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色彩表现的教学思考
2017-08-04张强基
张强基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的教学也在进行相应的探索和改革,这不仅因为设计色彩教学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因为涉及色彩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和设计水平。设计色彩在设计领域被称之为第一视觉语言。视觉艺术要求具有感情化和理论化的支持,色彩表现应具有感情并能与思想进行共鸣,同时色彩所隐含的丰富寓意应具有传承性,人类在色彩创作中的图形表达并非是单一的,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应在实践中得以保存。色彩装饰性与象征性往往能够通过作品直接显示出来,这一点也阐述了色彩的直观性。色彩构成表现力是丰富的、具有感情的这一点在中西方色彩发展史上和色彩认知度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直观性;象征性;装饰性
设计色彩基本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感情符号与精神依托是重中之重,设计色彩作为一名专业课程其物质材料是色彩表现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色彩作品在思想和造型方面都有特殊的造型艺术手法。色彩丰富的表现力能产生感情的外在张力,这一点在高校教学中往往被重点强调,能为创作者与观赏者心灵间产生一道互为沟通的桥梁。
一、设计色彩表现的直观性
设计色彩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之一,这一特点使其具有直观性的特性。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内在要求有具有很强的共性,例如在色彩课程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外在对象或许是一致的,但画面表现元素、色彩、表现方式都是千差万别的,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创作者本身感情因素的加入。色彩创作中也包含文学的媒介,对历史题材的绘制就充满文学性,他能够使观赏者通过作品的认知自主进行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符合自己感情基调的形象与画面。如文学作品当中的话剧题材,其语言简练、场景简单,故事情节简短而具有时间的关联性,这种艺术的处理使观众能自主联想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例证表明艺术创作题材的不同有的外在差异,也存在内在的感情表达的一致性,这些都表明了色彩创作于设计都有其直观性的特征。
二、设计色彩表现的象征性
设计色彩不能脱离色彩本有的色相与色调,但色彩的不同能够引发人们心理的色彩感知,使得色彩表现具有明显的象征性。象征性最直观的体现往往存在于传统色彩运用,例如:中国红在中国表喜庆、激情、热烈,而在其他国家同样的色彩,理解可能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色彩能够激发学生去产生联想,在历史进步的潮流中,不同地区及民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都会存在某种差异,这也预示着色彩在艺术创作中象征和寓意都存在着差别。例如:藏传佛教唐卡绘制的色彩运用更多偏向于纯色的表现,尤其是藏青色、红色、黑色运用较多,相比较汉传佛教的壁画主体色调更偏向于黄色与红色。相比较而言其他国家宗教壁画的色彩运用也存在着具体的差异,如伊斯兰教更注重与绿色和蓝色的使用,并给予只美好的寓意,绿色代表生机、和平、成长,蓝色则代表广阔、深远、宁静之意。在色彩设计相关课程中教师应加强相关知识与内容的讲述,使得学生了解设计色彩表现的象征意义并加以运用。
三、设计色彩表现的装饰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色彩运用的装饰性日益突出,装饰性色彩是将外界的色彩加以转换及处理,是符合美学基本要求而产生的装饰性特征。色彩的装饰性区别于色彩的象征性、直观性和真实性,能够打破自然色彩常规局限从人情感出发,是以理性化为创作手法结合浪漫主义情怀而产生的美学感受。美学法则与形式感直接影响到色彩艺术创作风格和创作手法,在课程学习中学生所具备的审美能力是关键的因素之一,能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创作装饰性效果表现的优劣。艺术设计课堂中应多地借鉴中国传统民俗作品与传统艺术作品的色彩运用,在中国民间艺术彩装饰性色彩佔据主要地位,其结合简练、古朴、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塑造对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特征。例如:中国传统的水墨韵味讲究墨分五色,笔意讲究空灵与洒脱,画幅当中大量的留白给人以联想,也是装饰性手法的运用与体现。如中国的传统五色有着自身的理论系统,中国的红色代表的吉庆与祥和,黄色与金色则寓示奢华与高贵,也是财力与身份的象征,我国民俗文化及传统艺术都极力的追求色彩的寓意与内在特质,追求单纯色彩于强烈色彩的相互对比,以求达到装饰性效果展现。
中西方思维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色彩运用的差别较大,使得我国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和区别。设计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能表现情感的方式之一,设计色彩表现是具有感情化的因素,能够使得观赏者产生心理与情感的相互共鸣,同时色彩艺术又是本土文化韵律表达的外在表现。在全世界文化大融合大交流的前提下,当代教育应立足于国家自身民族文化及意识形态来进行色彩设计的艺术创造与艺术表达,发挥中国设计色彩重表现、讲情感的表现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然而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应当吸取西方绘画的优点来完善我国设计色彩教学的不足,提倡拿来主义的辩证思想来进行交流与学习,为东方色彩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条件和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涛.中国画论论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商务印书馆,1982.
[3]张道森.中外美术对比发展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4]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5](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商务印书馆,1979.1.
[6]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1.6.(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