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阈下的《沙乡年鉴》山水意象解读
2017-08-05张陈艳张星霞
张陈艳++张星霞
摘 要:在中国文学中,山、水是常见的意象,它们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习主席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赋予了山、水生态意义,借山、水意象表明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被列为自然史文献中的一部经典,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圣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中的生态思想已日益成熟。该文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意象移植到《沙乡年鉴》当中,分析和解读其中的山山水水,以一种微观的视角探寻文本中体现的生态理念,从而帮助读者认识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意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生态批评 《沙乡年鉴》 山水 意象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一、引言
“意象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文本中能够表现或暗示出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或感情的形象,也是融合了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形象,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人类在情感、心智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在中国文学中,意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其内涵往往是“立象见义”,同时还蕴含了情景相融的意境。到了当代,意象的研究范围已经打破了以往的局限,更注重意象所具有的审美性、叙事性等意义的延伸。中国叙事文学中的意象是微观层面上的,它注重托物言志,更多的是作者情感的抒发;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是宏观层面上的,它注重被寄托意象的哲学内涵。中国文学中关于意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西方叙事意象的相关研究还有所欠缺。
山、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它们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习主席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赋予了山、水生态意义,借山、水意象表明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沙乡年鉴》被列为自然史文献中的一部经典,是环境保护主义文论中的圣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向一代人展示了新的自然观和一个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无论是对于生态批评理论,还是《沙乡年鉴》,抑或是两者的结合,学术界都有大量的人做过研究,然而《沙乡年鉴》的第二部分《素写——这儿和那儿》中有许多描写山和水的片段,却鲜有专门的研究。本文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意象移植到《沙乡年鉴》当中,分析和解读其中的山山水水,以一种微观的视角探寻文本中体现的生态理念,从而帮助读者认识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意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生态批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
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马园园在《像山一样思考——〈沙乡年鉴〉的生态批评研究》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催生了生态批评。”1949年美国科学家利奥波德发表的《沙乡年鉴》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以及1972年罗马的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与丹尼斯·梅多斯完成的《增加的极限》,都体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态全球化的蔓延,美国农业科学家布朗于1981年发表了题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文章,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代表作。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了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为其达成了共识。从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生态批评家王诺(2009)在总结各生态文学大家的观点之后,对生态批评给出以下定义: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之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他要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目的在于阐释自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发掘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沙乡年鉴》中的山水意象解读
