).
[2]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07(4).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