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美学与环境规划

2017-08-04王霞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美学环境艺术

王霞

摘要:参与美学由美国著名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提出,当中蕴含着独特的环境观,对环境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等。本文就参与美学及参与美学中的环境观进行相应的论述,并认为:以参与美学指导展厅环境、人居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规划,将会提升艺术体验、生活体验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参与美学;环境规划

一、参与美学

阿诺德·伯林特,美国著名环境美学家,与加拿大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同为环境美学的代表人物。迄今,伯林特著作甚多,且多集中于环境美学领域,主要有:《美学与环境——一个主题的多重变奏》,《环境美学》,《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除此之外,他还主编了《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与卡尔松合编了《自然环境美学》。

伯林特环境美学思想建立的基础,是他之前在《美学再思考》、《艺术与介入》等著作中提出的“参与美学”。参与美学作为伯林特整个美学思想的主旨,萌生于他对西方自启蒙时代以来美学的反思的基础上。他指出,传统无功利美学所针对的对象是艺术,它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它们分别是:艺术具有特殊身份,艺术由对象构成,必须以独特方式对待艺术。与它们所针对的传统艺术不同,新时代的艺术在人的科技、思想观念等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下特点:消解对象,与生活融合,要求身体运动。并且,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也使的自然走进了人的视野。因此,尽管无功利美学的三大规则有着悠久的历史、长远的影响,但是在新时代中,它们的权威性已受到了现实的考验:它不能解释新艺术与自然审美问题。

基于此,在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与“悬搁”方法、梅洛-庞蒂身体哲学、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及杜威经验主义美学的影响下,伯林特提出了参与美学。参与美学在批判传统“二元论”美学所主张的无功利、静观的基础上,以“一元论”为基本哲学立场,从艺术出发,提出:审美对象是过程性的,审美是情境性的,人是在审美场中进行审美活动。在这个审美场中,主要存在着四个要素,即:艺术对象、感知者、表演者、艺术家。它们并不像传统美学理论所说的那样,具有相互独立性,而是相互连续、相互作用的,并且可以是相互转化的。单从其中一个要素谈论艺术或审美经验,是不能准备解释艺术、艺术审美、艺术经验等问题的。

如此,参与美学便形成了三个显著的特征:身体化、知觉融合、连续性。具体而言,身体化是指审美活动中人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伴随着感觉运作的,是人的身体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的身体活动激活了艺术对象及美感特征,从而获得个性的、即时的审美经验,并使审美对象具有人的特征,使它成为人的身体意识的一部分;知觉融合是指完整的审美经验中包含了感觉的与知觉的、感性的与理性的经验,以及作为感知者、艺术对象、艺术家及表演者的全部经验;连续性是指审美场中四要素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人的各种感观的内在连续以及它们与肉体的连续性与整体性,艺术与生活、艺术经验与生活经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人与环境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从艺术美学出发,参与美学扩大到了环境美学与社会美学方面。参与美学所讲的环境,不是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客观、对象的环境,而是与人连续、为人所体验的环境;人不是审美主体,而是环境中的人,是环境的一份子,既是审美对象也是审美者。在社会美学中,伯林特则提出,人、艺术、政策、环境、文化等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包含着人的经验,并为人所体验。

总之,参与美学是反对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无功利等传统美学观的,它重在强调审美活动内在的连续性、和谐性,人的全身心积极参与,经验的个人性与即时性,以及人与审美对象的互动,蕴含着“大环境观”,“大美学观”,以及整体观。

二、参与美学中的环境观

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环境,是环绕于人的,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原初意义上的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生活的痕迹已经深深地印于其上,因而原始意义上的自然或环境早已消失,如今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人的自然”,即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大致来看,人对自然的认识主要有三种:第一,洛克学派眼中的自然,它是外在于人的,它由除人类以外一切领域组成。它威胁人的生存,与人的利益相抵触。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第二,自然是人生活的背景,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存。第三,斯宾诺莎眼中的自然,它包含了“一切存在物,它自成整体,包容一切,不可分割且持续发展”①。

参与美学认为,斯宾诺莎学派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大环境观,并进一步提出:环境是人生活其中的、切身体验着的自然,它是人身体在空间中的曼延。它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具体的边界。因为人的感知活动,自然才能被称为环境。并且,环境是由自然、人类文化、建筑等构成的,是一个包含人的因素的整体性存在。視环境为独立于人,是将环境客体化的做法,是二元论作用的结果。

