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

2017-08-05关若然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24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金融

关若然

本文将基于经济学视角,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作出详细的分析和综合论述。首先,本文回顾了互联网金融的历史沿革、阐述了中国互联网的业务模式、剖析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此外,本文还结合现实情况,详细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于当代经济社会的影响和挑战,指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支付宝、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火爆发展,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不断被推广,应对信息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步发展完善,且在功能上不断多样化。由于智能手机在短时间内的广泛流行,基于移动终端应运而生的一系列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从支付、转账到储蓄、贷款和理财业务,我们看到一个巨大的、依傍于互联网而存在的金融体系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便利着我们的日常消费。比如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标识,就表明了移动支付在北京的普及度之高——我和同学们在北京再不必携带现金和银行卡,只要一部手机就能吃遍所有美食小摊。然而日益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会对当代经济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现实状况如何?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如何构建一个全新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本文将立足这三个问题,基于现实背景展开分析。

现状

金融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近一个世纪来经济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自冯·诺依曼发明计算机开始,尤其是互联网逐渐形成以后,如何利用机器和互联网的力量来进行信息采集、数据运算,提升金融效率就成了一门崭新的学问,互联网金融也由此诞生。

从上世纪70年代互联网在美国出现开始,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就开始进行利用互联网来统筹、分析数据,以便更好地进行投资理财;随着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技术领域最有前景的部分,为了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在美国科技迅速发展的90年代,互联网与金融逐渐以一种更加紧密的形式结合起来,发展臻于成熟。中国则是这一行业的“后发者”,在短时间内追赶上了西方国家的脚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到2005年左右,传统金融业务一直在进行互联网化的尝试,这可视作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萌芽时代;从2005年到2011年,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互联网金融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这是中国互联网金融急速发展的“三峡时代”;2011年之后,大量新型互联网产品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极速前进的脚步逐渐放缓,开始进入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

在过去这波澜壮阔的二十年里,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模仿中创新,在竞争中学习,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之路,他们的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各不相同,整体上来看,可以分为支付平台、理财、贷款、虚拟币四大类业务。

支付平台的兴起始于大型银行的线上转账功能,在线上购物火爆起来之后蓬勃发展,其代表有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腾讯旗下的财付通、以及万达集团控股的快钱等。这类线上支付平台是传统付款方式的一个有力补充,使付款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便捷,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业务,

理财产品是传统商业银行的重要盈利点,由于欺诈性营销而广受诟病,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这一产业向规范化、透明化方向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服务主要包括线上购买理财产品(基金、证券、保险等)、线上购买股票、线上投资等等。这一类业务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萌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线上支付的广泛使用,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才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明星业务。

贷款业务是传统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此类业务的互联网化以借贷宝为代表,它们极力避开商业银行主攻的大额贷款市场,主要面向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征信贷款业务也是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具活力的一类业务。但同时应当注意,此类业务面临征信困难、抵押风险较高的特点。

虚拟币又称互联网货币,整体上来看,此类业务受到政策影响较大,因此发展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从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现状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虽然逐渐摆脱了对实体金融体系的依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改变金融业务的传统模式,互联网金融正在多元化进程中不断寻求突破。

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我国金融体系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其通过互联网对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影响,不断重塑着中国的社会形态,互联网金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高效、行业迅速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包容、开放的特质,并依靠这一特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在线炒股、自动存取款等业务的出现,让人们免去了奔波之苦;线上借贷平台、众筹的出现,更是解决了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的生产力。

当前,银行、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竞相升级转型,以银行业为例,一方面,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各大银行的存款、贷款、转账、理财、投资等传统业务,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业务内容也更加透明;另一方面,各大银行也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自身,寻求新的增长点,整个银行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况。

同时,广泛的影响力也意味着不可预料的新风险。目前,传统的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话语权还有待加强,这一新兴领域上的领军企业基本都是大型互联网公司。互联网领域变化日新月异,企业的更新率很高,由于互联网企业经营状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互联网企业并没有应对经济周期的经验,因此破产风险相对于传统银行要更大。要解决这些风险,需要社会舆论、公共政策的正确引导,更需要严格的监管制度。

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传统金融的转型升级,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等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互联网金融还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除了传统金融业固有的风险外,还面临着新的不确定性。

未來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非常重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发现并解决这些潜在问题,就是这一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首先是如何管制卡特尔和不正当竞争。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领先性与侵略性,我们就很难从法律角度规范约束关于垄断与不正竞争的行为。2014年,支付领域的某两家公司为了率先抢占软件打车移动支付领域的新兴市场,不惜做赔本买卖来换得更多交易量。随之而来的对于乘车者与驾车司机的各种补贴优惠券甚至让人们怀疑其可靠性。这样的现象是否涉及掠夺性定价?很显然,现在的中国法律实在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作进一步的调查管理、出台政策以及颁布具有法律效益的文件来建成一个具有严格规范的、积极迎合当今时代互联网金融特点的新型金融体系。

其次是如何制定行业标准的问题。比如第三方支付与移动支付虽然很便捷,但其应用领域仍仅限于小面额支付和转账。但究竟对于小面额的定义是什么仍然有待商榷。显然,类似的问题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作出规定,否则会产生交易“灰色地带”,脱离管辖范围。

最后是如何进行有效监管的问题。有些类似与当今的政治局面,当今的金融监管部门也应该严治腐败现象,尽量保持监管中立。监管中立是监管部门施行其职篚的基础,如果做不到监管中立就没有办法规范互联网金融体系。在监管中立的基础上,各个监管部门共同协作,协调处理复杂而多变的互联网金融问题,严格避免出现监管漏洞,避免有人“钻空子”,也避免出现部门虽多却效率很低的现象。

互联网金融自九十年代在中国兴起以来,经过几次大的转型,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它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金融的认知,也重塑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形态。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给中国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面向未来,互联网金融将在更严格的监管和规制下,向着更规范、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金融
甘肃“强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体系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探析
国家金融体系差异与海外金融资产投资组合选择
支持“小金融”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