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虹影《饥饿的女儿》中的“饥饿”意识

2017-08-04李洋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9期

李洋

摘要:《饥饿的女儿》是英籍华人女作家虹影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围绕出生在1962年大饥荒灾害最后一年的幺女六六的成长历程来进行叙述,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六十年代的重庆以及解放后的时代。小说中展示出主人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的窘迫,这样的成长背景潜移默化的给作者带来了“饥饿”的苦难意识与创作情结。这种对于饥饿的意识,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精神方面的饥饿。

关键词:饥饿意识;物质饥饿;精神饥饿

一、物质饥饿【生活(房子 食物 穿着)】

首先,虹影将写作视角定位在一个18岁女孩六六身上,用第一人称进行故事叙述。小说的开头六六已经将近十八岁,是一个身心发展稳定的女孩。出生在1962年是那个特殊的后自然灾害时期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出的重庆,生活在南岸,一个藏污纳垢到处充满着贫穷和肮脏的贫民区。六六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所见所闻所感不仅仅影响着她的身体成长发育,同时还將这些作为标记烙印在这个女孩的精神世界之中。小说中详细的叙述了六六和她的家人所居住的小阁楼的构造,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居住的拥挤和黑暗:她和四姐的床铺仅用布帘相隔,甚至于还要忍受四姐和男朋友半夜起床解决生理需求;六六对于所喜欢的寄托了她美好青春时期感情的历史老师的无意间的家庭拜访,担心的还是自己简陋狭小的房间是否会对这些小情事有所损害;历史老师赠送给她的书本也竟无法大方阅读,藏于秘密地方生怕叫人发现。这样的侧面正面描写几乎在小说中随处可见,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拥挤感对于读者来讲,就仿佛置身其中而无法痛快呼吸。

其次,虹影对重庆南岸众人的生存坏境的写实描写也透漏出鄙视和厌弃。小说中作者所化身的六六虽然生活在这里18年,但对这个所谓的家乡却没有丝毫的喜欢与赞美,想要远远逃离。但却深受家庭亲情与神秘身世的牵绊。一方面,身处在社会底层的家里,父亲由于视力不佳的原因无法做活,母亲为了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不得不到江边、到工厂、到货船挣钱养家,这些粗重的活计早已将女人的柔气、母亲的温暖默默消耗掉,代之的是被六六比喻成猪的粗糙的母亲形象,厌恶之情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南岸的肮脏的生活环境也一次次不同程度的对一个花样年纪的少女带来冲击。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虹影对贫民区厕所的描写,构造简陋,蛆虫满地,来上厕所的人们言语污秽不堪,对六六而言,每次上厕所都需要计算好时间,否则排队就要消耗许多。

第三,在《饥饿的女儿》中,“饥饿”也明显的体现在食物短缺之上。六六出生在1962年青黄不接的饥饿年月,在娘胎中胎动就少,出生之后食物的贫瘠,导致营养不良,因而对美食十分向往,例如:六六愿意为了一碗红烧肉给那些欺辱过她的人跪着作揖。六六年满18周岁生日时,养父偷偷给了她五角钱,她思前想后买了两个大肉包作为自己的成人礼物,即使这样的礼物是留给不记得自己生日的母亲的。这样的环境下六六身体饿的瘦骨嶙峋,饥饿如同她的灵魂一般无时无刻不徘徊在六六周围。家庭条件艰苦,衣衫褴褛,小说中六六历史老师对她的注意首先就在六六破烂的衣服,一看就是穷苦人家的小孩。这样的暗示比比皆是,饥饿的氛围中塑造了正是花季少女的青春时光的主人公,六六深刻的体验着来自生活的压力。这中“饥饿”的情感长久的盘踞在她心中,无法解决也无法安抚,唯一可做的就是忍耐着、偷生着。

