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演变过程述评
2017-08-04何雨柔
何雨柔
【摘要】自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之后,语言符号任意性一说引领了语言学术界几十年。直到20世紀7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任意性才受到质疑和挑战。随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占据了优势。到如今,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已成为一个更辩证的问题,而两者之间关系的演变也让学术界得到不少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任意性 象似性 语言符号 演变
一、任意性与象似性
语言符号到底是任意的还是象似的?这个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学术界备受关注的一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产生背景不同且各有其内涵。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是一位瑞士作家及语言学家。他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以及现代语言学之父。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它不仅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始,同时也掀起了语言学的一场革命。索绪尔在书中提出,语言符号本质的首要原则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即“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因为我们说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可以也简单地说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这里的能指与所指,即后世学者所理解的形式与内容或语言符号与实体。
索绪尔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语言符号是由两个要素或成分即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其二,能指和所指都是心理的,所以符号是个两面的心理实体;其三,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无根据的,换句话说,能指和所指在心智中形成任意的联系。
2.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语言符号象似性理论的开端并不像任意性那般明确,但早在1902年,符号学家皮尔士就把符号分为象似符、标记符和象征符,其中,象似符又分为映象符、拟象符和隐喻符三类,这种区分构成了象似性研究的符号学基础。随着各学者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象似性的内涵逐渐丰富。
象似性术语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仅相当于皮尔斯所说的“映象符”,广义的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据性”。王寅把象似性更简单的描述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相似的现象。”
二、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的演变过程
1.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界受到索绪尔的影响,压倒性地主张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从索绪尔到萨丕尔、霍凯特无一不主张任意说的。乔姆斯基所代表的形式语言学派更是把索绪尔的“任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语言符号任意性在我国的发展则以索绪尔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为标志。20世纪50年代左右,索绪尔的理论传入国内,而其真正的流行则是在80年代后。随着《普通语言学教程》于1980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学术界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讨论日愈热烈,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述为当时不少学者所接受。
2.认为语言符号是象似的。自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质疑。1965年,雅各布森最先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挑战,语言的理据性研究渐露端倪。汤普森、拉考夫等很多学者对语言结构的象似性都有专门的论述或出了专著。此后,对于语言符号象似性更全面的研究不断涌现。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日趋流行,我国许多学者也跟上了这一思潮,如许国璋、王寅等就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论著使人们认识到语言符号不可能完全是任意的,能指和所指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可能的,也是可以论证的。他们认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许多表面看似任意的,实际上是不同理据相互作用的结果。
3.认为语言符号既是任意的,又是象似的。经过几个世纪的争论,人们对语言符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绝大部分学者不再一味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而是更多地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两者的关系,认为两者相辅相成,有折衷化的倾向。
这种折衷化又有两种表现:一是认为单个符号是任意的,合成符号及句法是有理据的;二是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辨证统一。总的来说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
从两者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语言符号与其所指意义之间,既有任意性的一面又有象似性的一面。语言任意性与象似性的探讨不仅推动语言本身的发展,也推动社会、文化、人类认知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趋势及启示
语言符号既有象似性的一面,又有任意性的一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辩证关系依然值得研究。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的演变过程是一元论向二元论乃至多元论发展的典型反映。曾经的学者只能择其一,而不能选择中立的立场。这就意味着在一元论概念的影响下,这些学者只能站在一边而反对另一边。但如今,人们从更多样化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他们倾向于以二元论甚至多元论来探索这个世界。
科学研究需要学者以历史观和辩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和研究问题,因此,现代学者不应该以新标准来评判曾经学者的观点,也不应该断章取义或片面感知前人的观点。对每个学者来说,都应该正确对待学术经典,就像胡壮麟所呼吁的一样,“正确对待传统与创新”。
参考文献:
[1]Saussure,Ferdinand 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London:Peter Owen Limited,1959.Print.
[2]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刘丽,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