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主体间性模式研究

2017-08-04吕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客体教育者主体

吕霞

【摘要】思想教育是对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应在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教育主体间性研究,使受教育者和被受教育者在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思想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7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战略提高到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党员培养成为高校学生党支部一项重要的任务,如何开展思想教育才能培养合格的党员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不断探索思想教育模式是提高党员建设,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必要途径。

一、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期

高校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能力发展到个体思维的发展的高峰期并达到成熟,辩证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自我概念日益增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包括三种成分:(1)对自己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2)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3)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太多。处于此阶段的大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有了自尊体验,开始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开始思考人生,有利于思想教育的開展。

作为大学生中的先锋力量的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精英部分,自尊体验尤其强烈,有强烈的模范作用,并有主人翁精神,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带领其他同学向更好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是最佳时期,并且通过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培养出“小教师”从而形成细胞分裂式思想传播方式,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的开展。

二、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主体性思想教育不足

思想教育主体性模式是指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体)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向被受教育(客体)进行既定灌注式培训,其最终结果是让被教育者(客体)接受已有的知识,期间没有被教育者(客体)的思想参与。这种模式对于先验知识传播可以进行成批量的知识灌输,但是忽略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客体的个体的特殊性,对于不同的客体的理解不同,没有客体的自我价值体现,客体只是作为一个实践目的,在接受主体的改造,容易形成批量生成的无差别的产品,抹杀了客体的特殊性,不利于客体的创新能力培养。

比如大学生党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采用上党课,组织党员民主生活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活动往往带有主导与被主导的痕迹,在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上不足,不能激发大学生党员学生的自主性。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或者知识应该互动,非一对多形式,而应以圆桌模式进行知识的相互交流。

三、主体间性思想教育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是以改造为目的的活动,在实践中有主体、客体以及中介,主体是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实践的人,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实践目的的设定者。实践客体是指实践获得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反作用,主客体间相互作用,从而“实践——理论——实践”良性循环。这是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体现的主客观间性,即主体和客体在实践过程中各种发挥自己的优势促成实践完成,从而达到共赢局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中的“平等”两个字是对主体间性的恰当描述。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平等是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地位上是平等,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发挥教育者的强大的知识储备功能,又发挥被受教育者的新旧知识的能动构建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地位的不同和高低。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师生互相交流发表意见,在圆桌式的讨论中体现平等。

四、思想教育主体间性的必要性

1.世界合作共赢模式的必然结果。现在各国之间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要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而大学生党员是精英中的精英,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必然要求采用主体间性培养,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创新能力,在思想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我国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我国对于教育要求素质教育,这正是思想教育主体间性的一个体现,只有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才能培养学生的素质,学生解放就是客体实现自我能动性的表现。

3.网络普及化、信息多元化的必然趋势。现在的大学生出现“人机合体”现象,手机已经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一种高科技道具参与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大学生接受信息时,可能比教育者接受的信息量还要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再是“拿画笔(教育者)画白纸(受教育者)”而是“拿画笔(教育这)对半成品完善或对成品画(被教育者)进行画龙点睛”,这真是要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互动共同完成一副美好的画卷。

4.开展学生党支部工作的需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活动,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教育者参与过程中,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活做好,必须要采用思想教育的主体间性方式。

5.学生党员自我发展的体现。大学生党员要想在学生群体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必要要求比其他同学有更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带领学生群体进行各种活动,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于今后的工作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创造力的员工向来发展空间比较大。

五、大学生党员开展思想教育主体间性具体方案

1.开展“提纲式”党课培训。在大学生党员培训过程中,让其在老师给定的提纲中进行资料的查询按提纲编写内容,并且进行分组展示,教师对其展示的内容进行评定,并作为考核成绩记录在案。在这种情况下,各组队员对于提纲内容分任务完成,再进行整合,对于整合的材料进行编辑和裁剪,有利于知识的总结和汇编,优势在于在教师的宏观监控下的学生党员的自主学习。

2.自制学生党支部小手册。对于党员学习内容要学生在老师讲解完几个知识点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制学生党支部的学生手册,从手册制定过程中,梳理知识体系,对于不懂的知道进行更好的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

3.教师带领学生党员进行课题研究。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课题研究,是理论和实践最有效的结合方式,在研究课题过程中,查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就是对新旧知识的重组的过程,再此过程中教师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思想教育主体间性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

1.地位平等,不分上下。在实施思想教育主体间性时,必须保证主客体的平等性,这里的平等是指在研究问题上的能动性的平等。教育者不能因为先掌握此类知识就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有优越感体现,从而挫伤被受教育者的學习的积极性,在心理上形成“凡是理论”--凡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这里的平等还指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平等,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厚此薄彼,让学生产生心里落差。

2.教学相长,二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思想教育过程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相长出自《礼记 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是比被受教育者先学习此类知识而已,唐代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先攻,如是而已。在学生党员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教师自我完善,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教师的业务能力精进,学生的知识储备日趋完善。

3.不拘一格的创新模式。思想教育主体间性最终目的是创新,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在每个个体中的重新加工,从而出现不同的成品,这些成品基于教师教授的东西,有显现出不同的个性化,是创新的过程。

七、思想教育主体间性模式反思

1.思想教育主体间性模式是思想教育主体性的补充和完善,并不是思想教育的对立面,对于我国大众化教育而言,以思想教育主体性和思想教育主体间性教育相结合方式比较适合,对于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和社会的创造性人才有很好的作用。

2.对于思想教育主体间性模式我们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并加以克服。

思想教育主体间性培养模式需要客体必须具有积极学习的意识,有一定的创新意愿,并有团队协作精神。比如大学生党员比较适合此类培养模式。对于一般大学生群体要加以甄别,分群体进行。知识讲解过程中适当采用混合思想教育模式效果会比较好,即:部分知识传授采用是想教育主体性模式,部分内容采用思想教育主体性。

思想教育主体间性有好多学者在进行研究,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内容没有考虑到,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M].民族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客体教育者主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