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铁公示语英译问题与对策实证研究
2017-08-05潘艳萍曹钦琦徐坚俊
潘艳萍++曹钦琦++徐坚俊
摘 要:本研究实地收集宁波地铁公示语汉英文本语料并深入分析宁波地铁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接着对74位宁波大学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通过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宁波地铁公示语的英译问题主要是:语法错误、用词不准确、冗长生僻、译名不一致以及中式英语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地铁公示语译本并对公示语英译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地铁公示语 英译 问题 对策 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宁波地铁公示语英译问题与对策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宁波成为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无疑加快了宁波国际化进程,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地铁作为城市发展的大动脉,未来几年也将穿越城市周边区域。为更好的方便国际友人出行,地铁站及地铁上往往会有汉英双语公示语。但笔者在对宁波地铁公示语进行调查和研究后,发现宁波地铁公示语的英译存在着不少问题,使得公示语不能准确传达信息,甚至会引起国际友人的误解。
二、研究背景
公示语顾名思义是指在公共场合为公众提供信息指示,告示,警示的文字语言。汉语中与之相近的词语数不胜数,比如:标志语、标示语、标识语等。(刘季春,2016:303)目前国内对“公示语”一词认可度较高,由此笔者也采用了“公示语”这一标准术语。
公示语作为一种独特的应用文体,较之其他应用文体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这一点恰好符合当今快生活的信息社会时代。原伟亮认为公示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一种,仅仅运用寥寥文字或简明易懂的图标与文字结合的形式将必要而有用的信息直观的传达给大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帮手。(原伟亮,2007:68-70)由此可见,精准规范的公示语英译是何等的重要。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有关交通公示语的英译研究也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重视。王树槐(2012)对地铁集团公司提交的译文初稿进行了细致的评论,他认为现今地铁公示语主要有译文不符合习惯,冗复,名实不符,信息不充分等问题,并就每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原则,推动了地铁公示语的研究进程。池清(2014)以文本类型理论和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我国内陆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汉英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错误,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罗霄静(2015)对北京和青岛的交通公示语进行了全面分析,他指出北京和青岛交通公示语中存在着词语误用,中式英语,繁琐累赘,译文不一致以及漏译等错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虽然近年来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不断,但仍主要围绕地铁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展开,从目的语读者的视角看地铁公示语的英译尚无任何实证方面研究。因此,本项实证研究试图通过目的语读者对宁波地铁公示语英译情况的反馈,从目的语读者的视角提出宁波地铁公示語英译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目的语读者对宁波地铁公示语英译的反馈情况,以回答下列问题:
1.宁波现有地铁公示语的英译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
2.如有不符合的情况,那么其英译存在哪些问题?
3.针对宁波地铁公示语的英译问题,有什么较好的翻译策略能使最终的译本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
(二) 研究对象
参加问卷调查及访谈的为宁波大学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留学生,共74人。
(三)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由12组宁波地铁公示语译文组成,每组是同一公示语的两种译法,其中A代表宁波地铁站中张贴的公示语,B代表笔者完善后的公示语。该12组公示语译文对应五种错误,分别为:语法错误,用词不精准,冗长生僻,译名不一致及中式英语。
其中1、2两题是关于语法错误的,3、4、5三题关于用词不精准,6、7、8三题关于冗长生僻,9、10两题关于译名不统一,11、12两题关于中式英语。
本问卷设计的目的是研究已有地铁公示语英译和笔者完善后的地铁公示语英译,哪种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
2.访谈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结束后,对这些外籍留学生进行了后续访谈,以便在定量数据分析的同时,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访谈的目的是为了确认问卷中所列出的12组译文中的错误点属于哪种类型的错误,同时请受访者提出一些意见以及建议。访谈时间在10分钟左右,围绕以下问题具体展开:
(1) 此题你不选该选项的理由是什么?存在着什么问题?
(2) 这一问题属于哪种类型的错误?