环境如此,那么人的环境审美活动是怎样的?首先,环境审美离不开人的感官活动。伯林特指出,人的感官系统通常被分为近感受器与远感受器两种。前者主要包括人的听觉、视觉,后者则主要包括人的触觉、味觉等。虽然这种分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将感官系统明确分为两种是不合适的。在对环境进行审美时,这种划分方法则更不可取,因为人无法站在环境之外对环境保持距离的审美。在人的审美体验活动中,人的视觉、嗅觉、触觉等近感受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欣赏鲜花,溪流。对森林、高山的审美,一来离不开人的视觉、听觉,二来离不开人身体的肌肉运动。因此,人与环境的整体性在决定人无法与环境分离的同时,也决定了环境审美中人的远感受器、近感受器是一起积极作用于环境审美的。它们相互连通,相互作用,使各种感性经验形式相互融合,生成最终的环境审美经验。其次,人是社会的人,因而影响人的感觉的因素,不只是心理、生理因素,还有人的文化背景、信仰、生活方式,以及人在生活中所习得的社会经验等。这些个体性的、社会性的因素一起决定了环境审美的方式,以及环境审美经验的最终形态。用伯林特的话来讲,环境经验实际上“包含一切的感觉体系,包括类似于空间、质量、体积、时间、运动、色彩、光线、气味、声音、触感、运动感、模式、秩序和意义这些因素。它不一定完全是视觉的,它是综合的,包括了所有的感觉形式,它让参与者产生强烈的感知”②。endprint

综合伯林特对环境、环境审美、环境审美经验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参与美学所主张的环境概括为由全部感官、意蕴、身体在场与运动、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等共同组成的整体;将环境审美概括为人全身心投入的实践活动;将环境审美经验概括为全部感官经验与理性经验的融合。

三、参与美学与环境规划

从参与美学所体现出的环境观可见,环境是人、自然、建筑、文化等共同组成的整体,对其审美经验由人的身体活动、感官活动、理性思维决定,反过来,环境会影响人的感知形式。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规划当统筹兼顾,巧妙布局艺术、环境、文化等因素,在保障人的生活所需的同时,也要注意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展厅环境规划

博物馆是典型的展厅。博物馆作为艺术作品的展出地、保存地,传统审美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博物馆对艺术的陈列方式。在传统博物馆中,艺术作品被看作独立的对象,依照它们的形状、尺寸及它们带给人的视觉愉悦感设计陈列方式,很少考虑其他感官特征,或很少采用不同的方式吸引欣赏者体验艺术。这种陈列方式迫使参观者采取不协调的运动顺序欣赏艺术。不仅如此,传统博物馆对所要陈列的艺术作品的分类,是根据作品内容、流派、国别,而非它们要求的感知方式或它们所激发的感知类型。

伯林特指出,历史、风格、教育意义等非审美因素在艺术中的确占据着重要席位,但博物馆在陈列艺术作品时若以它们为中心,将会阻碍人的审美感知,使我们离艺术品中独特的感知结合的力量越来越远;将会使博物馆成为收藏、展示、炫耀或保护艺术品的地方,而不是能带给我们审美体验的场所;将会使博物馆成为艺术品的坟墓而非其生存的场所。因此,他认为,精心地为每一件艺术品提供良好的、合适的欣赏环境,将会增强艺术品的感知特征,吸引参观者融入艺术品的空间,采用自己的参观顺序、审美方式、审美角度进入到艺术品本身具有的体验世界中,与它互动并理解它,获得创造性的审美经验。

那么,如何创造出这样的展厅环境呢?受参与美学启发,营造体验的、活的环境,首先应当在规划博物馆的陈设布局时,转变对博物馆的认识,用体验的美学代替静观的美学,并将博物馆视为人、场所及艺术品等相互融合的环境,将审美者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理解为积极互动的关系。

其次,作为参与性的展示环境,博物馆在陈列艺术品时,应当对各个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感知要素进行具体的分析,为各种感知要素设计恰当的展示环境,使不同的感知要素被参观者注意到。当然,这些感知要素光被注意到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打破感知者与艺术对象的隔膜,创造出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互动的条件,允许并鼓励参观者对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审美距离、审美方式,针对性地获取审美经验。