(一)水意象
《风水》和《圣经》对水的见解十分相似,都提出了水可以创造本源和生命。在英汉语言中,“水”常常与人生相挂钩,展现出多种人生意味和美学含义。
正如《沙乡年鉴》一文的开头:“每年,在隆冬的暴风雪过后,冰雪仿佛在一夜之间开始消融,水滴落地的声音清晰地震动着鼓膜。水滴声不但唤醒了夜里沉睡的生物,同时也让冬眠的生命雀跃躁动。” 冰雪融化成水,水滴答的流动意味着生命的复苏与开始。利奥波德用简单的语言描绘着一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自然之景。水给人流动之感,为文章的开头增添了动态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派沉寂的景象,而是一趟由水开始的自然之旅。
首尾呼应,利奥波德在这一小章节的末尾写道:“最终,它的踪迹消失在一堆浮木中,不再出现。此时,我听到了浮木堆里水珠滴落的叮咚声,我猜它一定也听到了。我转身回家,途中依然纳罕不已。”这里的它指的是串联起整个故事的臭鼬,令利奥波德纳罕不已的这只臭鼬既对猎取食物没有多大兴趣,也对于邻居的喧闹和下场满不在乎,那么这只臭鼬究竟在想什么?这只臭鼬好比此刻旁观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的作者,“水珠的叮咚声”将两者拉入了同一阵地,“我”听到了,它一定也听到了,水的生命灵动感将两个生命融为一体,利奥波德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共同体的思想在此处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水是生命的象征,孕育生命;然而,因人类生态环保意识的浅薄,水也是自然界对人类罪与罚的表征。
利奥波德在沙乡十三年的观察,记录下了许多自然界报复人类的事例。“锯子继续行进,现在来到1910至1920年间,那是人們做排水梦的十年。那时,蒸汽挖掘机集结在威斯康星中部地区,期望抽干沼泽地里的水,造万亩良田,结果却是废土渣遍地堆积。我们的沼泽逃过一劫,并不是因为工程师们的谨慎与宽容,而是因为4月的河水泛滥猛烈(一)或许是一种自卫性的猛烈,而这种猛烈尤以1913至1916年间最为显著,结果使工程师们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这段话叙述直接、清晰,人类企图改变自然,自然却给人类狠狠地上了一课:违背自然生态平衡的行为不但是白日做梦,更是在作茧自缚、自我毁灭。“河水泛滥猛烈——或许是一种自卫性的猛烈”正是以水表征自然界对人类的罪与罚。
此外,水作为自然界对人类罪与罚的表征还有其他方式。例如:“静静的湖水呈现出翡翠般的深绿色,想必是湖中有藻类的缘故,这样一来,确也丝毫不输给绿色。”水本身具有纯净特点,因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了不输绿色的湖水,通过突显水的清浊概念,激活了人类的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此外,此处也可以发现利奥波德的文笔充满幽默色彩,他并非一味地抱怨,直接抨击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而是以一种轻松的语气表达污染的湖水颜色也不输绿色,悲凉之意油然而生,不免更能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这种黑色幽默还表现在:“既然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看不到一条真正的野外溪流,那么对他们来说,不能在汩汩如歌的水面上泛舟,便也不会是一种失去了。”子孙后代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之间隔了一条真正的野外溪流,这条溪流的空间感被激活,进而激发起“障碍”感,子孙后代对于从未得到过的东西再也不会有失去感,而正是表达了曾经快乐地在溪流上玩耍的我们真正失去了溪流,从而引发了蕴藏在“水”中的悲伤之情,表达人们对遭到破坏的河流的惆怅、痛苦心理。
在“水”这一意象中,处处蕴含着利奥波德生态自然观的影子:在生态系统内部,物种与物种、物种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环境决定物种的存在和发展,为物种的生存提供物质、能量和活动空间;另一方面物种的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物种反作用于环境。利奥波德的这种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为人类指明了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更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根据大地伦理中道德规范扩展的理论:“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人类不但要对人类自身负责,更要为整个生态系统负责。希望人们能像利奥波德所描绘的:“在地图上,三角洲被一条河流切分成两部分,事实上,这条河流游移不定又无处不在,因为它不能决定眼前这一百多个绿色的湖泊,哪一个能为它提供一条最轻松舒适的流向海湾的捷径。因此,它将所有的湖泊都拜访了一遍,我们也一样。它一会儿撇出去,一会儿拐回来,一会儿迂回前行,一会儿又迷失在恐怖的丛林。它绕来绕去,不时同可爱的小树丛游戏着,身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我们也是如此。请容许我多说一句:让一条不愿在大海中失去自由的河流带着你去旅行吧” ,树立起整体主义生态观。
(二)山意象
在文学中,山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最开始,我们人类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在世界上,多数民族在其原始宗教时期都存在崇拜山岳文化的心理;同时,山因巍峨峻丽,变成了文人笔下的审美对象。在生活环境和神话原型的影响下,山自然而然有了崇高感和神圣感,利奥波德笔下的山也充满了雄浑的厚重感,令人肃然起敬。
山以其厚重的物理特性,常常被作者应用于表达某种情感的程度之深。例如:“我的狗儿并不关心热量来自哪里……它总是很温顺地蜷缩在我和灰烬上放着的柴堆之间,而我只好从它腿间把划着的火柴送到柴禾上,点着壁炉。我想,这应该就是能够撼动群山的忠诚吧。” 利奥波德借群山之厚重特点,比喻忠诚度之高。狗对人类的高度忠诚象征着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的关系,这种和谐的氛围为后文以整体主义生态观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基调。
