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环境对迟子建文学创作的影响

2017-08-04辛玉婷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自然环境迟子建文学创作

辛玉婷

摘要:自然环境对迟子建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为迟子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文学地理空间,影响了迟子建文学创作的题材,使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具有诗的意蕴以及寒冷美学的美学特点,此外还使迟子建执着于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生态文明,而对现代文明存有抵触心理。总之,对于大自然之女迟子建来说,自然环境是她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迟子建;自然环境;文学创作

自然环境对文学家的气质与人格以及文学题材、文学地理空间和文学风格产生巨大影响,在作家写作的早期阶段,自然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迟子建出生于我国最北部漠河,她的童年时代是在那里度过的,那里的自然环境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黑龙江的鱼风、北极村的白夜、大兴安岭的林涛以及生活于斯的父老乡亲,使迟子建与生俱来地形成了一种眷恋北国小镇的生命情节。这方水土也成了她创作的起点和支点。”[1]鉴于自然环境对迟子建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笔者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以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原始风景》《白银那》《逝川》《伤怀之美》为例,分析自然环境对迟子建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富有地域色彩的自然环境给迟子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文学地理空间

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文学地理学认为,文学有三个空间。第一空间,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第二空间,是指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建构的、以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为基础,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联想与创造的文学地理空间;第三空间,是文学读者根据文学家所创造的文学审美空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感受所再创造的空间。”[2]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看,笔者这里所探讨的迟子建笔下的文学地理空间是第二空间,它是迟子建以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为基础建构的。

迟子建出生于东北漠河,那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文学地理空间。黑龙江、白夜、极光、泪鱼、冰排、渔汛、漫天的白雪、结冰的江面等这些极富东北地域特点的自然环境是迟子建文学创作的源泉,也建构着她的文学地理空间。北极村、白银那、逝川是迟子建深受自然环境所建构的独特的文学地理空间。

二、北国壮美的自然环境使迟子建的作品具有诗的意蕴

2003年,迟子建获得了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该世界奖项对她作品的评语是“具有诗的意蕴”。笔者认为,她的作品具有诗的意蕴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壮美的自然环境使她形成了诗意的文学语言,而诗意的文学语言为作品营造了诗的意蕴。

由于迟子建生活的地方有着壮美的风景,使得她从小形成了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热爱。由于敏感和热爱,她在生活中便处处留心这些景物的变化,并且将她们有意识地用文字描绘出来。绚烂的彩霞,广阔的天空,开阔的黑龙江,透明的冰以及洁白的雪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了她的文学创作,使她能够写出诗意的语言,营造诗的意蕴。

如《白银那》中所写的,“黑龙江在解冻时就像出鞘的剑一样泛出雪亮的光芒和清脆的声响。阳光和春风使得封冻半年之久的冰面出现条条裂缝……仿佛上帝派驻人间的银色铁甲部队正在凯旋,而天庭也的确呈现出一派迎接战胜者归来的喜气洋洋的气息,无论昼夜都晴空如洗,温柔的光芒四处飘荡。”[3]又如《原始风景》中对雪的描写“上帝把寒冷季节中最温柔最灿烂的景色播在这里,本身就造就了一种雄壮和神秘的气氛。雪花的色彩极为绚丽,它时而玫红,时而幽蓝,时而乳黄,雪花呈现玫红时是朝霞初生时分,那时炊烟在鸡啼之后升起。雪花展现比较蓝时是在傍晚时刻,这时所有恋人都在祈祷黄昏的消失。雪花隐现乳黄时星月稠密,树林中所有鸟儿都因眷恋美丽的景色而放弃歌唱。”[4]像这些充满诗意的句子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它们像是天然去雕饰地从北国自然环境中走出来的那样,充满了自然的诗意和美感。这样充满诗意的句子使迟子建的作品具有了诗的意蕴。

