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武医结合体育教学新模式的分析

2017-08-04王静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新模式医学院校体育教学

【摘要】武术与医学具有同源性和融通性,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武术强身健体、医学祛病除伤,二者均流传久远,且在武术界和医学界都一直流传着“武医结合”的思想。武术与医学均具备养生、保健的元素,随着医学的发展,武术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日渐凸显。医学院校进行体育教学的模式创新,建设武医结合的体育教育体系,为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医学院校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关键词】医学院校 武医结合 体育教学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23-02

一、武术与医学的关系

1.武术和医学具有同源性

武术与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拥有共同的哲学基础。中华文化,起于《易经》,中国古话云:“拳起于易”,而药王孙思邈曾言:“不知易,便不足以成太医”,这说明武术和医学均与《易经》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二者均起源于《易经》。

阴阳学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该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阴阳相对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的构成、发生、发展都由阴阳对立产生。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结构、生理机制都具有阴阳属性,在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时,也采取阴阳分型,大到身体各部位,小到各脏腑,均有阴阳之分,证候也是分为阴阳两面属性;在武术中,也有“内家”和“外家”之分,也即主練阳刚与阴柔之分,另有动静之分与内外、硬柔共同体现武术中的阴阳关系。

五行学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虽具有局限性,其哲学价值仍不容忽视。传统医学将人体分为骨、肉、筋、脉、皮毛五者,并与五行相配,进行病理诊断以及疾病治疗时,五行学说均贯穿其中。武术中,不仅将五行与五个方位向相匹配,还与医学相同的,将五行与五体相结合,招式原理以及攻守路数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即来源于此。

可见,医武术与医学具有同源性。

2.武术和医学具有融通性

武术和医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交叉,二者具有共荣互参的关系。

武术教学中,借鉴了医学中的某些观点、理论以及思想,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贯穿于医学的各个方面,自成理论体系和思想,对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太极拳以及形意拳,太极中的阴阳八卦理论、形意拳中的“精气神”、“筋皮骨”等技术特色,都体现着这些理论和思想;再如,武术中的擒拿和格斗,在技巧上,就对医学中的穴位和经络学说进行了运用,而点穴术对穴位的准确掌握,更是基于医学原理基础。

医学诊治中,也对武术中的相关内容有所借鉴,这在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中的表现均十分显著。如今,中医诊疗方法中,抓筋疗法、气化疗法、导引疗法、按矫疗法均从武术中借鉴了经验,而应用日渐广泛和成熟的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和患者保健方面,均发挥出突出作用和效果。

总之,武术与医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是武医结合的实践之源,为武医结合提供了本质的保证。

二、武医结合的现实意义——医学院校“武医结合”教学状况分析

近年来,适应社会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现状、医学自身发展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国家和国民对身体健康合体育运动的重视,充分利用我国传统医学的资源优势,在医学院校开展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尤其在武术与医学的继承与创新应用上,进行了更多的发展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但是,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理想,还存在一些问题。

1.医学院校“武医结合”教学实践拓展

1982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以及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传统保健体育内容”的通知,自那时起,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体育教学的改革,传统保健体育的相关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包含于单一的传统体育教学中,而是转而开设专项的选修或者专修课程,教学目标也随之改变,由专项选修提高型与专业应用型的教学发展方向,替代了普及型的发展方向[1]。部分地区的高校还设置了“康复养生”的专业课教学。

从1985年开始,国内的中医药院校开始开展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的形态,为医学院校之间的有关于“武医结合”的经验交流和情感沟通等提供了有效平台。

2.医学院校“武医结合”发展中存在问题

(1)武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结合度还有待提升

武术和医学均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多种功能的学科门类,均是多元学科融汇后的产物,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仅涉及到专业技术和知识的掌握,其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要求、审美理想以及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融合运用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都包含其中。因此,这一学科具有全面性和宽广性,也正由于这两个特性,“武医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够有效提升其心理素质的人文素养[2]。

但就目前而言,医学院校的“武医结合”的育人目标还停留在健体强身等实用性方面,而非功利性的文化引导还相对缺乏。

(2)课程的综合性还有待提升

虽医学院校相继设立相关科目和课程,但主要为选修课,在教材、教学安排和教学实施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和综合性。以教学内容为例,目前高校均保留太极拳教学,但五禽戏、易筋经等课程的开设则没有作为必修内容;在教材方面,缺乏院校自身特色。

(3)缺乏专业性教师资源,教师的专业和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武医结合”对教师的要求也显著提升,但是,在医学院校中,武术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多为分离的,兼具武、医的高素质教师较少,因而导致教师的及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的差异较大,阻碍了综合性发展。

三、武医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

1.实现武术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科学结合

首先,应该针对院校的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基础素质,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在保证医学专业培养的前提下,强化武术与医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促进,一次作为模式调整的依据。

其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意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3]。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因此,需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一方面能够更加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一方面能够使其职业发展更为明朗。

最后,还应注意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明确武医结合的结合点,应该以运动医学、康复医学、运动处方以及运动生理学等作为武医结合的具体的结合点,针对性开展教学,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

2.以传统武术保健体育为中心,建立综合性的课程模式

建立综合性的课程模式,首先应该保证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武术保健内容,应该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增设更多的武术教学内容,初级拳、简化太极拳以及传统保健功法,起码应各掌握一套,并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开设一定选修课程,还应给予系统的相关理论教育。其次,应该开展模块教学,如可开展针灸推拿等专业的课程模块,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严格考核;此外,还应该将中华文化课程作为教学的一个方面,将民族文化传统融入武术教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素养的熏陶。

3.強化师资队伍建设

“武医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的类型和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需要对武术知识结构有完整全面的了解,还要深入了解武术以及相关和相近学科专业,且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基础知识,在理论研究方面,也需要达到一定水平 [4]。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教师,一方面应该对原有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

四、总结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不仅使得中国传统医学得到继承和发展,中华武术在保健和养生中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和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究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医学院校应该加快“武医结合”的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保文莉,毛健宇,邱良武等.运动医学在高等医科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4):361-363.

[2]左茜颖,轩玉荣.高等中医院校实施武医相结合的实践性建构[J].搏击· 武术科学,2015,12(5):38-40.

[3]孙毅,林家润,宋艳红等.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医体结合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6):870-873.

[4]盛治进,常春,陈凯华等.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医体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3):121-124.

基金项目:2016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中医药院校“医武兼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6B264)

作者简介:王静(1982-),女,河南长垣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新模式医学院校体育教学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