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奉献柳暗花明
2017-08-06朱春荣
朱春荣
(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摘 要: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一个班集体中的学生,有着年龄、智力、兴趣等众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在各科文化学习方面就表现出成绩的好、中、差。这种差异是班级授课的必然产物。再加上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待“学困生”的态度冷漠,或将他们划入另册,利用课外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填鸭式”灌输补习,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厌烦、逆反的心理,教师对他们的作用与他们的成长需求背道而驰。因而,必须将“学困生”与学优生同等对待,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学困生”缩短差距。
关键词:学困生;积极性;尊重
人们常说“尊师爱生”,我想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教师只有真心去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真心实意地尊敬教师、喜欢教师。对一些“学困生”更是如此。他们长期在“学困生”阴影下生活,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了一定的隔阂。教师应当弯下腰从一个服务者的角度出发,去争取他们的信任!
“学困生”的成绩之所以差,原因有很多,经常与其亲切聊天,了解他们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询问一些与学习有关或无关的事情,对于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头脑里的印象对于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喜欢和蔼可亲的、能与他们和平共处的,甚至能与他们融成一片的老师。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和蔼的口吻、耐心的讲解,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在真心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他们会倍感温暖,增强学习的动力。也许一个适当的玩笑,能很快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很多教师对一些“学困生”嗤之以鼻,经常讽刺、挖苦他们,这样会使学生对这位教师以及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更加厌恶。这样的教师不能做到究其根源、有的放矢,总是高高在上,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尊重他们、接受他们,虽然这些教师用心良苦,结果却往往是南辕北辙。
“因材施教”不是口号,它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性格类型、生活状况等。有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气,从而造成文化成绩一塌糊涂,这需要教师利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艺术,言语要简洁有力,直戳要害,让他们心灵受到震撼;或迂回反复,促其自醒。
“学困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看上去分两种,一种从表面就可以看出他们非常自卑;另一种好像“满不在乎”,其实是真的“满不在乎”吗?其中一种自制力实在太差,他们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自信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如果他们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则能提高学习兴趣,发展自己的潜能。若不能体验到成功,则自我评价就会过低,自信就会转化为自卑。
在学习生活中,只要发现学生一点闪光点,就可以适当表扬;在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就可以适当鼓励;在他们遇到挫折时,应该及时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学习中,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先降低问题的难度,再让他们渐渐地跟上大家的节拍。在他们的脑筋一下子转不过弯来时,我们可以打个司空见惯的比方让他们易于接受,感到自己能行!
“课堂提问”和“板演”就是一个让“学困生”重拾信心的很好途径。当然,在叫“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教师要注意考虑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一定要有梯度。如在教学长方形认识时,可问:“长方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图形?它有几个角?”在观察图形后,可问:“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有什么关系?”当“学困生”回答正确时,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当他们回答不正确时,也要加以肯定,使他们能鼓起勇气继续主动学习。
教学内容讲完了,和蔼地问一问他们是不是懂了。不懂的话,如果有时间可以当堂再讲一遍。在完成作业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发现错误后要好声地细心讲解。
如一位学生在做综合算式:780+220×4
=1000×4
=4000
教师看到后,不直接批评他的不对,而是要先了解:为什么会做错,是不懂还是不小心?如果是不小心,教师应提醒他以后做题目时要细心;如果是学生不懂怎么做,则教师应先帮助学生复习一下什么是一级运算,什么是二级运算,并明确:在没有括号时,一级运算和二级运算在一起先算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乘除后加减”。
课堂最后积极鼓励“学困生”提问,让他们感到学习有靠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他们初步建立自信之后,他们也会偶尔提出一些问题,这说明他们在主动动脑筋想问题了。这些问题可能是刚讲过或以前讲的,也可能是一些比较简单、幼稚的问题,教师这时要注意,不要谴责、嘲讽学生,要再细心讲解,直至其明白。如果是刚讲过的问题,这时可以再轻言细语地跟他说:这题目刚才讲过呀,以后上课得认真听讲呀!这样做对于他们以后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很有帮助。
“热愛他们,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一定要持之以恒。精心扶植起来的花朵,你也一定不想被一场暴风雨打得东倒西歪吧!也许因为教师的一时心情不好而进行一次严厉的批评或者做出更为过激的行为,这样会让他们刚刚拾到的一点希望又像肥皂泡一样破灭!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无私的爱将永放光芒。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