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017-08-06王军
王军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复兴学校)
摘 要:学习离不开兴趣,如果教师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就会获得知识或技能。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就会从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并为之奋斗。作为教师,应力求让你的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美,一想到语文课就会产生愉悦感,愿意与教师合作交流等。如果学生一上语文课就如同受煎熬与折磨,见到语文老师就害怕,见到语文书就恨之入骨甚至想着这门课就极度害怕,那还不如不上。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关键词:学习兴趣;积极性;课外活动
一、摆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较大的人,我们常会听学生这样说,因为喜欢这位老师,所以喜欢上他的课,或者因为讨厌这位老师所以对这门课提不起兴趣,教师似乎在扮演着一个影视角色,他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前段时间,我在班上出过这样一道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学生似乎对这样的作文很感兴趣,他们谈得兴高采烈。如果真的希望学生尊重你,为你折服,一丝不苟的求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必备的。除了课要上得好,对学生的态度也可以改变学生的兴趣,你会不会去爱学生?你准备怎么爱?其实,无论是批评严厉的爱,还是赞扬鼓励的爱,只要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那效果也就达到了。教师的“爱”不等于“母爱”,过分溺爱或偏爱既不利于优等生的发展,也打消了后进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爱无声,要爱得深沉,爱得平等。有学生提出教师要有风度,有个性,懂得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围绕在你的身边,听你说教,向你学习语文。如果教师只会讲空洞的大道理,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自己上课却随意接打手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自己却捧着教案照抄不误;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学习,自己却经常无故旷课或姗姗来迟,一句抱歉也没有,有“我是大人,他们是小孩,我不要对他们做什么解释”的心态。时间一长,学生对你的崇拜与尊敬就会荡然无存,就会变成质疑甚至效仿。这又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呢?总之,做好你自己,让学生感到在你的语文课堂上有深远智慧的启迪和崇高感情的体验,他们就会愉快地享受,积极地探索,自此,兴趣便产生了。
二、积极发现语文教材的价值
要使学生对一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好的方法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宣传,靠的是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让他们认为这门学科的实用,有价值,能为以后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就相当权威,这套书经过改革与创新,内容实在,系统性强,每组课文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选材,材料寓意深刻,生活气息浓,体现了时代性。另外,口语交际与习作命题紧扣主题,使学生有的放矢,书中还配备了许多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趣味性、知识性较浓,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想空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套好的教材可以让学生受用不尽,兴趣自然得以提升了。
三、完善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等,那究竟选择哪种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取得的成效更大呢?不管哪种方法,我们得看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和教师共同协作、相互配合地完成一节课的学习。教师可不能在讲台上大唱“独角戏”,如果再唱得“五音不全”,那聽“戏”的观众便再也提不起兴趣了。有的老师相反,大唱“新课改”高调,他默默躲在了教室的一角,将课堂交给学生,或给了“光盘老师”,放得太多,摔得也会太狠的。其实,学生的目标有时比教师更明确,他们拒绝“单一”,也漠视“花哨”,要的就是“目标”,达到了目标,他们也就认为成功了。正视课堂教学实效,学生在成功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就会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每天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形见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宝贵的课外时间。作为语文教师,我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带领学生去学校图书馆浏览书籍,发现学生爱读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对社会科学书籍和理论书籍很少问津,问其原因,学生的回答也很朴实:文学类书籍贴近生活、故事性强,而科学类书籍比较枯燥。学生产生了兴趣后,就会将作品中的人物与自己作对比,从而设计自己今后的道路,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模仿,甚至以之为偶像,极力追捧。课外活动让学生的兴趣更浓,课外活动无形中也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可得盯紧。
以上这些方法,都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如何运用,在实施中还得谨慎、细致。初衷是希望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学习中收获成功。要想真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最根本的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继而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一个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会伴着兴趣更好地去学习。
参考文献:
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