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萨洛特《童年》中的心理描写
2017-08-04李欣
李欣
摘要:《童年》是娜塔莉萨洛特八十三岁高龄时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其中新颖细微的心理描写使其不论是在自传领域还是在新小说界,都拥有独特的价值。作品除了继承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派的内心独白之外,萨洛特首创的“萨洛特式的心理描写”——“潜对白”也给它打上了独特的烙印。
关键词:《童年》;萨洛特;内心独白;潜对白
一、萨洛特与《童年》
娜塔丽·萨洛特(Nathalie Sarraute,1900—1999)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及理论家。出身于俄国一个犹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离异,却酷爱文学,为我们留下了《向性》、《陌主人肖像》、《怀疑的时代》、《行星仪》、《童年》、《天象馆》等一系列心理作品。她继承了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并创造了“对话与潜对话”这一艺术形式,用反传统、反文学的方式把人们曾经预感过却从来没人系统表达过的变形虫式的心理活动描绘了出来。她穷尽毕生的精力去寻找合适的词语来界定这个未知的世界,是当之无愧的“法国文学界的居里夫人”。
萨洛特在八十三岁高龄时仍笔耕不辍,写下了《童年》这部自传体名作,作品展现的是她幼年时内心的两个自我之间,或者说是同一种意识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对话,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通过描写作者内心的踌躇、疑虑,未成形的意念等来描写继母和女儿之间的微妙关系。自传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颇富独特艺术价值,具有歌德所说的“半史半诗”的文本特征。一般都以第一人称回忆往事,回忆录中事件清晰,人物具体,时间详细,然而萨洛特的这部自传却别出心裁,摒弃一切传统的东西,既没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没有线性的时间,不难想象,出自于一位杰出的新小说理论家和实践家手中,自然不可避免的会深深地打上新小说的烙印,所以,它有的只是一个个如电影镜头似的片段和新颖细致的心理描写,其对话体的特色更是史无前例,这便也恰是这部自传的独特之处,让人耳目一新。本文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内心独白的前奏或曰“潜对白”分析作品中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二、《童年》中的心理描写
(一)内心独白
与传统作家描写内心独白的方式不同,萨洛特在《童年》中将作者隐身,采用意识流方式来直接呈现,读者需要从人物的内心独白中去拼凑出人物的性格、身份、外貌等,这种内心独白既有人物的思考,也有回忆、猜测、揣度等心理状态,是人物真实的内心呈现,是萨洛特一直所追求的“向性的真实”。
内心独白在作品中无所不在。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这样不仅能满足读者理所当然的好奇心,而且也可以解除作者难以避免的顾虑。通过这种方法,读者一下子就进入了人物的内心,完全处于与作者相同的地位,而且可以达到一种深度,在那里再也没有那些方便的标志可以让读者借助来构造人物了。一直到小说结束,读者就始终浸沉在一种“如血似的无名物质中”。
?Cela me désole dimposer ce désagrément à cette personne si douce et si patiente,de risquer de faire de la peine à mon père...Mais je viens de loin,dun lieu étranger où ils nont pas accès...Me conduisant comme un faible petit enfant je consentais à avaler ce morceau avant quil soit devenu ?aussi liquide quune soupe.??
关于童年时咽饭食要嚼碎成为?aussi liquide quune soupe.?“像汤一样的流质”而受到其他家长的嘲笑、责难、排斥、不理解,作者心中的委屈、坚持、守信……种种意识像水流一样汩汩流出,时断时续,读者可以真切深刻的感受到这种细腻微妙的心理。
(二)潜对白
潜对白是萨洛特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更加深入细微的探索,是潜而未发、伏于内心的内心独白的前奏。作者善于用自己灵敏的触觉去捕捉人物内心那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卻又用欲说还休、暧昧不明的词语去暗示作者的真正意图。从《童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潜对话所发挥的神奇作用,既折射和暗示出了人物曲折微妙、模棱两可的心态,又预示了某种可能的发生。
《童年》的开篇便是潜对话,是作者心中的两个自我在对话,或者说是同一个意识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之间的对话。仅举一例:
?- Alors,tu vas vraiment faire ?a ? ? Evoquer tes souvenirs denfance ?… Comme ces mots te gênent,tu ne les aime pas.Mais reconnais que ce sont les mots qui conviennent.Tu veux ? évoquer tes souvenirs ?… il ny a pas à tortiller,cest bien ?a.- Oui,je ny peux rien,?a me tente,je ne sais pas pourquoi …?
仅从对话,我们便可以清楚的看到感受到作者决定写回忆录前的迟疑、顾虑、担忧、矛盾,意识的流是断续的,杂乱无章的,所以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思索也便是欲言又止的,省略号便恰当的表现了这种杂乱,断续,所以“潜对白”也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可以说,这是“潜对白”的一大特征。
内心独白总是采用第一人称,读者会非常有代入感,会很容易的参与人物的经历和感情,感同身受,甚至与作者统一。而潜对白是两个第二人称的互动,变形虫式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这种叙事角度的穿插,相互补充、相互修正,在一来一去之间,人物心理的暗流会一一呈现。《童年》中的潜对白运用第二人称表述,这样一来叙述者和主人公之间形成一种坦诚相见的真实感,主人公容易卸下心防,将内心深处的感受娓娓道来。比起其他自传的第一人称来说,这种反传统的形式则更加真实自然、真情流露。
当读者翻开《童年》,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种对话的氛围,由于作者的隐身,读者会心存疑惑,一头雾水。内心独白与潜对白的穿插使用,使得读者不得不带着思索,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体会作者欲说还休的本意和主人公断断续续的“心理流”。这样一来,读者就成为了第二作者,阅读就不是消极的,而成了积极的活动,读者由不可接受性到可接受性之间,开展了一系列的思考,生产新信息活动,重组思维,建构新的思维结构,使自己的创造与作者达到统一。
就像萨特曾经称赞的那样,萨洛特是“把一种能超越心理学而在人类存在本身中达到人类现实的技巧,发展到了最高顶点。”。萨洛特在对于文学的贡献功不可没,她不仅为“新小说”提出的一些可贵的文学创新理论,还创新了内心对白的表述方式,继承与发展了意识流,最重要的是开创了潜对白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不但丰富和充实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宝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文学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她的出现和发展是现代文学史上浓妆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去品味,挖掘和珍藏。
参考文献:
[1]Enfance,Nathalie SARRAUTE,Gallimard,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