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作为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的超越

2017-08-04王玉沿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超越实践

王玉沿

摘要:传统意义上认为马克思哲学可以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部分。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超越之处并不在于这两个部分的理论阐述,而是在于建立以实践作为哲学的首要概念的体系,而且是开放的系统。马克思哲学的精髓在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建立。

关键词:超越;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狭隘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自身思想也有不断变化的过程,是活生生的有机体。马克思开始活跃于青年黑格尔学派,后来成为“忠实”的费尔巴哈论者,两者的思想是马克思理论的来源毋庸置疑,但是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处是从根本原理上的超越,在于建立以实践为核心和首要概念的体系。

一、马克思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新在于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之前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从而是旧的唯物主义。但是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理解有片面性。

在马克思哲学之前的唯物主义并不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比如费尔巴哈的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内核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说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形而上学的哲学,费尔巴哈确实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且反对其理念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过“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在1944年的《神圣家族》中也提到过其是与人道主义吻合的唯物主义,区别于机械唯物主义。这样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便失去其立論的依据,新唯物主义不在于和旧唯物主义等价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创新。

二、马克思哲学与狭隘的历史唯物主义

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超越在于其实现哲学关注从自然界到社会的转移。这样的理解也是不深刻的。

西方哲学的源头肇始于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学派,早期希腊哲学包括南意大利哲学等关注的中心是本源论问题,早期的哲学关心宇宙的来源和演变的规律,到巴门尼德哲学实现了本体论转向,从而在深一层次上推进哲学的研究。这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生产条件所制约的。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科学和技术的质的飞跃,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没有问题,但是在人文科学领域又走向了唯心主义的避风港,幻想着创造历史的“英雄”,还有“爱”,费尔巴哈的哲学就是如此。这是由于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水平所导致的,同时费尔巴哈的哲学对社会的关照也有其合理性,并不能在这个意义上,便宣称马克思扬弃了旧的唯物主义,这是一种狭隘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处在于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实践是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和钥匙,同时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便是建立在此之上。

三、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反对“直观的唯物主义”,认为旧的唯物主义就是从这种“直观”的自然存在出发,不能将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存在。(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的新哲学便是在于从实践出发,从“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同上)因此,马克思反对旧哲学并不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的机械化的旧唯物主义,而是指与意识相关联的感性对象的理解问题。

费尔巴哈的感性是一种自然感性而非实践,即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的实践内涵也有着发展的脉络。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马克思将实践定义为“人的感性活动”,“对象性的活动”,“‘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同上)这里的意思便是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不仅仅要将其视之为人的实践的对象存在,而且也包括人的感性的活动及其感性活动所造成的后果,作为客体的客观世界和主体的人之间是由感性的实践统一起来的,感性世界的变化和主体人的变化两者在现实的意义上由感性活动承担,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意义上才有现实的意义,从而不仅仅是客观性的存在。

人的实践包括感性实践,也包括思想上的实践。实践是实现实然到应然转变的现实桥梁,实现人类从有限到无限发展的阶梯。

应然是事物本质属性的规定,在其存在性意义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是事物成为其事物的内涵,这种内涵离不开人的实践,也只有在人的意义上才是对人有价值的,是关系型的范畴,只有满足人的客观需要的事物内涵对人来说才有实践的必要。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两者有不同,客观需要符合发展的规定。也只有对人的客观需要来说是有意义的事物,人在自觉甚至在自在的意义上才有实践的必要,虽然有时候一些实践是出于非必要的,在总的主体人的发展过程中,与客观需要相吻合的事物的规定性才是认识和实践的要求。从而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对实然否定的实践活动,具有了主体人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才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具有了现实性,当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固步自封的认识都在人类不断的发展中改变,被新的社会实践所突破,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这才是具有现实性的从实然到应然的发展。

黑格尔曾批判过恶的无限,马克思在实践意义上实现了对恶的无限的克服。恶的无限的致命缺点在于用有限的思维去勾勒无限,将无限定义为彼岸世界,而彼岸世界是一个宗教学概念,正因为彼岸世界的空虚飘渺才有了幻想的意义,人在对彼岸世界的幻想中投射的是人本质的异化,这正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的异化思想。人对有限的有限理解,导致了对恶的无限的幻想,这是由于处于异化社会关系中的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不仅仅有改变社会存在的要求,也有达到无限存在的现实基础,这个现实基础就是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对此岸世界的无限与此岸世界的有限的认识都是和人的实践条件息息相关的,同时实践也是将无限放置在有限基础上的逻辑和前提。因此,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的意义上便是实践发展的过程,实践作为发展的现实承担者和现实的发展潜能。

在另一层意义上说,实践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基础,因为客观世界与人的活动在实践意义上是一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两者是一个进程的两个方向,实践也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基础,因为人类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实践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和可以预见的运动,从而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理论的抽象。

总之,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和超越之处并不主要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狭隘历史唯物主义,而在于将实践概念作为整个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实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实践是马克思辨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心铭.“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2]陈正群.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解[J].社科纵横,2009(1).

[3]史瑞君.立足社会化的人类是马克思新唯物史观的新视角——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9(12).

[4]吴仁平.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J].学海,2008(4).endprint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超越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野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