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辞游仙诗的价值及影响
2017-08-04朱玉纯
朱玉纯
摘要:以《董逃行》、《王子乔》等诗歌为例,阐述乐府古辞游仙诗的影响及文学价值,如促成反游仙诗产生、影响隐逸文学创作和同题乐府诗创作等。
关键词:乐府;古辞;游仙诗
游仙诗是中国古代道教诗词的一种体裁形式,其内容多为歌咏仙人、仙境,或是幻想遨游天地之景,而古辞游仙诗不仅为游仙文学中的审美倾向定型做出了贡献,保留了古代神话传说,还影响了相关文学题材、文学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一、促成反游仙诗产生
在求仙问道成为一股浪潮的同时,还有一些人对此并不认同,因而创作了一些反游仙诗,这是游仙诗泛滥促成的结果。在乐府古辞中,这类诗歌与游仙诗相伴而生,反游仙诗多言求仙之事缥缈不可寻,但现实社会中又有许多不如人意的事情发生,所以不如沉醉酒乡,聊以解忧。例如古辞《驱车上东门行》所言:“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1]889
古辞中也有消极中又带着积极因素的反游仙诗作品,如《西门行》中说“自非仙人王子乔,计会寿命难与期。”但作者并未因为难以预料的人生而心灰意冷,他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1]549以黑夜比喻未知的将来,告诉人们,虽然长夜漫漫,但我们仍然可以秉烛夜游,作者选择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积极寻找突破障碍的方法。
這类诗歌表现了古人在面对不可预测的命运和寿命时做出的不同选择,是追求虚无缥缈的成仙之路,亦或是纵情度日,虽然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这两种选择都是消极的逃避思想,但在古代却是为文人提供了一个放松心神的文学空间。
与此类似的还有古代文学中常见的隐逸主题文学作品。
二、影响隐逸文学创作
古辞游仙诗表达了渴望脱离人的自然生理条件和世俗社会约束的想法,《王子乔》叙说王子乔成仙后乘白鹿遨游四方,从此“三王五帝不足令”[1]437,自由的生活令人向往。这样的思想感情也影响了后代文人的隐逸情怀,为抑郁的文人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例如郭璞在他的《游仙诗》中说,“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2]157这便直接将隐遁山林和蓬莱仙山等同了起来。古辞游仙诗和后代文学作品中的隐逸情节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例如两者的都根源于对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场所选择一般都是高山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在精神境界方面追求清静无为等。虚幻的游仙与现实的隐逸就这样逐渐纠葛在一起,两者的界限逐渐模糊,时常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到了明清小说时期,游仙题材文学如《西游记》等故事中也加入了世俗伦常,现实主义文学如《红楼梦》等,故事的背后也有神仙在推动。
三、影响同题乐府诗创作
古辞游仙诗为后代作者提供了优秀的创作素材,一些后代文人想要描写的内容或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乐府古辞相似时,便会选择创作同题乐府诗,例如《王子乔》的同题乐府诗多属于此类,主要表达作者的羡仙之情。据刘向《列仙传》记载,王子乔出身高贵,是周灵王太子,他成仙的过程也是轻而易举,在他离开人间之前还回到家乡与亲友告别,很具有传奇性[3]60。在同题诗中,梁代江淹云“子乔好轻举,不待炼银丹。控鹤去窈窕,学凤对巑岏。”[1]438高允生谈论自己关于修仙的看法,说“仙化非常道,其义出自然。王乔诞神气,白日乎升天。”[1]438还有后魏高允幻想王子乔在天上遨游的潇洒快乐,唐代宋之问感叹王子乔升仙后世间物是人非。诗仙李白以古辞《善哉行》首句“来日大难”为诗题,在《来日大难》诗中描写自己的想象,“道长食尽,苦口焦唇”[1]540,也是承袭《善哉行》诗句“口燥唇干”[1]537,继而绘有仙人携之远游,并赠以神药金丹,也是对古辞《善哉行》游仙内容的改写又加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还有一些同题乐府诗与古辞相比,诗歌描写内容和表达感情有所改变。同样以《善哉行》为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收录同题诗12首,比较而言,古辞《善哉行》描写的是在一场宴席上主人劝酒,说人生多艰,“欢日尚少,戚日苦多”,应当“今日相乐,皆当喜欢”,并祝愿贵客得道成仙,“参驾六龙,游戏云端”[1]537。诗歌虽以劝人饮酒忘忧、及时行乐为主旨,但对于人生苦难叙说不多,感情更倾向于对仙人王乔生活的向往,较为乐观和积极。而《善哉行》的同题诗内容大多不再与游仙有关,仅有晚唐僧人齐己作诗“人生在世何容易,眼浊心昏信生死。愿除嗜欲待身轻,携手同寻列仙事。”部分诗歌保留了古辞《善哉行》中劝人及时行乐、饮酒忘忧的内容,如魏文帝曹丕诗云“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其驰”[1]537;谢灵运“欢去易惨,悲至难铄。激涕当歌,对酒当酌。”[1]539还有一些诗人,仅取“善哉”二字之意,在诗歌中描写自己以之为“善”的东西,如魏武帝曹操作《善哉行》抒发自己的理想,诗中罗列古代贤者先辈的事迹,从而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1]536;魏明帝曹叡则作诗“赫赫大魏,王师徂征”,“彩旄蔽日,旌旒翳天”[1]539,歌颂魏国将士在战场上的勇猛。古辞游仙诗为后代文人提供了灵感上的启发和创作素材,让后代文人得以吸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一版.
[2]焦泰平著.汉魏六朝诗三百首注评[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04.
[3]滕修展等注译.列仙传神仙传注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