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7-08-06蒋志义
蒋志义
(华安县仙都中心小学)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中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工夫,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并对那些出现良好学习习惯苗头的同学进行表扬。例如,对那些还没有讲解就已经学会知识的同学、上课敢于进行争論的同学、作业书写特别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介绍他们是怎么做的,并分析这样做的好处。那么到下一节课的时候,就会发现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越来越多。再通过引导,这些良好习惯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合作学习习惯的“金钥匙”
不少老师说:“你班的学生好,能一直坚持自学,我班的学生不行。”其实不是哪个班行,哪个班不行,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老师在教之前先布置学生自学,要讲的习题在讲之前先让学生试做。学生不能独立学会的知识就上课讨论,合作解决。老师只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然后再让学生或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这样学生每天都能在教师讲前接触新知识,不是自学,就是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就转化成学习习惯。
三、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学生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的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学生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生学习时出现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要靠教师的努力,家庭教育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应做到:
1.按时作息,专时专用
六七岁的孩子,还不知道怎样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他们一遇到喜欢的事,就不会有时间的观念了。所以,家长要针对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制订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有比较明确又相对固定的活动、娱乐、学习、休息的时间。
2.关注细节,因势利导
良好的习惯大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孩子活动后,要让他养成自觉整理器械的习惯;做完作业后,要让他自己收拾用具,整理书包,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具。我们常说要“认真做事”,就体现在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等方面。这些习惯的养成会使他的学习更条理,思维更具逻辑。
总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有系统、不间断地严格要求,决不允许任何一次例外。家长既要有耐心与恒心,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以身作则。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家长也会因此而越来越轻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们也就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