山的巍峨险峻将山意象与艰难、阻隔之意相联系。《最高峰》中有一些描写山的片段。“冬天,山顶甚至也将骑士拒之门外,高山草甸被埋在厚厚的积雪中,连攀登上小峡谷的唯一山路,也被积雪封住了”,“夏天,这座山的情绪跟这里的生活和天气一样,变化多端。就连最迟钝的骑马者也同他的马一样,对这些多变的情绪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利奥波德将山拟人化,不管是山上多变的天气,抑或道路险峻等原因,使山成为了阻碍,山就是生态金字塔的象征。“人们继续向南,横穿过平原和平顶山,来到白山附近,伴随着这些出行工具的失效,这些社会阶层差异也随之渐渐抹去。最后,等到了‘最高峰,便只剩得骑马者统治世界了”,同一层次的物种具有相似性,随着山海拔的升高,人、动物、植物和土壤等数量逐层减少,这就是生态金字塔的概念。而随着海拔升高,不同高度所遇到的阻碍,便是自然界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才有了遍布山四处的“埋骨场”“坎贝尔的忧郁”“菜豆沼泽”以及隐藏在一座高峰较远一侧的“天堂牧场”。从这座“最高峰”我们也可以窥见利奥波德的生态自然观,在生态环境中,物种与物种、环境之间存有相互作用关系。
“尽管我有数次机会再访白山,然而到头来,我却没那么做。我不愿意看到,那些游客、道路、锯木厂和运载原木的铁路为它带来的变化。”然而,由于人类的占领,改变着这座山的面貌。利奥波德借山道出了生态金字塔,从生态学角度看,我们人类带来的改变异于进化意义的变化,它产生的影响,远远高于我们所想象或预见的。没有一种环境可以适应无限增长的人口密度,所有从人口密度中获得的收益,都要受到规模效应递减规律的制约。
而面对现状,利奥波德在《像山那样思考》一节中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生态整体主义方法论。
“然而,在这些显而易见、直截了当的希望和恐惧的背后,还隐藏着一层更深刻的含义,这含义只有山知道。因为它活得最久,见得最多,能够客观地聆听一匹狼的嗥叫。”
“只有十分愚笨的新手才感觉不出狼的存在,也察觉不到山对于狼讳莫如深的态度。”
“这样的一座山,看起来像是有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除了修剪枝条外,禁止他做任何其他的事情……我猜想,正像鹿群活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之中,如今,山也正同样活在对鹿的极度恐惧之中。或许,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因为当一只雄鹿被狼拖走后,三两年后,会有另外一头雄鹿取代它。而一座被太多鹿儿破坏的山,却用几十年也不可能恢复原状。”
山、狼、鹿群、人类,还应该包括空气、土地、水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人类错误地以为自己与生态处于同一并列关系,殊不知自己包含于生态这个大整体中。
人类应该如利奥波德所说的“像山那样思考”,把整个生态系统视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分析,不轻视每个生物个体的权利,而是把眼光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生存状态和长远利益,把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完整理解为保护环境的根本所在。这正深深地反映了利奧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土地伦理反映出了生态良知存在的重要意义,要求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从另一方面来看,生态良知则反映出了人们应该视土地健康为应该去担负起的责任。土地健康是其自我更新的能力,而资源的保护,却是我们应该理解和保护其更新能力所应该做出的不懈努力。
正如利奥波德所言:“从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似乎仅能带来危险。或许,这就是梭罗的格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野蛮是这个世界的救赎。或许,这就是狼的嗥叫所隐藏的含义,长久以来它早已为山所理解,但却极少为人们所知道。”
四、结语
利奥波德的生态观念自上世纪提出以来,其生态理念已渐渐成熟,各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也相应提出了生态治理的一系列措施。中国在不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习总书记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重要论述,旨在强调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环境保护高调前行的今天,《沙乡年鉴》中的生态思想对人类的伦理观、价值观和决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充分认识,树立起整体主义生态观,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切忌进入破坏环境、治理环境、再破坏再治理的死循环中。山和水都是自然的象征,热爱山水,重视山水的经济、伦理和美学价值,人类需要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美感,还世人一个山美、水美的地球。
参考文献
[1] 张丽.西方文学中的叙事意象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05):92(J).
[2] 利奥波德,著.舒新,译.沙乡年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03-144(M).
[3] 马园园.像山一样思考——《沙乡年鉴》的生态批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17):82(J).
[4] 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M).
[5] 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著.李涛,王智勇,译.增长的极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