(3) 对于这一公示语,你认为该如何表达更地道?
(四) 数据处理
本研究发出问卷74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
四、研究结果及讨论
笔者实地收集并详细研究分析了宁波地铁公示语语料,发现宁波地铁公示语的英译文本中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总结出宁波地铁公示语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语法错误,用词不精准,冗长生僻,译名不一致和中式英语五大问题。
(一)语法错误
在实地收集宁波地铁公示语语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英译存在着语法错误现象。地铁站自动售票机一侧有“禁止携带下列物品”这样一句公示语,其译文为“The Following Objects is Not Permitted”,其中的be动词是“is”,而其前面的名词则为复数形式,很明显的一处语法错误,应当用“are”。同样,地铁车厢内“灯亮铃响,请勿上下车”的译文是“Light on and bell rings,please do not get in or get off”,众所周知,灯亮是个动态过程,显然“light on”并不能强调这一动态过程,应改译为“No boarding or alighting when there is a flashing or warning chime”。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该类问题中受访者倾向于选择B,即笔者完善后的译文。同时,多数受访者认为笔者的译文在语法方面更严谨,使他们能够在匆匆行走的过程中抓住公示语中的重要信息点,而不至于产生第一种译法中语法问题所引起的不适感。
(二)用词不精准
众所周知,任何时候翻译任何文本都要高度重视用词是否精准,否则所传递的信息便模棱两可,甚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经过仔细核查,笔者发现地铁站中有不少译文用词不够精准。地铁站的标示将“上一站”译为“Previous Station”,而词典中对“previous”的解释为:You refer to the period of time or the thing immediately before the one t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as the previous one. 笔者认为此处应用“last”一词。
地铁站中“警械”的译文为“Policeweapons”,经查阅并没有该词,应改为“Police Weapons”。
较之语法问题,用词不精准这类问题中受访者的喜好却是不尽相同,受访者对于4、5两题中的两种译文的喜好各占一半。对于第3题,受访者则更倾向于选择宁波地铁站中张贴的公示语“Previous station”。通过进一步访谈,笔者了解到受访者们普遍认为“Last station”包含两种意思:终点站或上一站,这样会给他们带来困扰,因此此处还是使用地铁中现有的文本更恰当。题4是对“警械”一词的翻译,虽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选择笔者的译文“Police Implements”,但访谈发现多数受访者表示若A选项“Policeweapons”改为“Police Weapons”,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A,因为“Policeweapons”不是一个词。由此,该译文应改为“Police Weapons”。
由此可得出,公示语的翻译需要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很多我们非母语认为是正确的表达方式往往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扰或是他们不曾见过的词语。
(三)冗长生僻
公示语具有简洁直观的特点,这能吸引乘客的关注,但笔者在收集宁波地铁公示语语料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公示语太过冗长,匆匆而过的乘客不会将目光聚焦于此,还有的公示语中含有生僻词汇,不够直白。“周边相关信息”的初译中“Vicinity” 一词过于生僻,不够通俗易懂,改译为“Area Map”乘客便一目了然了。“避免衣物、鞋等贴近扶梯梯级边,防止鞋带、长裙围巾等被卡住”的译文为“Avoid clothing, shoes and other things closing to the elevator, steps, to prevent the shoes, skits, scarves are stuck.”此句本义是提醒乘客不要靠近扶梯边缘,因此直接译为“Keep clear of the edge”便足以。
通过统计,我们可得出现今地铁中张贴的英译文本太过冗长,而且一些词语的使用太过生僻,往往不能起到引人注目的效果。相比之下,笔者的译文则更为直观简洁。题7旨在提醒乘客避免衣物、鞋等贴近扶梯梯级边,防止鞋带、长裙围巾等被卡住,即不要站在扶梯边缘,地铁中的译本逐字逐句的翻译不仅冗杂还存在语法错误。受访者也纷纷表示公示语应是简洁且突出重点的。
(四)译名不一致
