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
2017-08-04张媚
张媚
摘要:《官场现形记》是清末作家李伯元(1867—1906)的一部代表作。晚清谴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小说全书六编,共六十回,集中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情况。
关键词:《官场现形记》;结构艺术;人物形象;思想内容
一、结构艺术
小说采用若干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蝉联而下的结构方式,虽不免于松散枝蔓,然亦能适应敏锐地反映社会人生的需要。白描传神,是其所长。衬以浙东水乡风光,江山船上的莺莺燕燕,构成相当逼真的社会风俗画卷。作家尤擅长于渲染细节,运以颊上添豪之笔,有入木三分之妙。第四十三至四十五回,写佐杂太爷的酸甜苦辣,极尽揶揄之能事。“跌茶碗初次上台盘”是一幕精心设计的人间喜剧。通过跌茶碗这一细节,将小人物受宠若惊的扭曲心态,描摹尽致。
小说还充分采用了夸张、漫画化的闹剧手法,尤喜撕破人生的假面。如浙江巡抚博理堂,自命崇尚理学,讲究“慎独”功夫,却偏有“叩辕门荡妇觅情郎”一幕好戏。《官场现形记》艺术上的缺陷是冗长、拖沓,人物情节间有雷同。
二、人物形象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最大特点就是写实性。人物数量多,不同类别的人物各有特征。胡适在《官场现形记》序里谈到,《官场现形记》所写官员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类型,不管来历如何、品级高低,各种情形的应有尽有。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如胡统领严州剿匪数回,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人物映带成趣。胡统领涎色贪财,昏聩颟顸,而又乔装张致,擅作威福;周老爷阴险势利,工于心计;文七爷纨绔阔少,风流自喜;赵不了寒酸猥琐,人穷志短;庄大老爷老奸巨猾,八面玲珑,都栩栩如生。
三、思想内容
“谴责小说”之名,最初是由鲁迅提出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描述清末小说的优点在于揭示当时社会隐藏的弊端和社会风尚的缺陷。但其缺点在与表达过于直接,缺少艺术加工,同时又夸大其辞以迎合当时读者的口味。因此有别于《儒林外史》这样的“讽刺小说”,称之为“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在刻画贪官污吏贪婪的本质时,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昏庸无能。南京候补官毛维新,号称“洋务中出色能员”,深得制台赏识,委他在洋务局当差,然而他的本领只有两样:一是能够背诵过时的《江宁条约》,二是会把鞭子剪成短发。南京候补道田小辫子,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干,给制台上了一个条陈。其中的三条是:一不准兵士“吃饱”,二把兵士的眉毛“剃去一条”,三给兵士“一齐画了花脸”。这种荒唐可笑的蠢材,难怪制台骂他“放屁”。然而位尊如藩台、制台者,也不见得比田小辫高明多少。如藩台施步彤,竟把“量入为出”、“游弋”、“枭匪”、“马革裹尸”,分别读作“量人为出”、“游戈”、“鸟匪”、“马革里尸”。堂堂的大清朝的官场就是被这些大大小小的昏官庸官把持着,怎么能够不走向衰败灭亡?
假如《官场现形记》仅仅只暴露这些贪官、昏官,它与那些只反贪官,不反清官,更不反皇帝的公案小说也就只能是半斤八两。然而李伯元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把他的笔锋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这个晚清的统治者“老佛爷”公开承认:“通天下一十八省,那里来的清官。但是御史不说,我也装作糊涂罢了;就是御史参过,派了大臣查过,办掉几个人,还不是这么一件事。前者已去,后者又来”因此她虽然有时也装模作样派遣钦差“查办”,而真正的意图却在于:“某人当差谨慎,在里头苦了这多少年,如今派了他去,也好让他捞回两个。”
钦差奉了“捞回两个”的“懿旨”,自然满载而归。朝廷上下卖官盛行,慈禧太后既带头公开卖官,又暗中受贿。比如贾大少爷的一次“孝敬”,就达十万两。她有两条“圣谕”:一个叫做“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一个叫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见晚清官吏的贪污腐败,崇洋媚外是晚清政府的国策所致。
这部小说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将社会各个角落暴露地充分而具体。思想价值是這部小说最大的优点所在:“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官场现形记》通过官场现状的题材,表现了复杂的阶级矛盾,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封建统治者与人民大众、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种种矛盾。从暴露的广度上来说,《官场现形记》可以称之为晚晴官场黑暗的百科全书。小说不再假拟一个子虚乌有的历史朝代,直言现状,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官场现形记》是一幅封建社会的官僚百丑图,曲妍尽态,呼之欲出。《官场现形记》也是一部优秀的谴责小说,极具诙谐讽刺的现实主义特色。
参考文献:
[1]王静,林纲.顺应论关照下的《官场现形记》敬语及其副语言分析[J].群文天地,2012(18):119-121.
[2]庞承强.《官场现形记》对近代小说现实主义风格的开拓[J].古典文学知识,2003(3):121-127.
[3]魏霞.探究《官场现形记》对近代历史小说的开创性作用[J].语文建设,2016(33):39-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