王安忆曾评价迟子建的作品 “她的意境特别美好,这种美好,我觉得是先天生成。她好像直接从大自然里走出来……好像天生就知道什么东西应该写进小说。”笔者认为由于作家在生活中有接触过这样美丽的自然环境,受到过这样的自然环境的滋养和感染,她才能很好地将它们用诗意的语言描写出来。不管是黑龙江的冰排还是雪花,因为它们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作家的生活中的,所以它们在作家笔下才真实生动而具有诗的意蕴的。

三、自然环境影响了迟子建文学创作的题材

纵观迟子建三十几年所创作的作品,以乡镇为题材的作品居多。也有少数以城市为题材的作品,但是城市题材的作品不仅量少而且也不太出色。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她自小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有关。

在迟子建比较成功的作品中,大多都是以北极村、黑龙江、大兴安岭、白银那等北国乡镇或北国风光作为创作根据地,而这些自然环境或自然景物决定了她的作品需要以乡镇作为题材。因为如果她不这样做,北极村的白夜和极光,黑龙江的渔汛,大兴安岭的松涛和丰富的物产就无法进入她的文学作品中。而一旦作家无法将她自小习以为常的事物写进作品中,她的文学创作就会失去源头活水。

如迟子建所说“我出生在黑龙江畔的北极村,这是中国最北的小村子,界河那边就是苏联了。小时候住在姥姥家里,每天早晨起来,看到太阳从苏联那边升起,常常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我的故乡有非常广袤的原野和森林,每年有多半的时间是在寒冷中生活。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菜园、晚霞……这些都是我童年时最熟悉的事物,我忆起它们时总有一種亲切感,而它们最后也经常出现在我的作品中。”[5]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在七岁左右,由于最初意识所产生的深刻印象会深深地附着并化合到思维结构及其行为方式之中,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会一再获得复现进而构成人的思维类型和情感特征。[6]迟子建在童年时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深受大自然的影响。因而她在长大后,骨子里还是有着大自然的影响因子。于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迟子建才创作《北极村童话》《原始风景》《白银那》《逝川》和《伤怀之美》等等以故乡或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endprint

四、东北寒冷的气候使迟子建的作品呈现出“寒冷美学”的美学特点

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到自然环境影响文学的关键要素是气候。而法国世纪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讲:“气候的影响是一切影响中最强有力的影响。”[7]对于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东北作家迟子建来说,气候对她的影响使她的作品呈现出寒冷美学的特点。

最早认为迟子建作品具有“寒冷美学”特点的是王干。她在《冰洁:透明的流动和凝化——评迟子建的散文集<伤怀之美>》这篇论文中指出“她的寒冷美学来源于她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现实空间。她出生在漠河,那里每年多半的时候被冰雪笼罩着,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她外婆家的木刻楞房子就在黑龙江畔,每年八九月份,雪便从天而降,这时节林中和江面都是一片白茫茫的。奔腾喧嚣的黑龙江便结满了厚厚的冰层,只有极深处的水在河床潜流着。”[8]虽然这篇论文中所说的寒冷美学是针对迟子建的散文集《伤怀之美》的,但是笔者认为迟子建的大部分小说都符合寒冷美学的特点,而使她的作品形成寒冷美学特点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气候。

在迟子建的早期作品中,结冰的黑龙江、消融的冰排、漫天的白雪、冰灯、雪道这些事物都是因为东北寒冷的气候而存在的。作者将这些存在于冰天雪地气候里的事物写进她的作品中,让人读来便有一种寒冷的感觉。但是迟子建笔下的这种寒冷给人的感觉不是绝望的,厌弃的,恰恰相反,作者是带着一种审美的感觉去欣赏这些寒冷中的事物的。她笔下的这些寒冷气候里的景观是壮美的,是值得人们用心去体会和感受的。为唤起人们对这种美的感受,作者有意在文学作品里将这些事物美化,写得明丽清澈。让人读来虽感觉有一阵北国的寒气扑来,但是这种寒气却给读者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我认为这便是迟子建的作品所具有的寒冷美学的特点。

