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课堂“减肥”
2017-08-06刘影
刘影
(安徽省利辛县胡集学区中心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下,结合新的语文标准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许多“肥胖病”,总认为多多益善,以腴为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现在此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
三维目标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下的三个维度,有的教师备课时不注重其内在的整合,在一篇课文里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置多个目标,有的多达十个。目标太多,导致课堂上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不知目标是什么,过多的目标,反而成为无目标的课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主次不分,重点不明,该突出的不突出,出现教学目标虚化的现象。其二,教师在课堂上想尽力完成所设定的目标,拼分秒,抢时间,不给学生留下足够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师生疲于应付,头昏脑涨,为制订的目标过多所困所累,而效果并不佳。对于一堂课来说,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实际认知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非常集中,课堂上教师也自然会有的放矢。不会出现漫无边际的现象,学生的收获也很明显。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文章价值和作用的正确认识,轻视文本,甚至离开文本与生活,不着边际地发挥。例如,讲到诗歌《赠汪伦》时,大谈特谈李白的生平并要求学生大量背诵李白的其余诗歌;讲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津津有味地讲李大钊和其他早期共产党员的革命英雄故事;讲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就大说特说东北的“四宝”,大侃特侃人参、鹿茸的药用价值。“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甚至插足其他学科。语文课堂是变胖了,但是也“变味”了。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本无可非议。但无视学科教学自身的内涵和规律,无目标、无限制地整合,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历史课或政治课,这样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
各门学科有其不同的内容体系和学科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要考虑学科的性质,尊重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科的边界,努力上出“学科味”。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有更好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当我们在课堂上领受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诸多便利和恩惠时,我们突然发现,由于我们对现代媒体的滥用、乱用,课堂的温馨味没有了,学生的想象力变弱了,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效果。
有的教师把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当作自己的看家本领和教学亮点,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像,语文课变成“看图课”和“欣赏课”,图像代替了课文,录音取代了范读,“鼠标”成了课堂的唯一航标,“点击”成了教师最拿手的动作,现在的课堂普遍存在着多媒体使用过度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甚至阻碍学生的学习。
媒体的使用关键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合理定位,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第二,要适时适度,在最合适的时候进行最合理的使用,要“该出手时再出手”。
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伴随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逐渐改变了以教师意志为主宰的“一言堂”,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威严,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语文课堂变得活泼生动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课堂变“花”了、变“浮”了、变“虚”了。许多老师把自主、合作、探究浅层次地理解成一种纯粹的方法和手段,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一种形式,没有了精神内核。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唱,一会儿画;一会儿辩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看录像,一会儿听音乐。花样翻新,别出心裁。但这些“活动”往往注重形式的花哨,是浮于表面的“演”,是信马由缰的“说”,是似是而非的“听”,是走马观花的“看”,虽有温度,却无深度,缺少让人怦然心动的思维张力和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
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学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应注重诵读、涵泳、品味、感悟,通过品咂、咀嚼、玩味把握文本的形象、感情、气韵,“悟”出语言内在的真意。表演、说唱、画画在语文课堂里偶尔使用一下,但它绝不是语文教学应有的行为方式,如果把它当成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主流,那就超越语文教学的边界了。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界限,我们应坚守学科的自觉,用本学科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学科味儿。
参考文献:
[1]蓝锦田.实施语文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7(10).
[2]刘吉才.例谈增强品词析句的有效性[J].课程教学研究,2017(81).
编辑 彭 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