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研究
2017-08-06杨小珍
杨小珍
(江西省宜春市实验小学)
摘 要:目前,教师在布置小学低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的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内容过于单一、容易滋生抄袭现象等。在简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家庭作业;设计;布置
布置家庭作业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巩固语文基础,复习重点知识,逐步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语文基础,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弥补知识漏洞,完善教学方案。但是,小学低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工作中依然面临两大问题,即作业内容过于单一,容易滋生抄袭现象。本文将简单分析这两个问题,并从重视语文基础、丰富作业内容、营造家校合一模式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策略。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工作的现状问题
1.作业内容过于单一
据调查了解,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家庭作业内容主要包括写生字、组词、造句、解答课后习题和练习册。这些作业内容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但是长期持续下去,过于单一的作业内容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逐渐对完成作业失去兴趣。
2.容易滋生抄袭现象
布置家庭作业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状况,从而改善教学模式与方法。但是,相同的作业内容很容易滋生抄袭现象,当前部分学生的语文家庭作业所反馈的情况并不真实,他们会直接抄袭参考答案或者其他同学的作业,教师很难从虚假的作业信息中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策略
1.重视语文基础
教师在设计与布置语文家庭作业时,首先要重视作业的基础性,可以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依据教学进度让每一组学生坚持每天完成不同内容的作业。例如,在讲解完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让第一组学生练习写《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的生字,用生字组词并造句;让第二组学生写《柳树醒了》的课后习题;让第三组学生做《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的练习册;让第四组学生写《古诗两首》的现代文翻译。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作业抄袭现象,而且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丰富作业内容
教师在布置语文家庭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分层设计作业,丰富语文作业内容。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良好、语文知识较为丰富、具备写作天赋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他们创作童话、诗歌或者看图练笔。例如,在讲解《雪孩子》时,让他们以“雪孩子变成白云以后”为话题续写故事;在解析《哪座房子最漂亮》时,让学生以“我们的校园”为题写小诗,以此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学创作天赋。对于语文知识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和语文练习册,以此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对于语文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在练习写生字、组词、造句的基础上,通过查字典和参考辅助资料的方式来查阅并解释重点字词的意义,帮助学生奠定稳定的语文基础,逐步提升语言表述能力。例如,在讲解《月亮的心愿》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用“另”“病”“累”“顾”“帘”“女”“户”“背”“装”“悄”“因”“离”等生字组词并造句,让学生解释“心愿”“自言自语”“春游”“艳阳天”“郊游”等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并提出問题:月亮为什么会改变心愿?你有什么心愿?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另外,教师可以在语文家庭作业中融合“听说读写”相统一的内容,引导学生每天坚持让父母为自己听写生字,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并坚持写日记,这样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作业质量,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3.营造家校合一模式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部分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喜欢抄袭参考答案,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应注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营造家校合一模式来引导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家庭作业。教师可以告知家长每天坚持为学生听写10个生字,不让学生过度依赖参考答案或者借助网络工具搜索答案。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就是识字、写字,每天列出10个生字,先让学生利用15分钟记、写,然后家长对学生进行听写,写错的或记不住的让学生巩固记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小学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完成作业以后,家长可以让学生得以适当放松,如看电视、做体育运动等。
综上所述,教师在布置和设计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时应依据教学内容与进度以及学生的语文基础,分层布置作业,重视家庭作业的基础性,丰富作业内容,通过家校合一模式来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引导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
参考文献:
[1]任蕾.小学低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8):128-128.
[2]马学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0):105-106.
编辑 张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