五、对自然环境深切的爱使得作家执着于原始生态文明,对现代文明存有抵抗心理

“我十分恐惧那些我熟悉的景色。那些森林、原野、河流、野花、松鼠、小鸟,会有一天远远脱离我的记忆,而真的成为我身后的背景,成为死灰的图案,成为没有声音的语言。那时或许我连哭声都不会有了,一切在静无声息的死亡中隐遁踪迹,那么,我的声音将奇异地苍老和寒冷。”[9]这是迟子建《原始风景》里的一段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以自然景物的热爱与依恋,甚至可以说这些自然景物是迟子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们的消失会导致作者声音的寒冷和苍老。

迟子建是执着于原始生态文明的,这在她后期的作品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但是,在她的早期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她的这一文学心理。“年龄的增长是加深人自身庸碌行为的一个可怕过程。从那以后,我更多体会到的是城市混沌的烟云,狭窄流俗的街道,人与人之间的争吵、背信弃义乃至相互唾弃,那种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似乎逃之夭夭了。或者说伤怀之美正在某个角落因为蒙难而掩面哭泣。”[10]在大自然孕育的自然之女迟子建看来,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存在着许多丑恶的,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方,她认为现代文明剥夺了自然环境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对于一个自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作家来说,现代文明让她有点难以接受,所以她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对城市现代文明表露出一种抵触的心理。她用文字维护着没有受到破坏的原始生态文明,对于充满着物欲的现代文明不时流露着担忧和抵触之情。

迟子建曾说:“我崇尚自然,大概这与我生长在大兴安岭有关。人类最初是带着自然的面貌出现的,那种没有房屋的原始生活现在看来并不是愚昧和野蛮的,而高科技发展时代所产生的一些尖端技术也并没有把人类带入真正的文明。相反的,现代文明正在渐渐消解和吞噬那股原始纯净之气、勇武之气,正如马尔科姆·考利所说的一样:‘黑人保持了那种直率雄劲的精力,而白人则由于受教育过多,丧失了这种雄劲精力。”[11]从这段话中可见作家对于生态文明的执着与依恋,而对现代文明保持着一种怀疑和抵触的态度。迟子建之所以执着于生态文明,与她自小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因为对自然环境深切的爱和敬畏,使得她在文学创作中深情地维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生态文明,而对威胁生态文明的现代文明抱着一种抵抗的心理。

六、结语

虽然作家的文学创作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人文环境、教育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对于大自然之女迟子建来说,自然环境是她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尽管她已经走出了北极村并定居在哈尔滨,但是自然环境对她文学创作的影响依旧存在着。在她的大部分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黑龙江的渔汛和冰排,白夜和极光,漫天的大雪,这些自然环境依然构筑着她的文学地理空间,依然使她的作品充满诗的意蕴,依然使她的作品充满着寒冷美学的特色,依然使她深深地热爱和坚守着生态文明。笔者认为,自然环境对迟子建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持久的,因为自然环境早已印刻在她的生命中,成为她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许惠如.论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读迟子建小说<逝川>[J].许昌师专学报,1997.

[2]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17:45.

[3]迟子建.遲子建中短篇小说集第四卷<白银那>[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1.(第一版).

[4]迟子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集第一卷<原始风景>[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185.(第一版).

[5]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文艺评论,2001.

[6]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4).

[7]转自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17:55.

[8]王干,冰洁:透明的流动和凝化——评迟子建的散文集<伤怀之美>[J].当代作家评论,1996.

[9]迟子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集第一卷<原始风景>[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136.(第一版).

[10]迟子建.伤怀之美[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第1版).

[11]迟子建.北方的盐[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然环境迟子建文学创作
东北有个迟子建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名家写夏天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承德围场投资环境分析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探讨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优雅诗性迟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