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2017-08-04吕思莹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语义

吕思莹

摘要:人们用语言来传播和反映文化,不同的语言也就显示出了不同的文化色彩,中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对等也就必然会导致文化空缺现象。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用以交流和沟通的途径,在传递文化内涵,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相互了解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空缺现象,在中英文翻译中也鲜明的存在着。在此背景下,积极应对文化空缺现象所带来的翻译困境,促进中英文翻译的顺利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义是语言词汇系统中最能客观直接的反映语言特征和文化要素的部分,也是文化空缺现象在语言中的集中点,本文力图从这个角度出发,概括文化空缺现象的研究现状,对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文化空缺问题现有的和可能的翻译方法。笔者旨在为文化空缺现象、文化空缺词及其翻译进行汇总性研究,不寄希望于得到十全十美的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方法,仅希望能够构建出较清晰的脉络并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英翻译;文化空缺;语义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那什么是空缺?它指各个民族之间某些语言文化现象的缺失,包括语言空缺和文化空缺。语言空缺指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等语言符号承载的语义、文化信息的空缺。文化空缺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主体的民族性格、思维模式、意念感受、心理联想等的不同特点及其各民族不同的体态语及身势语等非语言手段的差异形成的空缺。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首次提出了“空缺”的概念,他用“偶然的缺口”来描述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对于“空缺”的讨论唤醒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并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中提到了“空缺”一次,他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时发现他们的民族语言中缺少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的对颜色的基础描绘。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在论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时提出了“文化空缺理论”。自此,对文化空缺现象的研究如火如荼。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对于文华空缺、文化负载词、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逐渐发展。20世纪80年代,谭载喜在他的研究《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一文中对词汇空缺进行了阐述。1990年,王德春在著作《汉语国俗词典》中试图对文化空缺和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1991年,张后尘在他的研究《语言学研究热点扫描》一文中指出: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可以发现,词汇空缺现象是相当普遍的。相关研究还有胡文仲的《英美文化词典》和《文化与交际》、吴国华的《语言文化问题探索》等。然而,国内在对于文化空缺和英汉对比性的研究上停滞不前,对相关翻译策略上的论述进展很小。

二、常见的文化空缺现象

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翻译文化内涵,这是翻译的基本,也是翻译的难点。语言文化内涵的不对应状况造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也出现了大量的 “文化空缺词”。根据英汉文化内涵的空缺程度,可以分为绝对空缺和相对空缺。

(一)绝对空缺

绝对空缺现象是指,在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中,有些词或句子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不到“文化内涵”与之对应的部分。如,基于民族生活环境而产生的词汇“黄河”“长江”“故宫”“长城”“泰山”“the White House”等,他们具有独有的文化内涵,在国外并不存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功夫、气功和中医是其所特有的一部分,对于西方而言是极为陌生的文化概念,在翻译和理解上也有着很大的难度。中国功夫也称中国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集防身与健身于一体的一种体育活动。有人将功夫翻译为“arts of combating”或是“martial arts”,这都不能明确表达其文化内涵。现在由于其独特性和不可译性,因此在翻译中多采用音译的方法“kongfu”。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为手段,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在气功中,有很多难以翻译的概念词,如“气”和“阴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功中的“气”指的是运行于经络之间的气流,因此如果只是简单的翻译为“air”,则与原有的文化含义相去甚远。现在在翻译时,也常常采用音译的方法“qigong”。

中医与西医属于完全不同的艺术体系,中医术语繁多,存在着诸如“阴阳”、“经络”、“穴位”、“气血”、“五行”等这样的在西医中并不存在的词语。又如在中医理论中的“寒”和“热”分别指代“寒症”和“热症”。如果只是简单的翻译为“cold”和“hot”,则只从表面上进行了理解而完全没有表达其实质。由于民族传统和社会生活的极大不同,以上这些在另一种语言中绝对空缺的词数量极多,这些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翻译起来尤为困难。

(二)相对空缺

相对空缺现象是指,在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中,能够找到 “文化内涵”与之相近的部分。虽然其所指的观念或事物在另一语言里同样存在着,但是二者的语义范围或文化内涵不完全重合,只存在一部分对等或相似,同样也存在着语义上的空缺。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中英文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汉族中,亲属关系经渭分明,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对于不同的辈分年龄称呼各有不同。而西方人在亲属称呼上则极为简单,并不十分强调辈分。如英文中的“uncle”可以表达汉语中的“叔叔”“舅舅”“姑父”“姨夫”“小叔”“伯父”“伯伯”等称呼,由此可见,两种语言中,其含义并不完全对等。同理,英语中的“cousin”没有明显的长幼内外男女之分,可以指“堂兄妹”也可以指“表兄妹”,并不完全對等。

此外,对于龙这一概念,中文中用“龙”,英文中用“dragon”,但是没有问题。但实际上,汉语中的“龙”象征祥瑞,是四圣兽之一,也可代表天子帝王、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根本不同于西方人心目中恶魔化、代表邪恶、象征恐怖的 “dragon”。近年来,这就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使用“Long”作为“龙”的译文的原因。这些都是在翻译中应特别注意的文化现象。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义
基于街景图像视觉影像语义分割的街区绿视率研究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形式
国内语义偏离的研究现状
语义搭配的辨识与修改
英汉“走” 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