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PBL”学习方式的策略
2017-08-05刘伦郭跃菊
刘伦 郭跃菊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新疆乌鲁木齐市39小学)
PBL教学,就是以“问题”来驱动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一模式强调“问题”是组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的中心;强调“问题”与知识运用以及思维品质与学科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主要在科学和数学教学上进行了尝试,语文教学也可以灵活运用其中的理论,不能死板照搬。
在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两个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标准也进一步解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課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方面,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注重课堂环境
教师必须创设合作学习的课堂环境,为问题导向性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的学习是借助互惠互学形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想法,都有某一方面的长处,这是合作关系的关键。要注意,在这里,我们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互教的关系,而是“互学”的关系。这种互学的关系只有平等的合作才真正有效,因此,在教师所创设的合作学习课堂环境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不懂的不要老是一个人思考,要问问邻座的同学”,而不是让“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最终是要落实到个人的,小组中成员的观点是不是一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向同伴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在倾听他人观点的过程中,能够挑战自己原有的想法和认知,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二、师生设计问题
设计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但是这一问题的提出,必须是有研究价值的“语文的问题”,发挥语文“本体性”的功能。问题可以环环相扣,也可以围绕一个大的主题来设计,但是不能以琐碎的分析和无休止的提问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实践。比如《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极容易上成思品课,所以做教师的一定要以“语文的本体性”为核心来设置问题,比如这样的设计:1.从钓到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可谓是百味杂陈,哪些词语和句子体现了“我”的心理过程?(至少画出三处句子和三个概括的词语)2.这条鲈鱼最终在父亲的坚持下放掉了,当时沮丧的我对这件事一直记忆犹新,我有什么理由或者借口不放这条鲈鱼呢?(至少找到两个)3.课文里有一处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在对鲈鱼“放”还是“不放”时的两难选择(也可以说是心理反应),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找到,并试着解释。4.找到关于“钓鱼的启示”的句子,结合自己或别人在现实生活的经历,谈谈理解。5.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或听别人讲过这种难以选择的事情,我们现在就讨论讨论,每个小组列举出至少两件这样的事。这几个问题,考虑了语文的特点,是以“本体性”为抓手来设计的,考虑到了作者心理的变化、细节的描写、小练笔的选材等等,也考虑到了问题的梯度,一步步下来,教学效果理想。
三、全体反馈问题
各个小组解决问题之后,还需要小组与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反馈、质疑、补充,最终才能够参悟学习的过程,弄清楚每一个问题。并且在交流中,还会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在教学《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时,在最后的交流中,许多小组和孩子都认为,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这条路不通,走那条路;那条路不通,再走另一条路,我们要在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
四、总结归纳成果
在学习完之后,学习者要学会总结归纳,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结自己的成果与学习其他小组的成果,这是学完之后必须要做的。二是总结问题以及学习课程与技巧的过程。第二点直指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是以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目标为指向的。
总之,这就是“PBL”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点滴尝试,这些策略也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逐步锤炼得出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会继续沿用这些策略,使阅读教学更有效,最终让孩子们受益。
参考文献:
[1]杨雯芮.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J].考试周刊,2017(2).
[2]张建军.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放飞奇思妙想[J].新课程(中),2016(11).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