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古典诗歌选修课分层教学策略浅探

2017-08-04王霜玲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分层教学中职

王霜玲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欣赏作为中职三年级的指定选修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策略。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探究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同时,发挥評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古典诗歌欣赏方面学有所得,提高古典诗歌鉴赏素养。

关键词:中职;古典诗歌;分层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是我校中职三年级的指定选修内容,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探究,感受作品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审美力,提升其文艺修养。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兴趣盎然,亦步亦趋,跟着老师领略古典诗歌之美;而有一些学生却心不在焉,兴味索然,很快就成为古典诗歌欣赏课堂里的“非主流”。这种情况正是中职学校学生学情的实际状况。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采用统一的教学要求和进度,必然会出现 “有的撑有的饿”的状况。因此,根据其实际学业基础和学力水平情况,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分层教学策略的主要思路是,将古典诗歌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探究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把握诗歌的意境;三是体会诗歌的声韵。这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对学生提出的三个层次的欣赏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提出学习要求、评价标准,一方面保证高层次的学生有学习探索的足够空间和高度,另一方面也保护低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基础和水平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探究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是欣赏诗歌作品的最基本要求。从知识体系的划分来说,掌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是“知”的层次,是陈述性知识。根据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的划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那种可以言传的知识。古典诗歌是历史的产物,是其产生的时代的思想感情,通过那个时代的语言文辞表达出来。欣赏古典诗歌,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文辞的解读,甚至深入去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从而准确知晓作品的意旨、理解作者的情感。正所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阅读一篇诗歌作品,最基本要知道作品写了什么人、事、物、景等,知道作者对其笔下之人、事、物、景的基本的态度,诸如爱、怨、褒、贬、怀、感等等。在学习评价方面,则提出相应以下三个方面的考察:一是正字音,知词义,熟读乃至背诵;二是识作者,知背景,懂得作品所述内容;三是解情感,明心志,理解作品所表达主旨。上述学习内容基本上是陈述性知识,知识信息确定,通过知晓和记忆的方式即可学习,因此教学的过程基本可以通过针对文本的教师讲授和学生查阅资料来实施。在教学中,这是对所有层次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把握诗歌的意境,是对学生古典诗歌欣赏的进阶要求。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作品,大都是意境优美,有独特的审美内涵。要领略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需要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虚拟再现于脑海之中。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意象,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特定物象所固定表达的某些情意,方能在欣赏中建构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缘景明情,体会作品微妙的情感表达。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之景,而是有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起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诗中之情,也不是空洞和概念之物,而是由景象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诗人的内心活动既千变万化,又细微幽渺,难以言传,所以在诗中借助特定的景物描写来表现传达。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是作品欣赏中不能忽略的一个部分,但是,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文字基础不一,联想和想象力有别,个人生活体验、审美经验、感受能力均深浅不同,在教学中难以强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整齐划一地抵达作品所表现之意境。学优的学生,在特定诗歌作品的欣赏中,沉浸其中,宛若身临其境,与诗人产生心灵共鸣、审美共振,情感激荡,心驰神往;而学力有限的学生,其感受能力、思维能力,不一定能细微地领略到作品意境的精妙精微之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要求。对于高层次的学生,侧重在研读品味,自主联想和想象,构建诗境,体会诗情,激发共鸣;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引导他们积累意象,逐步培养对古典诗歌意境的联想和想象力。

演绎诗韵,吟咏诵读,是古典诗歌欣赏中的高级境界。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声律,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有节拍、押韵,甚至平仄等规则。欣赏者吟咏诵读诗歌作品,在演绎节拍、韵脚、平仄等声律元素的同时,参与到作品的再表现中,在吟咏活动的带动下,身心随作品律动,体会作品的音乐美,从而更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达到这个欣赏层次,除了前面谈到的要懂得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外,还要求对作品的节拍、用韵等特点有所了解。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用来演唱的,或者本身就是歌词流传下来的,并非遵循音律规定而作,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如《诗经》的作品,大多数是四言体的民歌歌词,“二二”节拍,而且章节组织大多用复沓回环的方式,唐以前的五言古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拍,七言古诗则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拍,朗读这些作品时要把重点放在对韵脚和节拍的把握上,读出节奏美、韵律美。唐代以来的律诗,除了有节拍、韵脚,还会有平仄的讲究,虽然随着古今音的变迁,有些平仄已读不出来,不过有所了解,对吟咏诵读还是有好处的。词曲大多由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散曲中还有衬字,所以其格律比律诗更复杂,吟咏朗读时又需因词牌、曲调而异,掌握节拍,控制缓急,分阙处还要有适当的停顿。如,词中常出现的“一字领”的句子,不管五言还是七言,都要把领字重读并停顿。柳永《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对”字、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望”字,都要这样读。词中还有很多七言句是“上三下四”的读法,跟律诗是不同的,朗读时不可破了节拍。掌握一定的诗词声律知识,在朗读中根据作品词句声音中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处理音量、气息、语调的缓急、曲直,声情并茂,可在吟咏演绎中充分感受诗歌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中职学生并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字理解能力、情感体察能力、声音表演能力、甚至自信心、表现欲等等都会影响到这个欣赏环节的完成。分层教学中,这一欣赏环节不作为普遍要求,仅对在作品欣赏中意境把握到位的学生给予奖励成绩,激励他们去探究完成;对于没有吟咏兴趣或者朗读无法准确表现诗韵的学生,则不作要求。

在中职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的分层教学中,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因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设定分层目标。同时,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古典诗歌欣赏方面学有所得,提高古典诗歌鉴赏素养。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学亟需引进程序性知识[J].语文教学通讯,1998(06).

[2]李山林,张秀娟.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9(19).

[3]范琼.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法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分层教学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