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反思
2017-08-05朱义
朱义
(黑龙江省明水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且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考的重点、难点,加强阅读教学至关重要。主要研究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并进行反思,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是实现有效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应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替代学生实践,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都是分析零散句子、总结段落,学生难以获得自主阅读体验,迫切需要改革。
一、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
1.在阅读中加深阅读体验感悟
新课程大力提倡阅读教学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促使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去阅读,自行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习质量,而教师只发挥引领作用。只有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悟出的道理才真正属于自己,才能获得与众不同的阅读认知、审美感受,因而语文教师务必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认知体验,当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时要充分给予肯定,不仅要给予学生所提问题足够的关注,还要一一解答,不分难易,切忌一味向学生灌输自己的看法、观点。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应注重有机结合教材知识、学生思维,带领学生一起挖掘潜藏于文本之中的真实含义,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自主体验与感悟,从而奠定终身学习基础。
2.基于生活经验实施有效解读
语文教学和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是哪一种文学作品均源自生活并高于生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更要基于学生生活环境加以正确引导,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在文本中引入学生情感,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例如,講解课文《再别康桥》时,因诗歌主旋律在于离别的感伤以及怀念过去的生活,所以就将该部分内容和部分学生离开父母的生活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自己到外地念高中的心理感受,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将该情感和诗歌的情感联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也自然形成似曾相识的感悟。
3.通过情境创设优化阅读效果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基本已经形成了学习习惯、阅读喜好,此时教师只需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学生的心境和阅读材料、情境保持一致,就能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例如,讲解课文《荷塘月色》时,为引导、启发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直观阅读情境,展示月色下的荷塘的画面,并配合悠扬而舒缓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热情。在阅读情境里,学生对作者心境的体会更加深刻,并同化自己的感受、体验,积极阅读,掌握知识。接下来,教师按照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进行适时引导,不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把课堂变成唯美的画面,把学生的被动阅读变成主动学习,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体会阅读的趣味性,从而有效阅读。
4.有效开展课堂语言训练活动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以教材的阅读训练为模板,有效训练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理解能力。而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文本语言精华,有效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并做到学以致用。习题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的,学生只有不断增加阅读量,才能对语言有更深刻的认识、体会,才能在思想上实现升华。
例如,讲解课文《边城》时,就可让学生体会文本中如诗一般的优美语言、意境。“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黄泥的墙,乌黑的瓦……”如此简单的语言描写使迷人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呼之欲出。因而语文教师要引导高中学生仔细品味语言的美与魅力,有效提高学生品析语言的能力。
二、强化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反思
第一,有效性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开展高效语文课堂 建设,使学生得到学习收获,取得学习成就的进步。
第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积极运用现有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主动挖掘课堂潜力,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新理念,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大胆创新教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第三,有效性教学策略必须依靠教师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
力。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升教师基本功和教育教学素养,深挖教师教学潜能,构建和谐课堂,广泛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其教学有效性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重要影响。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践行新课程理念,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阅读教学体现创新性、人文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凯.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30):77-78.
[2]孟艳玲,赵颖.论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效率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6):168.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