译名一致是符合地铁公示语语言风格的一大体现。译名不一致主要体现在同一类型的公示语有多种英译版本,让人眼花缭乱,况且公示语的英译与写作有着显著的区别,在写作过程中不断使用同义词替换体现出你的英文词汇量很大,而能自如的运用则说明你的水平之高。公示语英译的受众者是广大乘客,就不必如此去简就繁了。地铁站中对于“自动售票”有两种不同的英译:Automatic Ticketing和Tickets,筆者认为前者更贴切,更能突显“自动”二字。“当心碰头”和“小心碰头”两句意思相同,地铁站中将之译为“Warning Overhead Obstacles”和“Watch your head”,此处应统一采用后者,后者更简洁通俗。
据统计,题9中选项A和B选择人数相差不大。题9是关于“自动售票”一词的翻译,57%的受访者选择B(Tickets),43%则选择A(Automatic Ticketing)。在地铁车站中这两种译文出现在不同位置,这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不便。多数受访者认为A选项较之B选项太过正式冗长,正如自动取款机上的公示语都标明“ATM”,而非“Automatic Teller Machine”。据多数受访者的意见,还是译为“Tickets”较为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习惯以及期待。
(五)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顾名思义,以中式思维英译公示语,使得译文令英语母语读者颇为费解。中式英语主要表现在逐字逐句硬译以及过度翻译。宁波地铁站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实例。“紧急停车按钮”的原译是“Emergency train stop button”,很明显是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翻译的,其实“emergency stop”本身就含“紧急停车”的意思,所以不需要把“车”再翻译出来,这就是过度翻译。(罗霄静,2015:14)在地铁车厢中有紧急开门装置操作指引,其中有一步骤是“手动开门”,其初译是“Push door open by hand”,而更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译法应该是“Open door manually”.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受访者普遍采纳笔者的译文。题11表达的是“紧急停车按钮”,地铁中的译文(Emergency train stop button)只是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逐字翻译,73%的受访者表示“train”一词是多余的。题12表达的是“手动开门”,受访者认为选项A(Push door open by hand)和B(Open door manually)意思虽相同,但B选项的译文更合乎逻辑和习惯。
五、结语
汉英双语公示语作为指引英语读者出行的指南针,势必不该漏洞百出、闹笑话。 因此,做好宁波地铁公示语的翻译显得至关重要。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注重中西方语言表达差异性。语法结构不正确,用词不准确及不符合逻辑等问题将直接导致公示语译文意义模棱两可,深究其因便是译者没有足够重视并完美处理好中英表达中存在的差异性。因此要注重英语表达习惯和逻辑思维特点,选词时要精确无误,句子要简洁易懂。
第二,选择恰当翻译策略。在翻译文本时,要注重多种翻译策略的结合,可以直译、意译,甚至可以是音译(如地名)。最重要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最终的译文都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期待。
第三,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工具书以及英语国家已有的交通公示语。译者可以借用权威书籍作为翻译参照样本。其次,译者还可借助权威公示语研究网站等作为公示语英译的参照,避免译文中出现目的语读者不曾见过的表达。
双语公示语作为城市跨文化交际的心灵窗口,彰显的是城市接待国际来宾的待客之道。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双语公示语来擦亮和装点这扇心灵之窗,提高宁波地铁国际语言环境,尽全力营造“native”的语言环境,给英语读者带来身在异乡胜似故乡的全新体验。
参考文献
[1] 池清.国内公共交通领域汉英公示语翻译研究[D].湖南:华中师范大学英语口译系,2014.
[2] 窦卫霖,祝平.对官方口号翻译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09(5).
[3] 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 [M].第三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4] 罗霄静.交通公示语汉英翻译调研报告——以北京市及青岛市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翻译系(专业学位),2015.
[5] 吕和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1).
[6] 王树槐.地铁公示语翻译:问题与原则[J].上海翻译,2012(3).
[7] 原伟亮.汉英公共标示语的对比分析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