二、精神饥饿【教育、感情(渴望亲情、爱情)】

如果说物质条件上的“饥饿”对六六来说还是可以忍受的,那么精神上的匮乏则会一点点吞噬她的意志。小说一开头便以“我”的口吻说明主人公对生日的忌惮,也呼应了后面对自己身世之谜不解的情节叙述。作为私生女的生活在谜一样的家庭之中,和大姐的身世相似但却无法进行心有灵犀的沟通。此时,六六遇上了自己的中学历史老师,两人交流沟通之中给了六六极大的满足,老师的欲言又止也增添了人物多重经历的可能性。与母亲少有亲近,养父对自己又有隔阂,兄弟姐妹鲜有关心,而这些六六都在历史老师身上产生了寄托。老师不仅是亲情友情的代表,更是青春少女幻想懵懂爱情的主人公。十八岁的六六渴望沟通、渴望交流、渴望理解、渴望读书等,这些情感的释放都存在于历史老师身上。小说中,历史老师多次赠送给六六书籍,六六汲取文字纸张间的知识产生共鸣,聊以慰藉生活中所缺少的物质资料。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教育的“饥饿”所导致。度过了极度困难特殊的历史时期,重庆南岸皆是底层的劳动人民,文化程度底下,在物质条件不足情况下,追求精神的满足、追求教育的积累显然是空中楼阁。六六敏感的性格注定与他人不同,全家人对她的身世都三缄其口,随着小说故事的发展,六六一步步揭示出自己的出身——拥有两个父亲。亲生父亲无法履行照顾她的义务,养父与她的隔阂造成父女感情的缺失与冷淡。历史老师的出现一定意义上也是扮演类似于年长者的角色。六六这样一个缺少男性关怀的少女,对异性感情的饥饿也达到了痴迷的境界。她阅读老师给她的生理书籍,害羞脸红,将自己的身体也交给了寄予她多重情感的男性老师之手。精神的饥饿是物质饥饿的深层次表现,两者围绕“饥饿”呼应了小说的主题。小说最后六六考试上学,义无反顾的离开了重庆离开了感情淡漠的家庭,追求自己的生活。回乡探望的事情也仅发生过一次,这样的远离实则是一种逃避和不愿面对。

三、“饥饿”的影响

虹影《饥饿的女儿》这部小说,不仅讲述了六六这个女孩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是作者努力挣脱生活压迫、追求新生、最终成为女作家的成长历程。小说中,虹影大胆叙述自己的真实故事,丝毫没有对自己私生女的身份产生自卑心态。相反,正是这些特殊的经历才成为作者日后文学创作的不竭的源泉。六六渴望读书,渴望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里,唯有读书唯有知识,才能灌溉六六贫瘠的内心世界,而这些也正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六六一生都想要摆脱的“饥饿”早已成为一个标签烙印在她的人生之中。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饥饿”的经历,对作者来说早已不是苦难的过去,是一生都在掘取的财富。

虹影的这部自传体小说也是女性写作的一种继承与突破。传统的女性写作相对于男性写作来说,更加注重对女性个人经验的叙述。在《饥饿的女儿》中,虹影化身六六,用冷静的类似于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饥饿的年代的生活经历。但另一方面作者也透过主人公六六的视角关照了整个六十年代重庆底层社会劳动人民艰难的生活。嘉陵江上来往不停的船舶、阁子楼里杂家住户的日常矛盾、集市上的热闹与肮脏、公共卫生间的污秽与赤裸等等,都是作者对时代、对社会的淋漓尽致的描摹和揭露。虹影从这样的地方走出来,六六从这样的地方积累寻找新生的力量。作者用冷静深刻的笔触刻画出时代的特有的画卷,实现了情感的宣泄,表达了生命的追求,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虹影.饥饿的女儿[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4.

[2]谢友顺,虹影.应该恢复被迫失去的记忆——虹影专访[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88.

[3]刘再复,虹影.双重饥饿的女儿——饥饿的女儿·序[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