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审美和创作者的灵感状态
2017-08-04黄靖康
黄靖康
摘要: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灵感的激发与捕捉十分的重要,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灵感状态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审美,可以说音乐审美与创作者的灵感状态密不可分。
关键词:音乐审美;创作者;灵感状态
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当音乐通过人的听觉时,人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感情倾入到或柔美或甜蜜或忧郁的音乐之中,这个过程中,人的精神会得到锤炼。音乐能够激荡人的精神及灵魂,孔子也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中往往能够表达现实人性,是乐音按照美的形式的流动,而美这种形式是在艺术家们的创造中产生的,文章就音乐审美与艺术创作者的灵感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讨论分析。
一、艺术创作与审美感染性
黑格尔曾说,有才能的人,在受到某种观念的感发、鼓励的时候,会立即在心中将这种观念转化为曲调、素描、诗歌等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当艺术家们某种感情被唤起之后,他们往往会使用色彩、线条、动作、言词、乐曲等形式将自己体验过的各种感情传达出来,进而感染其他人,这也体现了审美的感染性。艺术家们会在艺术形象倾注各种丰富的感情,读者在线上这些艺术作品时常常会被作品中蕴含的感情所打动,进而引发喜怒哀乐等情绪波动,这是所有艺术作品共同的特点,音乐作品也是一样,具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及审美享受。
二、音乐审美与创作者的灵感状态
艺术是审美的,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受到个人的生长生活环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影响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之处,这也就导致不同的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各不相同。音乐创作也是如此,不同的音乐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个人的认知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自然风格迥异。比如《黄河大合唱》创作时期,我国正经历艰难的抗日战争,国土沦丧,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战争中挣扎求生,光未然与冼星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主题,创作出《黄河大合唱》,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现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壮丽图景,是我国近代影响力最大的交响乐之一。《黄河大合唱》的酝酿与生成,凝聚着创作者的思想精华,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于母亲河的深厚感情,冼星海用自己的创作激情,播种出这一优秀的音乐作品。1938年11月,抗战正经历十分紧张的时期,武汉沦陷,光未然经过壶口瀑布时,折服于黄河的惊涛骇浪以及船工们的不屈的精神,产生创作的灵感,完成了《黄河颂》这一首长诗。此后不久,冼星海与光未然见面,听到光未然朗诵的长诗,激发起他谱曲的热情,经过长达12个昼夜的努力,《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一气呵成,正是这种入神的状态,展现了这一音乐作品最高的审美晶界。可以说,将人从繁琐的纷扰中解脱出来,获得一个全新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是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这个过程中艺术欣赏者与创作者达到一种纯净的心理状态,艺术美感达到极致。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唯物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提到灵感问题,他认为想要成为伟大的诗人必须要有疯狂的灵感。现代科学家将灵感解释为“人脑对部分无意识信息进行再加工产生的”,也就是说灵感思维是在人的潜意识中发生的,是人物的潜意识与显意识相互交融的结果。
虽然灵感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创作者却能够意识导致自身创造性努力的方向,正是这种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目标,才能够充分的激发创造者的欲望,进而向着这个方向进行努力。心理学上将这种目标的形成过程称之为“优势灶”,这一过程中人体的神经细胞对于外界刺激的敏感性提高,能够将这些刺激累加保存下来,优势灶的建立,使得音乐创作者对于局外的信息十分的敏感,通过这些信息能够解决艺术创作中的各种问题,最终促进艺术创作的成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无意识表现了创作者的心理定势,即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生活经历中产生的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它沉潜在创作者的心理结构之中,是一种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由显意识决定的。灵感的孕育触发过程中,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增强以及创作目标的明确,通过有意识的运用各种无意识思维,培养一种适合灵感产生的条件,使得无意识的思维活动取得一定的突破,最终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音乐创作者只有具备令自己满意的灵感状态,并能够及时的将自己忘我的熔铸到音乐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才能够将稍瞬即逝的灵感转变为音乐作品,最终创作动人心弦的艺术,为读者带来审美感染力及审美享受。
三、结束语
创作者的灵感状态与音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审美感染力密切相关,一个艺术创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灵感状态,善于捕捉生活之中各种微小的细节,才能够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当创作者全神贯注的投入到灵感捕捉之中,带着一定的目的性参与艺术创作,才能够创作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廖幸瑶.声、音、乐的审美维度[J].深圳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2]吴格妮.“意义”为何 “深度”如何——评《古典风格》及《音乐哲学》[J].出版广角,2017(08).
[3]黄祖平.论音乐中的“字谜”结构思维[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04).
[4]邓韬.大管哨片的制作以及工具使用分析[J].当代音乐,2015(23).
[5]龚瑛.浅议琵琶曲<龙船>[J].音乐时空,2015(23).
[6]刘也愚.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黄河之声,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