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非语言符号教学

2017-08-06何雨静

新课程·上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小学语文

何雨静

(重庆市渝北区东和春天实验学校)

摘 要:语言信息通常是由声音、意义结合而成,非语言信息则包括人的表情、手势、仪态、穿着打扮等要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自然多意的面部表情,传达灵活多变的肢体语言,发挥悄无声息的板书魅力,展示多姿多彩的服饰语言,从而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语言符号;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除了传统的语言交流外,还有非语言符号交流。非语言符号是除了语言符号之外的一切其他符号系统,它可以加强或削弱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小學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性格活泼好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增加非语言交流,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1.表情语言交流

表情语言交流是非语言交流中比较重要和常见的一类,可以对语言交流起到强化和烘托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教师面部表情的变化,直观地感受教师的情绪,比如由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反映到直观表情上,或者赞赏,或者愤怒,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和规范,也让课堂学习更加活泼。相反,若是教师保持表情不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肢体语言交流

与表情语言交流一样,肢体语言交流也非常常见,而且其动作幅度比较明显。教师可以通过点头或者摇头等动作表示对学生的评价,在板书过程中通过敲击黑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调重点等,在长期教学活动中使用这些语言,可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默契度,也有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3.语调语言交流

这种非语言交流需要以语言交流为载体,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在重点知识部分提高音调,在课文精彩部分加入自己的感情,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文章深层次的内涵,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升华,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4.服饰语言交流

服饰语言交流是一种特别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性格特点、气质和审美能力。在课堂中如果教师的服饰比较鲜亮和大方,就可以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让学生感到轻松,但如果教师的衣着比较死板,就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

二、非语言符号教学的应用路径

1.运用自然多意的面部表情

动态的无声交流是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一个渠道。动态无声行为往往也称为“体态语”,最常见的“体态语”莫过于人的面部表情了。例如,用含笑的面部表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用严厉的目光制止学生的嬉笑打闹,用嘟嘴凝视的表情唤回开小差学生的注意力。正确运用面部表情,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存在感,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的沟通反馈,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传达灵活多变的肢体语言

由手臂、头部和其他身体部位组成的非言语交流的通道,我们老师的每一种肢体变化都有可能向学生传达信息。如点头表示对学生的认同;竖起大拇指有称赞的意思;手指放在嘴边轻“嘘”一声表示不要出声。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些肢体语言,就会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契,语文课堂也会更加生动活泼,充满无穷韵味。

3.发挥悄无声息的板书魅力

板书应该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重要环节,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浓缩和精华,是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明白的知识和思想主线。它虽然不是有声的语言教学,它却通过黑板上教师书写的文字、色彩的搭配以及图表的构建等形象化、无声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4.展示多姿多彩的服饰语言

服饰语言也是一种典型的非言语交流形式,作为教师,我们的服饰语言同样可以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老师的服装整洁大方、图案清晰、色彩艳丽,学生看了也会心旷神怡、轻松舒适。但如果老师的服装色彩单调或过分鲜艳,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服饰除了反映个人的审美情趣以外,还要受到社会正统文化的规范,受到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课堂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制约。

三、使用非语言符号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非语言符号教学不能滥用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机智地使用灵活多变的肢体语言,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富有灵动感。但也不可以滥用肢体语言,因为用得过多会使学生分不清主次而无所适从,或只注意教师体态本身,而忽略了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真实而优美地呈现。

2.运用过程要轻松自然

教师对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必须基于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果教师的表现过于浮夸和虚假,非但不能达到预计效果,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不仅丑化了教师的权威形象,还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对语文课的正面感官也会大大下降。

3.通过非语言符号教学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师要从站上讲台开始就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非语言符号交流,并有意识地培养与学生间独特的交流方式。通过长时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教师的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进而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烙上教师独有的非语言符号印记。

参考文献:

[1]曹夕明,杨桂香.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J].中华少年,2016(4).

[2]赵艳鸣.花开无声:谈语文课堂中的非语言教学[J].华夏教师,2016(6).

[3]马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J].考试周刊,2015(9).

编辑 任 壮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小学语文
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