最后,展厅的主题,也应当突破以往根据作品内容、存在形式而拟定的局限,转而从艺术品影响人的感知的方式入手,将统一感知类型的艺术作品归于一类拟定主题。再这之后,还应当以相近的方式展示同一感知类型的作品,以对立的方式展示有对比性感知类型的作品。这样,当关注的重心从艺术品的物理形态转移到人的感知时,博物馆的功能也会随之发生转变,即从原来的收藏与展示艺术品,转为展示感知类型,转为提供审美参与的机会,使人获得更生动、更丰富的审美经验。

(二)人居环境规划

不同的環境规划,将决定不同的生活空间,决定不同的生活感受、生活质量,以及不同的环境审美经验。陈望衡先生认为,环境美的根本属性,是它带给人的家园感。这种家园感的主要特征,则为环境的生活性、对人的亲和性,以及人对其生存环境的归属感、依赖感。因此,他提出了宜居、利居、乐居的“三居”理论。其中,宜居是指某一生活环境生态质量高、社会安全系数高,利居是指某一生活环境能满足人的发展、利益、生活需求;利居是指某一生活环境能让人在情感上对其产生共鸣并认同于它,能让人有温馨感。高建平在研究城市美时也提出,避免了千城一面的环境,才是有生命、有美感的。它既可以实现生活与旅游、现代与古代的平衡,又能以家园感让人认可并归属于它。

从“家园感”这个角度思考,以经济性为城市空间利用指标的规划方案,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并不能给人美的感受,也不能给人宜居、乐居的生活环境,无法使人找到归属感。参与美学认为,环境规划当以人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环境的和谐度为原则,在考虑环境构造、布局的时候应当把地域文化、建筑风格与功能、园艺、交通等均衡、全面考虑,为打造一个完整、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而努力。参与美学中整体、连续的眼光,对我们构建一个家园式的环境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环境规划应当以人为本。既符合科学要求,又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环境,才是真正科学的环境。因此,人居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当转变理念,采取民主模式,让公众参与到当中。从环境规划角度看,它决定的是一方民众的生活环境。该地环境质量、环境模式与人的利益、实际需求的关系,只有生存于当中的居民最为清楚。因此,环境规划应优化规划机制,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同时,让公众参与进来,集思广益,亲自决策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样可以使规划成果得以优化和合理化。从环境影响评价角度看,以绝对的科学指标衡量规划成果,难保证人民需求真正得到满足。因此应优化环境影响评价机制,让公众参与进来并认真听取其评价,科学认知环境发展状况,共同提升环境发展水平。

其次,居住环境是依山附水的。参与美学认为,自然之美本身就存在,人作为与自然的连续体,只是人与自然这个统一的整体中的审美体验者与描述者。因此,人不是环境的主宰者,应当承认自然美,尊重自然。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应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优秀规划成果的重要衡量标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严格遵守环境伦理,注意保护好自然,保护好原生态的美,使最终的人工规划结果与自然有机结合。

再者,当代人的生活离不开各式各样、各种功能的建筑。参与美学认为,建筑是最典型的参与性环境,它包含着人的因素在内。因此,在修建建筑物时,应打破以往追求体积,追求建筑自身尺度的传统,打破现代主义建筑的教条,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避免庞大体积带给人的压迫感。环境与地理位置、文化风俗等的连续,也提醒着我们在实际修建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本地经济、文化、气候、历史及人的需求等因素,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建筑风格,打造具有本土特性的个性建筑,而非一味地摹仿其他城市的建筑风格。如此,便可避免千城一面,打造出可游可居的人居环境,在满足外来游客的异域审美需求的同时,增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与家园感。endprint

最后,参与美学所讲的环境,是由人的运动,时间等组成的,具有动态性。人生活于这样的动态环境中,看着且全身心地感受着它的美。这启示着我们,在环境规划时,应着眼于影响人感知的因素,努力从各方面入手,创造不同的体验条件,使其具有吸引人进入其中的力,从而使人进去其中,进行参与性的审美,从而获得立体的经验。例如在修路时,以曲线代替直线;在修建台阶时,适当加以曲折,使其具有向远方延伸的力。之所以添加曲折性因素,是因为曲折所形成的视线盲区,会激起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从而引发人的肌肉运动与位移,探索视线所不及的未知领域。

