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

2017-08-04姜洁刘乃维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视点局外人象征

姜洁+刘乃维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运用独到的“局外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面对历史大变局下,以徐福贵为代表的中国底层百姓一生中的坚韧和无奈、求生意识与苦难意识。其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有力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勾勒出历史背景下的世情百态以及留给读者探讨的多元化主题。本文将以作者角度分析论证《活着》的艺术特色,并结合阅读感受与文本内容加以解读。

关键词:“局外人”视点;象征;主题多元

一、“局外人”视角的独特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但凡拥有独特视角创作的作品都会在文学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活着》则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对故事加以叙述。小说中的“我”是一位民间采风人,偶遇到主人公老者福贵,客观地以“零度写作”的叙述方法再现其所述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少爷福贵挥霍无度败光家产从地主变为贫农、气死父亲之后,心生忏悔继而发生转变成为了一个有醒悟与改变的人。在他转变的人生中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以及外孙接连死去,而他则是以一个目送的姿态去见证世事变迁,不失坚忍地活着。整个叙事的主导是福贵,他在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而在叙述的关键处不时穿插“我”的见解与体会。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于这个故事,不至于产生单纯以福贵的角度叙事而出现的牵强与虚构之感,进而增加了故事本身的客观存在的特征。

此外,“局外人”的视角更有利于架构一种历史空间,让读者不至于产生一种疏离感。进而在浓厚的历史感、时代感中深层探讨生与死之间,互为依存的复杂关系,以及发掘人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性。从而使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内容更加富有底蕴、引人思考。此外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可以此激发出悲悯这一主题。“局外人”视角的另一个好处是以小见大,借一个时代的缩影来管中窥豹,以个体来展现整個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百态,而历史感也是由此而来。

二、象征意味的叙述方式

余华在《活着》的全书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连接文章主旨与内容的桥梁,作者在不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对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引导,便是象征的精髓。而在《活着》之中,余华的象征手法深谙此道。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①在这一段原文中,作者以景物变化的描写象征着生与死的相依、不可割裂以及命运的不可把握,进一步勾画出《活着》的一个内涵: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生与死的命题,本身便是哲理性非常的哲学命题。这种哲学命题的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的传达,一般都是以隐性表达为主,毕竟文学不是哲理书,艺术性还是要保证的。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对于生死命题的处理上以景物的变化来形容生死相随的状态,隐性而深刻地借对景物的陌生化处理将读者引入到了一种哲思的环境中。这位读者深入思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接下来的叙述做好了铺垫。可以说,这种象征的应用是教科书式的运用。在不点明内涵的前提下,成功主导了读者的思维,可以说这种稳扎稳打似的象征,是余华最大的特色。

三、回归人性的本质探讨

关于余华《活着》的主题,因诸多论文的多方面解读,这里就不加以赘述。但从主题入手,其中所反映出的余华对于人性的挖掘主要有三个特点:

其一是为活着而活着的生存本质回归。余华以福贵困苦的一生经历显然已经告诉了我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这是在历尽了世态炎凉之后的对生存的思考,也体现了由个体的思考进而转向集体的本质反思的独特方式。

其二是人性中的善与恶的转变与相互依存。福贵的由浪荡公子到淳朴坚忍的农民的转变、春生的忏悔、造成有庆死亡的原因都体现了这一主题。

其三是余华主旨表达中,独到的生命意识、生存哲学及人道主义关怀。这些本质元素的加入使读者对主人公的受难进行了深入思考,面对苦难,读者从小说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忍耐力量的强大,学会了如何面对苦难,更看到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以上独特的主旨表达,也使得余华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挖掘更为深刻有力,同时,对于文学中的人性挖掘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四、结语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优秀的先锋文学作品,却一改先锋文学特有的晦涩留白式的叙述,使叙述更加朴素、冷静。虽然作品自身与当今读者之间会有时代的隔膜,但其独到的视点叙述读起来能够冲破时代束缚仍然能够引起内心的触动。其特有的进行对人性共性的探讨至今仍能引起共鸣。书中随处可见的象征手法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多元化主题。面对苦难而萌发出的求生意识、坚忍顽强的人性特点,以笑的方式哭,向死而生。

注释:

①余华.《活着》.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点局外人象征
儿童保护没有局外人
微视点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环境视点
寻找新的视点
做自己的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