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课外阅读评价策略研究
2017-08-06沈雪珺
沈雪珺
(杭师大东城实验学校)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积累。小学低段学生正处于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但是部分学生和家长并不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这需要语文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用合适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课外阅读的积累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外阅读;低段学生;阅读评价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是语文教师越来越关注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刚适应小学生活的学生,语文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基础知识虽然必不可少,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正需要在这个阶段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虽然语文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课外阅读量的要求,但是从家长的反馈和笔者平时的考察中得知,低段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并不理想。笔者对自己所带的一年级47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两次调查。第一次是在没有将课外阅读列入语文回家作业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数据:每日阅读半小时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2.8%;阅读十分钟至半小时的占19.1%;阅读十分钟以内的占27.7%;不阅读的占40.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没有老师严格将课外阅读列入回家作业的情况下,大部分低段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家长也没有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意识,只靠学生对课外书的兴趣来增加阅读量,若没有兴趣,则没有阅读量的增加。
第二次调查,笔者将“课外阅读半小时”列入了语文回家作业,所得到的数据如下:阅读半小时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1%;阅读十分钟至半小时的占57.4%;阅读十分钟以内的占14.9%;不阅读的占8.6%。
从以上数据看出,将课外阅读作为作业后,阅读人数有明显的增加,说明大部分学生需要“强制”阅读,但仍然没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业的规定时间一到就放下了课外书开始做别的事情。从家长的反馈中,可以得知,这样的做法确实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询问家长自己阅读了多久,期待半个小时快点过去,只是机械地看书,阅读兴趣并没有明显增强。因此,对低段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尤为重要。出现以上情况,是因为语文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价值进行建构的过程,它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每一位学生都在其中占据主体地位。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过程性评价不能只进行一次就完结,它是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是低段学生,更要系统地、不间断地进行评价。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根据该阶段的年龄特点,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可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打好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从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使其今后在高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有效。
一、课外阅读评价的原则
低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起步阶段,其年龄特征决定了教师对他们的阅读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学生就读一、二年级时,如果教师引导正确,能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若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则学生在课外所能获得的语文能力几乎为零,对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影响较大。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课外阅读评价的原则。
(一)个体差异性原则
学生刚进入小学生活,识字的数量和阅读的能力截然不同。即使在一两年的语文学习中学会了部分生字的认读,但在语文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并不能马上适应阅读的节奏。此时,语文教师需要主动了解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外阅读要求。根据识字量的差异,识字量小的学生可阅读标有拼音的书目,在巩固拼音的同时学会认字;识字量大的学生可独立阅读无拼音的书目,并且在认识汉字的基础上了解书本中的内容。根据阅读能力的差异,部分学生可阅读绘本以提高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能简单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另一部分学生可阅读故事性较强的书,并能从中独立悟出其中的道理,以提高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目标阶段性原则
低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不斷变化的。从刚踏入小学时以看图结合识字为主的阅读到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升华,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师为学生制定的课外阅读目标也不同。首先,推荐以识字为主的简单绘本阅读,让学生适应课外自主阅读的方式,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在具有一定识字量的基础上阅读培养思维能力的书籍,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其中的知识和道理;最后,部分学生能够达到从课外书中学习遣词造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和写作表达。在不同的阶段给学生设立不同的课外阅读目标,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进行自主阅读,对课内阅读的理解和写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方式多样性原则
课外阅读没有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无法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认识的生字或理解能力进行量化评价,普通的低段学生的纸质检测并不能成为评价的主要方式。该方式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因此,要丰富评价方式,如任务型评价、展示评价、奖励性评价都能成为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不仅完成了课外阅读,更能主动地进行下一次的阅读,从小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
二、课外阅读评价的方式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从不同角度给予低段学生新鲜感,增强学生阅读的动力。若一直采取单一枯燥的评价方式,只能强迫学生阅读,并不能起到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效果。课外阅读可运用以下评价方式:
(一)课内课外,双管齐下
传统的纸质检测评价应放在课内进行,这种方式适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进行了规定,并且对阅读的时间也设了限定。然后在检测中,根据相应的书目设置其中有关内容的理解的题目,低段学生以客观题为主,最终以学生的得分了解阅读的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较为直观,教师能直接掌握学生的识字量和理解能力,但部分学生是在强制的情况下进行阅读,不能激发其阅读兴趣。此时,教师需要在课外进行评价的延伸,以游戏竞赛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定期展示,个性点评
学生进行了一定的课外阅读后,给予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阅读了整本书以后,请学生以连环画的方式画出整个故事的简略内容,并在每幅图的下面以一两句话介绍图画的内容,再请部分学生带着作品边展示绘画边向同学们讲述故事。低段学生十分热爱绘画,当他们把所看到的故事转化成一幅图画,把体会到的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融在其中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顺利达到。
每周给学生分发一张阅读记录表,每天将自己所阅读的书目、阅读的时长以及阅读的页码准确地记录下来,周五汇总上交一次,同学之间互相比一比,谁的阅读书目数量最多、时间最长,他们的阅读记录表就可被张贴在教室一角,不仅激励被张贴阅读记录表的同学继续努力地阅读,也能让其他同学了解有哪些有意思的书目,以及判断自身的阅读量是否跟上了进度。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化评价对学生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当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时,教师可以称赞:“你把这本书所讲的故事准确地画了出来。”汇总阅读记录表时,及时夸奖阅读书目多的学生,对阅读习惯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老师发现,你看的书越来越多了,懂得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了。”语言上的激励能给予学生极大的动力进行课外阅读,是很有益的推动器。
(三)适当奖励,激发动力
低段学生十分重视教师给予的奖励,即使奖励不大,也足以让学生调动极大的积极性去做好一件事。教师制定好每月的奖励机制,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记录新学到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句子,每月上交一次,根据学生摘抄的数量和质量,并结合每周的“阅读记录表”,为阅读综合表现优异的十位学生颁发“本月阅读之星”,并且为阅读书目较多和摘抄内容质量较高的分别颁发“阅读小能手”的称号,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奖项,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这样的奖励机制不能在数月就不了了之,在一、二年级时教师必须每月坚持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
(四)家长参与,及时反馈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家长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每月下发一张课外阅读打分表,让学生自己先为当月的阅读量打分,接着同桌之间互换,客观地为同桌的表现打分,最后带回家让家长打分。这样的打分机制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同桌之间互相督促形成良性竞争,再加上家长的意见,让教师更有效地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但是低段学生对于自身评价和同桌互评的有效性是不高的,他们不能完全明晰评价的标准,打出的分数也是因人而异,因而家长的打分至关重要。课外阅读大部分时间是在课间和家庭中进行的,而最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是后者,因此,家长的反馈更具有参考价值。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看的书目和每天看书的具体时长,能够大致掌握学生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家长告知的阅读书目,能让教师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书目类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荐同一类书目,并添加相似类型,逐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角。
小学低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走上正轨,课外閱读量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运用正确的评价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增加阅读兴趣,是每位语文教师需要学习和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燕骅.现代小学阅读教学[M].语文出版社,2003.
[2]宋楠楠.谈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问题[J].语文天地,2014.
[3]朴香兰.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管理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