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呼伦贝尔大草原
2017-08-06王瑛
王瑛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天桥小学)
说到内蒙,自然想到的是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草原,而要品味草原佳作,却也少不了老舍先生的作品——《草原》。
当年,老舍先生访问陈巴尔虎旗,该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该草原是内蒙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绿草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下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在那里,老舍先生感受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之大,之美。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作品吧。
一、开门见山,直叙胸臆,表达对草原的爱意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这是老舍一贯又独具一格的散文写作特色。无论写人、写景、写事,总是饱含感情;简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到了草原,放眼一望,天苍苍,野茫茫,那种感觉,身心愉悦,在场的每个人禁不住都想高歌一曲。文章一开始就直接表达出了人们对草原的爱意,为下文做了感情的铺垫。
汽車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寥寥数语,先生那种简而明、短而精的写作风格就表现出来了。
二、语言文字功底深,意境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即将流逝而未流。作者用一个“欲”字,神似比拟手法,把没有生命的色彩赋予了生命,有了动感,运用文字功底之深,可见一斑。
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说动又不动,两者岂不自相矛盾?实则不然,这恰好巧妙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形态。
用“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流。每一处比喻都恰当生动、色彩明丽,使景物如在眼前。简而明,短而精的写作风格再次表现了出来。比喻之妙就在字里行间,令读者回味无穷。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看似写骏马和大牛,实际上移情于物:是因自己被草原美景所陶醉而忘记自我,融入自然。写牛马的样子,实际表达的还是作者与朋友们那种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开的心情。
三、动静结合,距离变化,相得益彰
还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草原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凸显草的色彩,草的生命。这句是近看描写:
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绿野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白云天边。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这一句是远看描写。
四、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熔合,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从用词来看,“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本意相反。但是,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滋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表现艺术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草原的丰富的愉悦感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运用了“舛互”的修辞手法。它对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五、感情表达,贯穿于全文,结尾升华中心,民族之情自然洋溢
散文记叙按照进入草原之后的所见所闻为顺序,依次描述了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景。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始终贯穿全文,处处表现出一种天、地、人、物,和谐相处,民族平等、友好的氛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风光和民俗风情表现得更令人神往。
结尾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作者对草原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所有蒙古人和汉人的共同心声。蒙古族和汉族同为一家,情深意切,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民族情油然而生,得到了升华。
这就是大师老舍的写作风格,一贯又独具一格的散文写作风格。写人、写景、记事,总是饱含感情;简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