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2017-08-04侯敬奇
侯敬奇
【摘要】《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所写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作者设计了精细的教学过程,沿着什么是“咬文嚼字”、如何“咬文嚼字”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切身地体会朱光潜先生的思想与观点,培养其严谨的治学精神。
【关键词】《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161-0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2)了解文中所选诗词及诗歌的背景知识。
(3)学习、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赛和朗读等,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咬文嚼字”的过程,理解“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一字不肯放松”的治学态度。
(2)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谨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
学习、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话说,从前某所学校新建了一个食堂。正式营业这一天,食堂门口贴出了一张告示,内容如下:本食堂专卖老师,兼卖学生。但先卖老师,卖完老师,再卖学生,卖完为止。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稍稍领会中国语言的精妙。某些看似平常的文字,实际运用起来都很有讲究。中国语言文字指代的含义、运用的方法、表达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光潜先生一起来“咬文嚼字”。
2.知识简介
(1)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教育家。笔名孟实、孟石。“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个将西方现代美学的基本观念综合为完整体系的美学家。名著《文艺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部自成系统的西方现代美学著作,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已经走完了向西方美学学习的阶段。
(2)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特点是一事一议,行文自由;既发议论又谈感受,精辟形象。
3.整體感知:什么是“咬文嚼字”?
(1)“咬文嚼字 ”一词通常怎么理解?
通常含有贬义,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咬文嚼字”在本文中有怎样的含义呢?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贬词褒用,“咬文嚼字”其实是对文学语言加以锤炼。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中心观点的。
4.趣味赏析:如何“咬文嚼字”?
【第一部分】
(1)角色扮演
悟空:都是因为你们两个不争气的家伙,为了找你们,师父才被妖精捉走的!哼!
八戒:我怎么知道啊,西天路上元宵灯会怎么会出妖精呢!
悟空:你别狡辩!看我打你!
悟空:你敢狡辩!看我怎么收拾你!
悟空:你还狡辩!看我不剁下你的猪脚来!
……
悟空:妖怪,哪里逃!
悟空:妖怪,往哪逃!
悟空:妖怪,别逃呀!
我向学生展示《西游记》中悟空与八戒的这段对话,让学生猜想悟空接下来会怎么说。接下来请两位同学分别扮作悟空与八戒,逐一演绎三种不同的版本,使学生通过一“读”一“听”领会“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的道理。随后引入文中所举的“郭老改字”的例子(如下),让学生进行赏析,从而进一步理解文学语言与情感的关系。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不带感情的判断 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示强烈的情感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宾语(1)“你这”大半表示深恶痛疾(2)主词变化
(2) 扩写句子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根据这句话,要求学生:
1)扩展句子,表达出一种欢快的感觉。
2)扩展句子,表达出一种孤寂的感觉。
如此使学生在动手写的过程中,感受随文字增减所产生的句子意味的变化。然后举出文中“王若虚新写‘李广射虎”这一个例子(如下所示),让学生评析,加深对文学语言与情感的关系的认识。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3)辩论赛
运用文中“贾岛改诗”的例子: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我将学生分成两组,一派支持用“敲”好,一派支持用“推”好,开展一场小型的辩论。首先,学生自由讨论三分钟。其次,两组各自推举一名代表陈述观点。代表发言完毕,其余同学可以举手补充。同时,我准备了小礼品奖励表现积极的同学。
最后,我作出总结:辩论的意义不在于分出“推”和“敲”的高下。文学是感性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辩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咬文嚼字”的过程。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他们不仅可以领悟“字眼不同,意境不同”的道理,把握文学语言与意境的关系,还能够深刻地体会“咬文嚼字”的真意。
【第二部分】
(1)了解字的意义
作者指出字有两种意义,即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并且举出了“蘇轼写诗”的例子说明了善用联想意义的好处。我指名同学朗读相关内容,总结作者观点——即文学语言要富有联想意义。善用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误用则造成“套板反应”。
(2)动手演练,避免“套板反应”
1)提问学生,说明“套板反应”的含义:运用词的联想意义时,看到一事物立即联想到套语滥调。
2)引导学生总结“套板反应”的弊端:束缚语言创新,是文学向前发展的障碍。
3)在三分钟内,让学生以“邻家女孩”为主题,即兴写一段话。每小组选取一名学生分享自己的内容,大家一起来品鉴有没有“出现套板反应”。
(3)主旨探讨: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份量,而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4)拓展延伸
1)跟朱光潜学写议论文
①对比论证:正着说反着说
②有理有据:讲道理——言之有理
举例子——恰当典型
③ 抓住材料:避免单纯的材料+观点
2)练“炼字”
轻风__细柳,淡月___梅花
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山谷: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3) 组对联
用“风 、雨、过 、来 、遇 、急、琴书 、翰墨 、香、润”等字组成一副对联。
雨过琴书润
风来翰墨香
(5)思考启示
无论读书还是作文,我们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锤炼文字不能只在字面上推敲,重要的是把握其所表达的情感。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迷信权威。
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同时,所选事例必须适当、典型。有的同学在写作时只举例子,缺少分析,有的同学夸夸其谈,毫无根据;有的同学则一味解析材料,没有延展,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