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文化透支的冷思考
2017-08-04周蕾
周蕾
摘要:新媒体生态中,大数据、网红经济、网络文化消费等概念已成为与实体经济密不可分的网络市场。利益驱使自媒体人更加注重流量变现,其方式不仅是透支受众的关注度和黏合度,也是一种文化透支。本文从自媒体运营入手,分析自媒体视野下文化透支的现状及问题,对自媒体的健康发展提出反思。
关键词:自媒体;大数据;文化透支;流量变现
当前,以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为平台的自媒体成为网络群体化的主要阵地。一再被过度解读的网络文化成为受众的精神消费领域,从而实现了自媒体盈利。然而,文化透支在自媒体变现中还能走多远?社会影响将会如何发展?这将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自媒体的运行机制
新媒体给自媒体的运营提供了交互、多元的推廣平台,也强化了受众的网络文化消费意识。由于新媒体话语权的转移,受众连接度加强,而大数据挖掘和智能推送使群体规模又数倍扩大。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阐释了媒介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1]当自媒体成为受众聚集的最佳渠道时,文化就成为群体性的纽带,而文化本身附带的眼球经济则成为自媒体运营的重点和方向。
二、自媒体的文化透支
媒介形式的发展驱动着媒体的运营策略的转变,内容方和渠道方的博弈从未停歇。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垄断渠道的成本越来越高,内容优势反而更加凸显,文化透支成为利益最大化的传播载体。
(一)原生文化的透支:文化简化
根据《2016自媒体行业洞察报告》显示,主流自媒体行业中,微信公众号近2000万,用户数7.62亿参与阅读,今日头条6亿激活用户,日均7亿次阅读。[2]另据《中国自媒体内容创业数据及趋势分析报告》显示,多元的信息使得受众阅读呈“非需”和泛阅读特征,大众阅读兴趣集中点与自媒体创投融资的热点不对称。[3]因此,为了取得流量优势,自媒体将原生文化进行简化、消解,降低阅读门槛,用犀利的风格化表态代替严肃的论证链条,用丰富媒体混排代替传统的文体架构。
(二)新生文化的透支:网红经济
作为新生的文化现象,网红经济是现实生活中意见领袖角色的华丽转身,以各色网红脸谱影响受众对生活的认知。从芙蓉姐姐到Papi酱,从王思聪到张召忠,无论是审丑、娱乐、品味或是自嘲,网红经济流量变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多元性、物质性的现代人文化生活。然而当这种泛网红化运营链条都被玩透、看透之后,网红经济还能走多久?这样的新生文化有多少能被传承?这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问题。
(三)群体文化的透支: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是网络群体传播的一种。社群经济运营以自媒体为中心,将传统文化标签化。“罗辑思维”的成功使人们看到了自媒体的商业化社群运营经济。自媒体“新世相”也因“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等引发都市文艺情怀的活动挤占一线自媒体营销行列,成为一个让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自媒体。受众享受着网络社群带来的文化归属感,然而社群经济依附于流量变现的存在压力,使其自始至终抹不去对文化透支,这种为了存在而去透支群体文化的利益恶循环带有极强的危机性。
三、自媒体文化透支的冷思考
自媒体运营是消费社会的缩影,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其文化透支现象。一方面,相较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网络文化可汲取和探索的空间巨大,然而资本运作使得自媒体盲目透支文化热点,因此很难像传统文化一样长期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借助媒介优势,自媒体的膨胀壮大无法避免受众的质疑,其文化表述也容易走向偏差,使得虚假信息、谣言等借势而发,而目前对新媒体的监管却较为薄弱,一旦出现大范围的恶劣社会影响,有关部门不得不深思应如何控制、引导。再者,网络正逐步形成垄断,自媒体运营带来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总之,网络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媒体的文化透支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靖鸣,臧诚.传媒批判视野下媒介融合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4):93-97.
[2]TalkingData,研究报告,《2016自媒体行业洞察报告》[EB/OL].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485546.html,2016-06-19.
[3]企鹅智酷.2016中国自媒体内容创业数据及趋势报告[EB/OL].中国情报网,http://www.askci.com/news/hlw/ 20160704/10023237313.shtml,201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