(三)学校环境规划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要素。例如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现代教育学中“外铄论”等。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智育,还作用于德育与美育,也影响着师生关系。可见,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参与美学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类型与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墙壁颜色、地板,还是座位安排、光线来源,在教育过程中都是极为重要的。以参与美学为指导方针,学校管理人员可从教育环境的规划入手,打造宜学、利学、乐学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学校环境对教学的影响,主要在于校园环境与教室环境。从校园环境来看,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还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教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环境的规划,首先在于校园环境的开发利用。开阔、个性的视觉效果,能大大增加校园的魅力值。受参与美学启发,这种视觉效果的形成,可从建筑、绿化、空間序列入手打造。具体而言,在校园环境规划时,校园中的建筑应当在形式简洁大方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形成自身的特色。并且,这些建筑应当与大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心理及行为相适应,实现人与建筑的和谐统一。规划建筑布局时,应当将功能相近的建筑尽量规划于同一区域,留出较大的绿化空间。开发这些绿地时,应设置蜿蜒曲折的小路,或其他吸引学生身体活动的构建,从而使学生在身体行动的同时,对校园产生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其次,一个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会在无形中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性情。在校园环境规划时,应当在校园中摆放铭石、名人雕塑等装饰,使其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日常接触过程中逐渐地将其由感性认识转为理性认知,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

从教室环境来看,一个好的教室规划,能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育学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教师更好的教,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其中,课堂组织环境包括学生人数、座位排列方式和教室的布置。因此,延续使用多年的“秧田式”课桌摆放模式,随着教育事业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在逐步的转向圆桌式、马蹄形或蜂巢式。从参与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规划现象,是因为:这些新式的课桌摆设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客体结合的身份,这打破了以往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即教育客体的观念。学生主人翁身份的被关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求知。另外,这些新式的课桌摆放方式,有利于缩减教师与每一个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生生平等、师生平等的感觉,打破相互之间的隔阂,和谐相处。当然,从教室的物理布置来讲,不止包括课桌摆放形式,还包括光线、装饰等。伯林特认为,这些环境因素有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因此在教室环境规划中,应当将其纳入规划范围。具体而言,应当努力使教室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为教室适当添加绿色植物或者花卉,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环境中获得感性愉悦,并潜移默化地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此外,课堂环境也是教室环境的构成部分。从参与的角度来看,真切的课堂情景,和谐的课堂氛围会形成一种吸引力,这种引力会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做好接受知识的准备。也就是说,教师在上课之前,当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情境性因素。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营造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当然,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若将其意境直观呈现于学生眼前,还将有利于学生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进而获得切身的美感体验,对我国传统诗词文化产生认同感与骄傲感。

四、结语

伯林特的参与美学从对环境的思考切入,以一个崭新的环境观刷新了人们对环境及环境审美的认识。它所说的环境,是与人连续的,由文化、建筑、自然、艺术等共同构成的整体,而非独立于人的客观对象。它所主张的环境审美,不是静观,而是全身心的参与,尤其是身体的介入。

在参与美学的指导下,展厅环境规划应充分考虑感知的因素,给欣赏者留下进入的空间,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激活艺术品隐藏的美感并获得生动的审美经验;人居环境规划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证人自身利益的同时,保护好自然。并且,家园感也是人居环境规划中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实现这一点,需要因地制宜,需要使环境具有动态性,以使人居环境具有个性与亲和力;学校环境的规划,则需要同时规划好校园环境与教室环境,使学生个性、需求与建筑相协调,使师生关系亲密化,使课堂氛围有带入感。

伯林特的参与美学,不止是理论的美学,更是实践的美学。相信在参与美学的指导下规划环境,我们将会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

注释:

①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②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参考文献:

[1][美]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陈盼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美]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M].张敏,周雨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3][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M].刘悦笛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4][美]阿诺德·柏林特.美学再思考[M].肖双荣译.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美]阿诺德·贝林特.艺术与介入[M].李媛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美]阿诺德·伯林特.美学与环境;一个主题的多重变奏[M].程相占,宋艳霞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7]高建平.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

[8]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兴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9]陈望衡.环境美与文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0]黄孔泽.城市生态型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3.

[11]刘育,夏北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规划[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5.

[12]李亚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27),4.

[13]严冬.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6.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学环境艺术
印花派对
环境清洁工
纸的艺术
纯白美学
漫观环境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